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有效教学构建历史有效课堂
2018-11-30董川
董川
【摘要】杜威曾经说过:“一个有效的反应就是能完成一个可以看到的结果的反应。”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在短短的45分钟内进行有效教学,达到高效历史课堂的目的,是广大教师一直探索的问题。就这个问题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略谈几点见解。
【关键词】初中历史 有效教学 有效课堂
一、备好每一节课是有效教学的起点
课堂标准中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反应出教育部对新课程的要求。所以我们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要紧扣课程标准,进行有计划的备课。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多的是备学生。在备课过程中,首先要提出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然后对学生问题掌握程度进行假设,再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剖析,使知识结构得以完善。总之,要以教材资源服务于历史教学课堂,使“三维目标”达到更高的程度,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巧设导入情镜,激发学生兴趣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说过:“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就是习惯,积千累万不如养成一个好的习惯。”约·凯恩斯也说过:“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习惯之重要性,我们的教育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学生的一生。学生一个良好的习惯养成,需要我们教师更多的耐心、爱心和恒心,好的习惯能成功铸就学生的一生。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完成,在乎其教师的导入过程是否精彩,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感兴趣了,学生才能主动的积极的去学习,因此在开头就要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比如,2013年11月15日,在参加县教研室组织的初中历史中考研讨会上,教学《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课时,我并不是着急去讲授课文的內容,而是播放了《友谊地久天长》这首歌曲,让学生体会歌词的内容和含义,理解这首歌所包含的历史背景。同学们听得很认真,并且主动积极地与老师探讨,并由导入而顺利过渡到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此同时也达到了本节课课程目标,达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教学过程巧设疑,合作交流促高效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一节课的核心是教学过程,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巧设疑问,是需要我们教师不断追寻和探讨的问题。比如我在教学《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一课时,首先用课件给出《14世纪前后欧亚主要商路》,然后提问:连接欧亚的商路主要有几条?路上有哪些物产流通和文化交流?问题一出,学生边阅读课文和地图,边找出有效信息,随后相互交流,并最后达成共识。在这个过程中,利用疑问结合图片及文字信息,培养学生识读图表的能力,根据需要收集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
有位教育学家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巧设疑问,还要让学生学会质疑,这也是提高课堂高效性的重要手段。比如,我在教学《血腥的资本积累》时,出示一组贩卖黑奴的图片信息,让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去尝试解决提出的问题。打破了传统的教师主动的教,学生被动的学,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与此同时,允许学生对教师讲授的课文内容和观点提出质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每一个学生各抒己见,想人之所未想,见人之所未见,能人之所不能。学生不仅要在质疑中探索,而且要在合作中成长,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描述:“找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动,独具闲暇,快乐坚实的脚步。”形式多样的合作探究,不仅能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使师生之间的沟通更畅通,课堂气氛更活跃,同时自然会提高了课堂效率,也为高效课堂打下基础。
四、评价语言巧运用,课堂气氛更浓厚
传统的教学模式对评价的方式只是注重对结果的评价,对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细节,教师并没有十分的注重。历史的教学评价,不只是对学生掌握的知识的评价,也不是考试得高分的评价,而是应该更注重的是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所达到的程度的综合性的评价。比如,我在教学九年级下册《世界现代文化》的时候,利用一节课的时间,举办关于本节课内容的手抄报比赛。看哪位同学能够把各个知识点进行很好的链接,对于表现较好的同学给予及时的表扬。这不仅是对学生创造性能力的一种肯定,更可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就是一位导演,课前,要备好“剧本”,备好“演员”,备好“道具”,课上,用正确的手段,科学的方法,巧妙的设疑,激发出“演员”的表演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并促其相互协作,联手上演一幕幕精彩纷呈的“好戏”。真正实现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