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小课题,促进大成长

2018-11-30杜锐

教学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特长观察反思

杜锐

[摘要]从中小学教科研的尴尬处境出发,挖掘了小课题研究的属性,论述了其对中小学教师的适切性与必要性,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专业发展,提出了从事小课题研究的四个切入口。

[关键词]小课题;特长;反思;观察;阅读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8)04-0120-05

0引言

课题研究,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应该不是个陌生的名词。教师从事课题研究,本质上说,是为了更加有效地实施教学,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此同时,也实现自己专业上的成长。这种“利生也利己”的指归应该使课题研究对教师具有相当的吸引力。

但是当前,据笔者目力所及,课题研究对中小学教师的吸引力是微弱的。教师没有兴趣从事课题研究,只是迫于“职称评定”的刚性要求,无奈承担一些课题。这些课题研究,要么因为“题目大而空泛”,要么因为“课题组合作难以保障”,使得研究过程粗糙、肤浅乃至虚假。通常情况是,开题颇热闹,进程无人问津,结题东拼西凑,加之整个研究过程监管与评价不规范,最终形成了一片研究上的虚假繁荣:研究成果硕果累累,可实质上却是人力、物力、财力的无益消耗。

要避免这种消耗,同时也充分发挥研究之有益功用,笔者以为,应该减少上级指派、形式单一、进程繁琐的“自上而下”的大课题研究,而相应地,大力倡导教师从事“自下而上”的小课题研究,并积极评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进而促进学生的情知发展。

1小课题研究是什么

对于小课题研究是什么,学者给出了多种答案。有学者认为教师小课题研究就是教师将自己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遇到的问题作为具体研究的“课题”,然后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行动,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目标指向解决具体问题的研究形式,即把“工作课题化,课题工作化”,使教育与研究相融合[1]。也有学者认为,小课题研究经历了从发现问题、查阅文献资料到形成研究方案,并依据方案实施研究,最后对研究数据进行反思总结形成成果的一般流程[2]。还有学者认为,小课题研究属于微观研究的一种。研究课题来源于教师实际教学工作的需要,教师通过研究,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和经验总结,并理解、掌握和验证研究成果,以此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善教育教学行为的目的[3]。这些界定或从目的,或从流程,或从特点给予了对小课题的解释。笔者以为从不同的视角可以得到不同的定义,但小课题研究具有以下3个基本的属性。

1.1自我性

自我性是小课题最本质的特征,可谓小课题的灵魂。自我性包括三层含义:第一,研究对象都是教师在自己教育教学中切切实实的问题,而不是上级指派规定的课题,多数情况下也不是同行邀请参加的课题。这种切切实实的问题确保了教师从事研究的自发性与自主性。第二,研究的主体通常就是教师一人。不排除研究主体是2到3人的课题组,但多数情况下,小课题就是教师独自一人承担的。第三,研究的方法也是较为个人化的教育叙事、个案分析和行动研究等,它无需寻求大规模的智力支持抑或物质援助。

1.2即时性

“即时”乃“及时、随动”之义。小课题研究的启动、实施与结题,没有固定的周期,只是随问题而动,因而具有鲜明的“即时性”。这种“即时性”还突出地表现为“短平快”:“短”,是指准备的时间短,无需开题报告、挂匾仪式等俗套,有时问题的生发之机就是研究的启动之时。“平”,是指课题的平凡与朴实。小课题研究不是为了构建某种宏大的理论或是发现某种普遍的规律,而是完全出于“解决问题、改进实践”的需要。只要教师会运用文献查阅、调查、案例、行动研究等方法,都可以作为课题主持人承担研究,这也确保了研究的及时性;“快”,是指小课题研究的时长通常不会太久。 因为准备时间“短”,研究难度“平”,所以解决问题“快”。

1.3灵活性

灵活性主要是指小课题研究的操作过程没有固定或强制的模式,也无需高深的科研技术。小课题的研究成果强调问题解决与经验归纳,能够在“做得好”的基础上“写得好”。“做得好”表现为实践上的问题解决以及方法创新;“写得好”体现在教师能够对经验清晰完整地梳理与归纳,以期深化认识、指导实践,乃至惠及他人。“做得好”是“织锦去丑”,“写得好”是“锦上添花”。

当然将“经验归纳”写得好,进而将文章发表,是对“写得好”的重要肯定。但“不发表”并不意味着“写得不好”。教师写作,固然能够包含“期待发表”的功利取向,但是它还应蕴有道德取向与学术取向。道德取向的特点在善、在爱,使人们明白事理、把握规律;学术取向的特点在真、在美,最终使研究者涵养精神、提升素养。品味生活、真情言说、分享共进、提升自我、“我手写我心”的写作人生本身就是一种富有建設性的、有幸福回馈的生活。在这种视域下,教师在对小课题研究进行写作之时,不必追求理论色彩浓厚的学术论文范式,只要是对问题、情景、解决方案的真实、细腻、清晰的描述即可。

2小课题研究何以促进教师成长

教师成长是学生发展的根本保障,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清华校长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笔者以为:只要是校园,都需要名师、大师。他们是学校最为宝贵的财富。促进教师成长的途径有很多,其中“小课题研究”不失为一条便捷且有效的途径。笔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认为小课题研究对教师成长的裨益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反思意识的增强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G.J.Posner)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4]。叶澜教授也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 [4]。可见,教学反思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变的重要途径。如此重要的反思意识可以通过小课题研究得到培育与巩固。

课题即问题。小课题研究首先催生的就是教师的问题意识。而小课题研究“直指问题解决”的属性必然需要教师重新回顾教学场景,分析问题并思考对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反思意识必然不得缺席。

与此同时,小课题研究不仅仅局限在对已经发生过的教育教学事件以及正在发生的实践进行反思,即对实践的反思(reflective-on-practice)与实践中反思(reflective-in-practice)[5],而且还可以是未来的反思,即为实践的反思(reflective-for-practice)[5]。

笔者在学科教学中,始终保持一种反思、创造的意识。针对学生早自习读书没有兴致的现象,笔者深入反思,并在这之后引入了优质语料——诗歌与歌曲,大大改观了早读状态。与此同时,在践行“诗歌与歌曲”的教学之时,不断地反思教学效果,积极地引入小组合作、讨论展示的教学形式。同时,也将其提到课程的角度,慢慢地筹划《诗歌与远方》英语课程。

可以看到,貫穿笔者“发现问题—付诸实践—筹划未来”的行动研究过程之中,一条暗线便是反思意识。

2.2理论素养的生长

小课题研究之所以能够培育教师的理论素养,在于它不同于一般的“从上至下、从外到内”的“理论学习模式”。这种模式往往是上级强加给教师的一种“对外来学术理论”的学习,而忽视了教师工作性质中的“情景在场性”“不确定性”以及“价值性” [6]。因此,这种外来学术理论经常会遭遇到教师的困惑、质疑乃至鄙薄。也正是这个原因,有学者指出“理论联系实际”的提法并不适合一线教师的教育实践[6]。

那么“小课题研究”为何能够促使教师理论素养的生长与丰富呢?因为它实现的是一种“实践先行、查询佐证”的行为逻辑。即:教师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问题解决指向”的行为实践,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反思已经发生的行为,计划将来需要的措施;在反思与计划中,教师不得不挖掘自己内隐于心的、还未被语言表征的知识,也就是“缄默知识”,与此同时,还得思考整理新措施背后的理据。这种表征与整理本身就是一种理论的提炼。这种理论通常被学者称之为“实践性知识” [6] “教师个人实践理论” [7] “个人理论”等[8]。同时,教师在查阅文献、咨询前辈时,得进行“与已有的学术理论”的对话,于是理论认识得到进一步的深化。理论素养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催生、成长、壮大。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造选例句”进行了课题研究。对自己确认的造选原则背后的理据进行了深度的思考与挖掘,充分认识到“情感”在例句中的重要性。在随后的文献查阅中,又读到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中的情感过滤学说,于是加深了对“情感”的理解与应用。这种个人理论的挖掘,并汲取已有学术理论的成果,大大地提升了个人理论水平。也正是这一契机,笔者后来又专门进行了“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课题研究。

2.3能力结构的丰富

教师能力的构成其实是一个庞大的结构。美国佛罗里达州在70年代就提出了集中在7个方面的1 276项教师能力[9],所以仅仅把教师能力局限在简单的教学与管理能力,实在是一种狭隘的看法。我国学者李斌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师能力主要包括一般能力与教育能力,前者即为一般的认知与实践能力,后者则包括教师的教学能力、育人能力和拓展能力[9]。教师的一般能力与教育能力绝不是一劳永逸式习得,而应是一种“现在进行时”的状态。尤其是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更是如此。

如何在走出校园之后依然保持“能力提升与丰富”的“现在进行时”?小课题研究应该是不二途径。就一般能力而言,小课题研究的裨益集中体现在对教师思维、策划、文献阅读整理、写作以及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提升。至于专业能力,小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则是对其直接的着力。

笔者在从事小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对问题的分析能力以及对实践的策划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尤其是在信息技术方面,如文献的查询、分类与管理,乃至使用SPSS软件进行实证研究的数据分析,笔者得到突破式的发展。与此同时,在学科教学方面,所聚焦的各种问题,极大地提升了教师基于学科教学知识的教学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认知与理解能力,更多的是基于此进而发展而来的教学转换能力、衔接能力以及应变能力。与此同时,笔者在做班主任时,对班主任批评劝勉语言的聚焦,以及对学生顶撞老师问题的反思,也提高了自己在沟通技巧、情绪管理等方面的育人能力。

2.4幸福指数的提升

通常教师的幸福与学生分数的提高、人格的成长、学校领导的肯定、同事的称赞以及家长的褒扬联系在一起。的确,这些来自他人的承认是教师职业幸福的源泉。但是,笔者以为这种幸福之源是一种外向的、依他的。 还有一种幸福是内向的、自恃的。它源自教师好奇心的萌生、创造力的释放、生命力的拓展,并由此产生的一种师生之间生命相互激活的境界,而不是师生相互锁定的低水平勤奋。

小课题研究无疑是这好奇心、创造力与生命力登场的舞台。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发的透视与反思问题、创造设计解决方案,乃至书写传播个人思想,都将收获一种更为深邃与真切的满足感与成就感。这应是一种更为本质的职业幸福。这种幸福只有通过教师的教研获得。小课题研究无疑是一条幸福的通道。

3小课题研究的切入点在哪里

开展小课题研究的难点其实不在研究方法,正如前面所言,教师只要能够叙事分析、查阅资料、形成新法、检验完善,即可开展小课题研究。它的难点在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意识与角度。以下结合笔者进行小课题研究的经验,谈谈如何发现小课题以及如何思考。

3.1结合自己特长

每个人在交际行为中都有意无意的“扬长避短”,教师的教学行为也不例外。有的教师善于“抖包袱”,口吐莲花,激情演绎,时刻抓着学生的注意力;有的教师善于“无作为”,巧妙激励,退到后台,让学生享受着成功的喜悦与展示的乐趣;有的教师信息技术熟稔,声像视影在他的课堂上完美引入;有的教师板书优美,框架分明,给人艺术的享受;有的教师写作好,有的教师唱歌强……总之,每位教师都能展示出自己独有的美景。对这美景,教师要细心养护,持续关注,试图带着研究的心态,让它更加有效地服务自己的教学。教师的特长就是天然的小课题。

笔者读书的时候就喜欢读诗歌,短小的形式、优美的韵律、隽永的内涵带来美妙的艺术享受,这个小小的爱好一直留存。当教学中遇到学生的语音较差、早自习不喜欢读句文、语法项目的阐释例文不够经典等问题时,“诗歌”闪入脑海。于是开展了小课题研究——诗歌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积极寻找诗歌语料,将其与语音、语法、英汉对比、励志启思等结合,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于此同时,笔者将经验用文字总结下来,形成文章《诗歌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发表在《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上,感到了研究的幸福。包括2年后发表在《教学月刊》2016年11月刊上的《巧借语文教材,妙教英语文学》同样也是基于“喜读诗歌”这个小小的特长。

3.2反思教学效果

一节课之后,教师通过课堂气氛、学生反应以及教学目标达成与否等因素可以对自己的教学效果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教学效果好,好在哪里?教学效果如若不佳,又是什么原因?这些问题以及对它们的思考,往往就是小课题的源头活水。

笔者有一段时间上了几节课,自我效能感高,感觉教学效果良好。于是就追问这种良好效果的原因何在?后来认为是引入了“猜测活动”。于是筆者抽象出猜测这一教学行为,开始搜集一些文献,自此,一个有关“猜测教学活动”的小课题正式立项。在接下来的实践中,笔者将猜测活动积极应用到不同的教学内容,如阅读、词汇以及语法,及时梳理总结出一些“教学时机、互动形式、道具使用”等原则,及时总结经验,最后写成论文《猜测活动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发表在《中小学外语教学》2015年第1期上。还有一段时期,总感到阅读课气氛沉闷,于是反思到:在教授阅读课时,多是匆匆带着学生走完“热身—略读—寻读—查找细节—读后”的程式。这样做虽然确保了形式的完整,但是忽视了问题设计的深度性,于是笔者抽象出“思维培养目标缺席”这一小课题。接下来,搜集文献,请教前辈,形成自己初步的想法,并付诸实践。在实践之中又总结案例、总结所得,形成了论文《高中英语阅读课上的“思辨缺席”及其对策》,发表在《基础外语教育》2015年第5期上。从以上笔者的经验可以看到:反思每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往往就是小课题研究的起点。

3.3观察他人课堂

“听评课”是广大中小学集体教研活动中较为普遍的一种形式,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在听评课的过程中,认真观察他人课堂,思考行为背后的理据,坦诚与同行交流,尤其是在“同课异构”课型产生之时,积极仔细地比较他人与自己的差别,这都是小课题研究的来源。

笔者所在学校每周都有一节听评课活动。笔者有一次聚焦讲课老师讲授语言知识时所用的例句,发现不无亮点,课后与之交流,方知别人在例句上所下功夫,于是“优秀例句”这个概念便一直盘旋在脑海里,逐步形成一个小课题的雏形。在进一步的请教与阅读中完成了这个课题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普适性的原则,有效地指导了教学实践。发表在《中小学教材教学》2016年第4期上的论文《造选优秀例句,促进知情发展》可谓这个小课题的研究成果。

3.4阅读专业书刊

对于教师生活中的一些职业倦怠症,如“思考力下降”“教学诊断敏感性下降”以及“教学生活给人单调之感”等,一剂良药便是坚持对专业书刊的阅读。从他人的文章中不仅可以看到前沿的教学理论,也可看到生动活泼的、近似自己教学情境的课例展示。在别人文章的启发下,先期可以做一些“复制”工作,即将他人的理论与实践付诸自己的教学之中。之后在反思的基础上,可以结合学生的学情、教学内容以及自身的个性风格做一些调整与改动,这实际上也就是一种创造了。

笔者订有多种教育教学期刊。在2010年第2期《中小学外语教学》读到韩子传的文章《在链式情景中教学词汇的案例分析与反思》,“链式情景”一下子吸引了注意,随后也就成了笔者的一个小课题研究。先是复制别人的案例,然后逐渐扩大应用范围,如在语法中的应用,随后积极准备,实践反思,摸索出链式情景应用的一些普适规律,并撰写成论文《基于真实链式情景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发表在《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上。

牛顿曾说过,“如果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很多时候,小课题研究的立项、发展与成果,也是站在别人的小课题研究基础之上的。所以教师应该坚持专业阅读,从阅读中寻到解惑之法、经验之术、理性之慧以及心灵之道。

4结束语

小课题研究实际上提供了一个成长的大舞台。就在分析自己长处之时、反思教学效果之时、观察他人课堂之时、阅读专业书刊之时,一个个小课题或许就会悄然而至,这也是蓦然而来的一个个成长的机会。当然,囿于笔者经验,小课题研究的视角与方法难免挂一漏万。但只要牢牢的专注“自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自己在方方面面的问题及特点,就一定能够利用好小课题这方大舞台。

参考文献

[1] 过小燕.在行动中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J].新课程研究,2008(4):1-2.

[2] 张虎奎.开展“小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甘肃教育,2008(8):16.

[3] 高尚刚,白林峰.小课题研究——农村学校教育科研的一种有效模式[J].新乡学院学报,2008(5):124-126.

[4] 孙维路.走出教学反思的困境[J].基础教育参考,2007(1):57-59.

[5] 熊川武.试析反思性教学[J].教育研究,2000(2):59-63.

[6] 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104-112.

[7] D.Corrigan & M.Haberman.The Context of Teacher Education[A].W. Houston(Ed.).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C].New York: Macmillan. 1990.

[8] 李小红.教师个人理论刍议[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6):38-43.

[9] 李斌.关于教师能力结构的分析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54-56.

AbstractIn view of embarrassing situation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middle schools, the author digs out the attributes of mini-project research and demonstrates its necessity and applicableness in teachers′ daily performance. Moreover, combining his own teaching and growing experiences, the author also shows four ways to help initiate mini-project research.

Keywordsmini-research;personal merit;reflective;observe;read

猜你喜欢

特长观察反思
老板的特长
取消特长招生与特长教育并不矛盾
特长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提升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研究与探索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钱就是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