APP下载

基于抢劫犯罪的统计分析与对策研究

2018-11-30邱明月王新猛唐松泽

法制与社会 2018年32期
关键词:特征

邱明月 王新猛 唐松泽

摘 要 抢劫案件发案率高,且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所以一直以来都是司法机关打击的重点对象之一。为了对抢劫犯罪的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本文通过爬取近几年来裁判文书网的江苏省某中级人民法院关于抢劫案件的相关案例数据,进而分析抢劫案件的犯罪人员的基本特征以及判决结果,从抢劫犯罪人员的特征入手,分析犯罪原因,总结防治对策。通过挖掘案件的信息,对引起犯罪的原因进行归纳总结,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以此加强民众对抢劫的防范意识,减少因抢劫带来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以共同营造和谐社会氛围。

关键词 抢劫案件 犯罪人员 特征 判决结果

基金项目:1.江苏省公安厅公安理论及软科学项目,2017LX015,优化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抢劫犯罪预测中应用研究;2. 2018年度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校级教改研究与教学建设项目,YB18037,基于互联网资源的公安数据挖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3.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171074,深度任务驱动公共特征子空间下的低质人脸超分辨率理论与算法。

作者简介:邱明月,南京森林警察学院信息技术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数据挖掘、公安情报学;王新猛,南京森林警察学院信息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侦查学、公安情报学;唐松泽,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刑事与技术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图像处理、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D92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1.144

一、背景介绍

“两抢一盗”案件,是指抢劫、抢夺、盗窃案件,作为多发性的侵犯财产犯罪,严重危害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一直以来都是司法机关打击的重点。抢夺、抢劫、盗窃,三者之间,社会危害性最严重的当属抢劫。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规定,抢劫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财物的所有人、保管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强行将公私财物抢走的行为。抢劫罪是希望或准备以武力或类似性质的力量迫使被害人失去财务,同时希望被害人不能反抗或无法反抗的情况下取得财物。所以,抢劫罪除了侵犯他人的財产权利以外,还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权利。因此,抢劫罪往往伴随着其他侵害公民的财产与人身安全的事件发生。抢劫是常见的普通刑事犯罪,在整个刑事犯罪案件数量中占据较大的比例,且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生活的安宁。所以,对于抢劫类案件的分析与研究,对保护公民的人身与财产安全,加强公安机关的警力部署与出警效率都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与意义。由抢劫案件全国各城市数量分布以及全国案件数量统计可知,抢劫案件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尤其在广东,山东以及浙江等地较为严重。

由2000年-2018年全国每年抢劫案件数量统计(数据来源:中国裁判文书网)可知,我国从2013-2016年期间,抢劫案件的数量发展迅猛,呈直线增长。其中,以2016年达到顶峰,来自中国裁判文书网的统计就有163436件抢劫犯罪发生。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城市规模越来越大,流动人口增多,人流、物流、信息流不断加大,受社会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等客观因素影响导致了2013-2016年期间抢劫犯罪数量的增长。所以,为了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两抢一盗”案件多发问题,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全国各城市时刻对“两抢一盗”案件保持严打态势。由图2可看出,在2015年抢劫案件的数量到达最高峰之后,虽然每年的案件数量都有所下降,但整体案件数量仍然庞大。基于以上认识,国内关于抢劫案件的数量仍然居高不下,关于抢劫类案件的特征分析与预测都值得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二、犯罪现状描述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从2014年1月1日开始统计至2016年12月31日,江苏省某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定审理的4150件抢劫案为数据源。首先,在搜集到的4150个案例中,将案由中没有抢劫罪,仅在叙事经过中包含抢劫的案件删除,以达到案件数据的纯粹性。此外,数据采集的缺失是不可避免的,缺失值的处理一般有简单丢弃、插补和不处理三种方法。本文由于样本数据量较大而缺失值较少,故对缺少部分数据信息的案例进行删除。在经过简单的清洗与处理之后,共保留了3993条有效案件信息。

(二)现状分析

1.相关罪名分析。由于抢劫类案件往往伴随着其他侵害公民的财产与人身安全的事件发生,所以犯罪人员在犯抢劫罪的同时,也会引发其他犯罪问题。在犯罪人员犯抢劫罪的同时,引发其他犯罪的概率占到总体比率的39%(数据来源:中国裁判文书网)。即,犯罪人员在抢劫的同时,有约40%的可能性伴随着其他侵害公民的财产与人身安全的事件发生。其中与抢劫罪一起,获两个罪名的犯罪人员占比例高达31.6%,由此也印证了,抢劫罪极易与其他犯罪行为同时侵害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显示了犯罪人员所获罪名的分析可知,单独犯抢劫罪的次数占到总体比例的61%;其次,同时犯抢劫罪和盗窃罪的共计658个案件,占到总体比例的16.5%。同时犯抢劫罪和强奸罪的共计215个案件,占到总体比例的5.4%。同时犯抢劫罪和抢夺罪的共计88个案件,占到总体比例的2.2%。同时犯抢劫罪和故意伤害罪的共计48个案件,占到总体比例的1.2%。同时犯抢劫罪和故意杀人罪的共计40个案件,占到总体比例的1.0%。其他案件数量在20-40件的抢劫案相关案件中,抢劫罪与盗窃罪、强奸罪、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抢夺罪、绑架罪、敲诈勒索罪、聚众斗殴罪、寻衅滋事罪都会同时发生。由此可见,在“两抢一盗”的案件频发时期,同时还需要关注强奸、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绑架、敲诈勒索、聚众斗殴和寻衅滋事等犯罪行为的发生。

2.抢劫犯罪人员基本特征分析。首先,基于抢劫犯罪人员的性别分析可以知道,男性抢劫犯罪人员比例明显高于女性,概率高达97%(数据来源:中国裁判文书网)。由民族构成分析可以得出,江苏省某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定的近几年的案件中,男性抢劫犯罪人员中有96%是汉族,只有少量的少数民族犯罪人员。同样,在女性抢劫犯罪人员中,汉族也占绝大多数,只有少量的女性少数民族抢劫犯罪人员。

由少数民族抢劫犯罪人员的人数统计分析可知,土家族、壮族和苗族的犯罪人员数量明显高于其他民族,其他各民族也有少量数量分布。由图1,抢劫犯罪人员文化程度的统计图可以看出,高达87%的抢劫犯罪人员文化程度没有达到高中文化,其中文盲占4%,小学文化程度占31%,初中文化程度占52%。由此可见,构成抢劫犯罪的人员大多集中在高中毕业之前,所以有效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是降低抢劫犯罪概率的一项重要措施。由图2的抢劫犯罪人员年龄段统计可以看出,抢劫犯罪人员偏向青年人群,其中20代和30代的人数最多,分别占总数的40%和38%,40代的人数占到19%。犯罪人员中年龄最小者为19岁,最大者69岁。根据抢劫犯罪人员地区统计可知,由于本文的数据来源为江苏省某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定的2014年-2016年的抢劫案件,所以抢劫的犯罪人员中有54%来自江苏,还有14%来自邻省安徽,有6%来自邻省山东。需要注意的是,还有6%的抢劫犯罪人员来自河南省,还有一小部分来自四川、贵州、湖南和湖北等地。此外,在数量众多的江苏籍抢劫犯罪人员中,本文基于犯罪人员的户籍地又进行了一次细分,在江苏籍抢劫犯罪人员中,南京市、沭阳县、灌云县、徐州市、淮安市、泗洪县、灌南县这7個市县的抢劫犯罪人员比例较高,经济相对发达的苏南城市的人员数量比例相对较少。

图1:抢劫犯罪人员文化程度统计

由以上犯罪人员的基本特征分析可以看出,文化层次较低的汉族青年男子,是抢劫犯罪人员的主要构成群体。公安机关在预防和打击抢劫犯罪的类似案件中,应将预防和管控重点放在文化层次低的,年轻男子这一群体中。同时,相关部门也应重视对土家族、壮族和苗族等几个重点的少数民族群体的关注,以有效地预防抢劫犯罪的发生。此外,除了对本市人员的重点排查以外,还需要对苏北地区、安徽以及河南等地的外来人员进行有效排查与重点防控。

图2:抢劫犯罪人员年龄段统计

三、预防抢劫犯罪的对策

(一)加强自身防范意识,有效预防抢劫犯罪

由上文分析可知,犯罪人员在抢劫的同时,有约40%的可能性伴随着其他侵害公民的财产与人身安全的犯罪发生。这些犯罪行为包括盗窃、强奸、强制猥亵、侮辱妇女、抢夺、绑架、敲诈勒索、聚众斗殴以及寻衅滋事等。所以,女性需要更加注意自身防范,不要单独走在偏远街道,尽量结伴出行;外出携带包时,尽量让包朝人行道的内侧,贵重物品尽量不要外露;一旦包或手机被抢,保持镇静,看清歹徒所骑车辆牌照和型号,以及逃窜方向,并立即拨打报警电话;如果发现有摩托车或陌生人尾随或窥视,不要露出胆怯神态,改变原有路线朝着有人的方向走;对待上门的陌生人,首先要确认其身份,不能轻易给陌生人开门。

由犯罪人员所获罪名分析可知,抢劫,抢夺和盗窃,即“两抢一盗”犯罪活动近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根据此类案件的发案规律,犯罪手段,多发地段以及犯罪高发时段,社区民警应注意苗头性案件,多关注小区周边情况,对警情进行及时分析与预警。同时,社区民警应到小区管辖范围内的企事业单位,住宅小区等人口聚集处走访讲解防范常识,做好宣传提示工作,提醒广大民众对小区附近的环境和犯罪情景进行预防,从而加强居民自身的防范意识,以有效预防与减少抢劫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对城市中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行法制宣传与教育帮扶

由抢劫犯罪人员性别与民族的数据可知,少数民族占所有犯罪人员中的小部分(占3.83%),城市中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是少数民族犯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研究指出,部分少数民族人口盲目地进入城市之后,没有正式的就业上岗渠道,且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导致出现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走向抢劫、盗窃、赌博、贩毒吸毒等违法犯罪活动的现象。针对少数民族的民族风俗习惯及宗教传统,我国对少数民族犯罪的实际情况实施“两少一宽”的刑事政策,即遵循少捕,少杀,在处理上一般从宽的原则。所以应当从根源处对城市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聚集地进行法制宣传与教育帮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实行违法犯罪行为,与当地的社会、家庭和学校对他们的监督、教育和控制能力薄弱有关。

由上文的数据可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抢劫犯罪特征呈年轻化、男性化、低学历等特征,相关部门应基于此重点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聚居地进行法制宣传,普及相关的法律知识与违法犯罪行为带来的社会危害;根据少数民族特点制定相应的就业培训与指导,落实上岗就业渠道,帮助他们快速融入城市生活;帮助解决进入城市的少数民族子女的入学问题,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与监管;政府在聚集地设立专门的少数民族窗口,架起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政府的沟通桥梁,达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难处,为少数民族做好服务工作的目的。

(三)加强青少年文化教育,提升青年人的工作技能

由抢劫犯罪人员受教育程度和年龄分布可以看出,他们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且大多为青年。许多研究中的犯罪结果分析也印证了犯罪人员从学校的差生、辍学、无业游民直至走向犯罪这一过程。由于青少年时期是人的知识积累与树立基本人生观的重要时期,所以这个时间段的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为了有效预防抢劫犯罪,需要从根源出发,全面落实青少年的九年义务教育,有效降低学校的失学率。学校应当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严格执行学生按时上下学。学校也应配合公安机关,将流失学生拉回学校,以防止学生过早地流入社会场所。只有保证青少年时期正常的受教育过程和社会化过程,才能帮助人们塑造完整的人格,同时提高了文化素质和辨明是非、克服困难的能力,从而在思想根源上预防青年走向抢劫犯罪的道路。

此外,在当今信息社会发展迅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势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成为一大难题。加上全球的金融危机影响,大量的失业青年无所事事,造成了图3中大量的20代以及30代年轻人走向犯罪道路的一大原因。大量社会闲散人员无法上岗大多是因为他们缺乏专业的工作技能,眼高手低,无法长期踏实努力的做一份工作。他们好逸恶劳,不思进取,一旦手头无钱便会不择手段,直至走向犯罪道路。有关部门应当基于此,提供给他们适当的就业辅导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以帮助他们学习知识,有一技之长,提高他们的社会生存能力,缓解生活压力,真正能够依靠自己的双手来实现自身价值。

(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精神文化建设

通过大量中国裁判文书网中的抢劫案件资料可知,大量农民工和无业人员成为抢劫犯罪的主力军,这也与农民的文化生活贫乏,缺乏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关。近年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文明城镇建设等农村建设工作,村镇的基础设施与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生活得到提升。但是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相对匮乏单一,娱乐方式主要还是看电视、打牌、喝酒以及赌博等,健康积极向上的文体娱乐活动较少,造成了农民生活单调乏味,精神生活匮乏。各级组织在致力于农村发展经济的同时,重点提升农民的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农民的需求开设科学的技能培训讲座,大力宣传法律知识,丰富农村文化室、图书馆等文化工程的建设,加强农村的篮球场、健身器材等运动场所的建设。并逐步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引领到健康的、积极向上的轨道上来,从而从源头上有效地扼制了犯罪行为,营造出和谐平安的生活环境。

(五)加强民众法制宣传,提高法律意识

根据犯罪人员的年龄段分析,针对年龄段较低的学生,应该加强学校的法制宣传。通过开展法制微课堂、送法进校园、民警讲法等校园活动,帮助青少年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和法制观念,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严于律己,同时学会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但要针对青少年进行法制宣传,政府有关部门还需利用报纸、社区宣传板、广告媒体等方式对民众宣传法律知识,提高市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用法律手段解决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普法活动不仅要走进学校,还需要走进社区以及外来人口聚集地。不仅需要对省内的文化层次较低的青年男子加强法制宣传力度,还需要提升外来人口的法律意识。通过多种多样的宣传活动,告知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严重性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宣传活动。

四、总结

本文基于裁判文书网的相关案例数据,对抢劫案件的全国发案趋势、犯罪人员的基本特征、以及对于预防对策进行分析与总结。在抢劫犯罪居高不下的形势下,第一,要加强民众自身的防范意识,有效地避免搶劫犯罪行为的发生;第二,根据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与特点,对城市中的少数民族聚集地进行有效监管、法律宣传与教育帮扶;第三,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教育,对于社会闲散青年,政府应当设立相应的培训机构,帮助他们学习技能,上岗就业,从而大大降低社会不稳定因素,减少犯罪;第四,通过提升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让农民在闲暇时间多多参与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村镇文化氛围;第五,加强对民众的法制宣传,提升法律意识,明确抢劫行为的严重危害,以有效遏制抢劫犯罪行为的发生。由此,减少因抢劫带来的社会危害和人身财产损失,以共同营造和谐平安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郭强.未成年人抢劫犯罪的研究.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7,26(4).

[2]钱佳成.论抢劫罪的特殊对象.苏州大学.2016.

[3]沙莎.H市抢劫犯罪调研报告.辽宁大学.2014.

[4]邢益炜.抢劫罪若干疑难问题研究.河北大学.2013.

[5]张楠.论抢劫罪的犯罪构成及认定.南京大学.2013.

[6]申伟.当前我国少数民族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对策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6(2).

[7]程晓军.精神文明城乡一体化建设研究.苏州大学.2017.

[8]徐猛.信息化背景下流窜抢劫案件的侦查困境及对策.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4, 13(1).

[9]刘艳驰.论抢劫罪对社会的危害和对策研究.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6).

猜你喜欢

特征
根据方程特征选解法
具有两个P’维非线性不可约特征标的非可解群
月震特征及与地震的对比
如何表达“特征”
被k(2≤k≤16)整除的正整数的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詈语的文化蕴含与现代特征
抓住特征巧观察
21株快速生长分枝杆菌的鉴定与特征
基于特征筛选的模型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