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问,滋养成长的天空

2018-11-30熊中霞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32期
关键词:拓展思维师生互动

熊中霞

〔摘要〕课堂上的追问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师生的生命状态。“运用之妙,存乎于心”,有效追问的核心是指向生命成长、精神成长的,是课堂上打破学生成长困局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有调度的追问直达教学目标,有深度的追问拓展思维格局,有温度的追问促进积极回应。

〔关键词〕课堂追问;师生互动;拓展思维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32-0031-04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学生的发言积极性随年段增高而逐渐降低,小学生的发言还有雀跃欲试的锋芒,初中生的发言尚且犹存星星点点的生机,高中生的发言只能偶尔出现,这般沉闷的课堂究竟何故?“老师的问题太简单了,不屑于回答”“问题没意思”……高中生的心声惊到了我!在反思中,蓦然发现课堂教学中的追问往往被教师忽视,而追问是直抵学生心田的桥梁。正如哈佛前校长博克所言:“真正影响教育品质的事,发生在课堂师生互动的教学情景中。”

教学中的追问往往是在当下问题基础之上的延伸和拓展,是根据学生在线思维及学习现状进行的师生互动交流,有效追问往往使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生机勃勃,充满了灵性的光辉,犹如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面向阳光的心窗,滋养着学生成长的天空。

一、有调度的追问直达教学目标——宜导问

追问作为当下提问的补充,往往是在课堂上现场生成的,它更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变化,也许学生的思考浅显而不深刻,也许学生的思考片面而不周全,也许学生的思考真实而有失偏颇……这无疑需要教师的控制和引导,有调度的追问正是课堂上不可或缺的调控手段。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应。”

(一)导问——基于引导的追问

黄老师在心理健康教育鄂科版“学习需要好习惯”的课堂上,为帮助学生理解“积极发言”这一学习习惯,抛出了问题。

师问:“在课堂上,学生不太愿意举手发言,这是为什么呢?”

生答:“怕回答错误。”

这个答案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代表性的,于是黄老师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引导——追问:“答错会怎么样呢?”

生答:“挨老师批评。”

这个心声应该是学生们压心底的话,有着普遍性。老师再追问:“那么会怎样?”

在老师期待的语气下,学生说:“怕老师批评连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学生有勇气说出这么真实的想法,无疑会与其他同学产生共鸣。

这时,老师结合教学目标不仅说出自己的看法,而且紧紧追问:“黄老师觉得能举手发言就是有勇气的,也是一个学习的好习惯。有没有必要担心呀?”

在老师的引导下,该生与其他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没有。”

黄老师通过连续三次穿针引线的追问,帮助学生认识到举手发言时的矛盾心理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卸下了害怕举手回答问题时的心理包袱,从而使学生对积极发言产生了正面的期待,为教学目标的达成开通了一条绿色通道。

(二)导问——基于完善的追问

黄老师为实现“学习需要好习惯”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没有简单地运用单纯讲授的方式告诉学生,而是结合了学生年龄特点,让他们通过对一组图片的观察和感悟,深刻认识到养成 “专心听讲”等一些学习好习惯需要怎么去做。

师问:“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专心听讲呢?”

生答:“上课时只有脑子动,其他的都不动。”这个貌似正确的回答其实是有漏洞的,如果老师没有进行准确的解读,只停留于这个层面或许会误导课堂上仅仅7岁的孩子。

师补充了问题:“其他的都不动指的是什么?”

生答:“指的是坐得端正。”此时学生的表述准确了,思维也更加的明晰了。

正是老师这样适时的“追问”理清了学生的思维过程,解释了模糊含混的答语,完善了学生对知识要点的理解,从而更深刻、更牢固地达成了学习目标。

二、有深度的追问拓展思维格局——宜深问

课堂追问是动态的,是师生间的对话,是帮助学生打开话匣子的有效方式,是学生思维深度和广度的进一步拓展,是培养学生思维洞察力品质的良好机遇。

(一)深问——基于困境的追问

范老师在执教心理健康教育鄂科版七年级“成就好人缘”一课时,设计了师生“锵锵三人行”活动环节,旨在通过同伴之间的交流互助,探讨人际交往中提升自我受欢迎程度的具体方法和行动建议。

师:“班上还有哪位同学也想向‘好人缘之星'求助一些好的方法?”

生:“平时我待人友好这一方面还是有些欠缺。”

师:“刚才提到王××在这方面做得挺好的,请他来讲一下吧。”

探讨的问题、交流的人员确定下来后,则进入了同伴互助——师生“锵锵三人行”主体环节。

生:“我在与人交往时,很容易为了一些小事而生气,然后就发脾气,会说出一些伤人的话。在这点上该怎么做呢?”不加思索的提问,显示出此生对这个问题困惑已久了。

王××:“你应该在平时的一些小事情上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此时学生间的交谈出现了冷场,王××简洁明了的回答,一下子让提问的学生不知道该怎样应对了。这时范老师面向不知所措的学生进行了追问:“要控制不良情绪,你覺得在这点上做起来有怎样的问题?”

受到老师的点拨,学生马上产生了新的问题:“有时实在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那应该用什么方法?”

王××:“实在控制不住,就可以先做自己喜欢的事,然后放松下。”

学生间的交谈互助看上去可以结束了,但范老师没有让思维暂停而继续追问:“就是要分散一下注意力,不要老集中在这一件事上面。还有吗?在现场可以一问到底的!”

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思考了一下,将人际交往问题往更深处探究:“我应该怎样做才能又尊重了别人也尊重了自己?”

显然这个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让王××同学陷入了困境,范老师及时补充道:“就是交往时,我又能尊重别人又能让自己很好地表达出来,是吧?”

王××在老师化难为易的启发下,很快有了自己的答案:“别人如果请教你问题,应细心讲解,不要厌烦。如果别人没有听懂,应慢慢讲解。”

师:“王××提到人际交往时不要着急,耐心点,静下来,慢慢做,做一件事情可以放慢点脚步。你针对他刚才提的建议,知道以后该怎样做了吗?”这时老师面向学生步步紧逼地追问。

学生进行了总结性的交流:“首先要虚心待人,好好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实在控制不住的话,可以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然后在与别人交流不畅的时候,我可以慢慢地解释,不要厌烦别人。”

这两位同学在课堂上的探讨,因为老师不失时机的追问而走出了思维的夹缝,不断闪现出思维的火花,碰撞出了不可预期的精彩。正如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二)深问——基于要素的追问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讲的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

心理健康教育鄂科版七年级“花与草的对话”一课是针对男生女生人际交往的一个话题,潘老师在执教时发现学生写出了这样的烦恼:不懂的问题问班上一男同学,后来就一直坐在他旁边上晚自习了,结果班上的那群男生居然说我对那个男同学有“意思”,绯闻让我非常苦恼,我都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教师念完后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抓住“绯闻”这一要素做起了文章。潘老师说:“其实,很多时候你们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经历,是吗?”她请全班学生在纸上回答老师的问题,然后以匿名的方式交给老师,老师再随机抽取学生的答案念出来。以下是潘老师围绕“绯闻”进行的追问:“你遭遇过绯闻吗?是被传的那个人还是使劲传的那一个?被传的感觉如何?传的感觉如何?你怎样看待绯闻?”

学生的回答很真实:我遭遇过。传过也被传过,传时我认为是有根据的,很好玩;被传时觉得完全不可思议,很无语很无奈很无助,有时感觉行为都受到限制。我认为传绯闻不利于男生女生的交往,往往被误会被误想了……

潘老师恰到好处对问题中的关键要素进行了追问,反而避开了具体问题的讨论,也绕开了学生对此类问题不愿说不敢说不能说的心理,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格局,得到了学生们积极而真实的回应。

三、有温度的追问促进积极回应——宜暖问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的追问是可以诱发学生情感的,往往触动心灵的问题都能激发学生积极分享的欲望,这时回应就是帮助学生感悟成长促其进步的有效环节。而这时的追问一定要有温度,教师有温度的追问充满人文关怀,犹如阳光照进学生的心灵,必定温暖如春,唤醒万物生长的勃勃生机。

(一)暖问——基于情境的追问

姜老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合理归因交朋友”的课堂上,通过PPT呈现了案例之后,提出问题:“案例中他的归因是怎样的?”

生:“主要原因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取得成绩。”

师:“这样好不好?”

生:“比较不错的。”

师:“他这样的归因会导致怎样的结果?”

生:“或许会更加努力刻苦。”

也许问题到这里就该结束了,可是姜老师却向案例外的这名学生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师:“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怎样的成绩,导致哪方面提高了?”对高中生而言这样的经历一定是有的,老师充满希望的期待不经意间就暖暖地流淌出来了。

生:“有一次,我记得是高一第一次打篮球比赛,还比较胆怯。到了高二,经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的传球视野扩大,也因为注重合作,主动跟别人打配合,因为只有跟队员配合好,才能打好比赛。同时再加上自己平时不断练习,运球等技巧都取得了进步,在比赛中也发挥出了很好的成绩。”来自学生真实的事例是课堂上最宝贵的情境资源,教师需善于利用。

借此情境姜老师追问:“以你的体验,有什么话想与案例中的同学说一下?”

生:“继续努力是应该的,但同时应该尊重自己的情况,不能仅仅因为一次意外事件否定自己,或许这样一个事件还有意外的发现,带来不一样的收获,应从整体来看,从自己的实力出发,这样效果会更好些。”

如果没有为学生提供自我暴露的分享体验,学生也许很难说出这段极有针对性的建议,这建议不仅是对案例中的同学,也是对自己,更是对全班同学!

(二)暖问——基于尊重的追问

陈老师在“情绪的信念魔方”一课中,指导理解艾利斯情绪ABC理论后,请学生写下自己的情绪变化并进行分享。

师:“在前段时间你有没有不开心的事情?”

生:“其实我在班上因为身高的问题……”此时班上同学爆发出了一阵“哈哈哈”的笑声,回答问题的男生不得不停下了发言,之后听到这名学生很不好意思地接着说:“被同学嘲笑得比较狠。”此时气氛尴尬至极。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对外貌的关注特别是身高方面,的确是他们不容轻忽的很在意的事情。

师:“你跟我比就不自卑了。”个子不高的陈老师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立在了风口浪尖上有意转移焦点,将暖暖的关爱传递给了无比难堪的学生。

生:“我们差不多。”能够勇敢开口,就说明学生从阴霾中走出来了。

师追问:“你寻找到新的信念没有?打算怎样向自己之前不合理的信念进行辩论呢?”

生:“我为这个问题很心烦,但后来一想:算了!身高是爸妈给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政治家列宁曾经说:浓缩的才是精华。想通了这一点,我的心情突然好了许多,因为比起那些比我高的人来说,我至少身体的精华程度要好些。”

教室里又爆发出一阵“哈哈哈”的笑声,不过空气里不再是嘲笑而是明朗欢快的欣赏。

陈老师的点评饱含深情:“对,只有相信自己并接纳自己,才能更好。”

如果没有陈老师自我暴露的暖问,真不知道学生会怎样作答?课堂上只有基于尊重的追问,才能促进学生积极的回应。

往往使人改变的就是一句话,就在一念之間,学生的成长正是如此。总之,课堂上的追问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师生的生命状态。“运用之妙,存乎于心”。有效追问的核心是指向生命成长、精神成长的,是课堂上打破学生思维困局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参考材料

黄蔚执教的“学习需要好习惯”课堂实录,武汉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一等奖.

范芳执教的“成就好人缘”课堂实录,武汉市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一等奖.

其他课堂实录来源于湖北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平台.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教育局教育教学科研中心,武汉,430050)

编辑/卫 虹 终校/肖亦华

猜你喜欢

拓展思维师生互动
五分钟微讲坛之拓展学生思维,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强化师生互动, 保持课堂活力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试论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论如何打造高效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插图,语文创新教法中的“点睛”美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深度报道与记者的拓展思维关系
巧用多媒体,给中职语文教学增添一抹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