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经济招商进化升级

2018-11-30吴明华

决策 2018年7期
关键词:独角兽招商生态圈

吴明华

传统招商引资是一个“复制粘贴”的过程,而“獨角兽”企业则需要新经济生态圈。如果没有良好生态圈,“独角兽”企业难以存活,招引也很难成功。

在成都的产业园区,如今有两套招商人马:一个是传统招商部门——投资促进局;一个是专门针对新经济的招商部门——科技与新经济局。两个部门关系微妙,却互不冲突,因为它们在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上都有很大区别。

2017年底,成都设立了全国首个新经济发展委员会,但成都并不是唯一重视发展新经济的城市。从全国来看,一些先发城市早已暗自发力,一场围绕新经济的竞争悄然拉开了帷幕。相比轰轰烈烈的人才争夺战,新经济招商大战更加激烈,对城市发展更具现实意义。

“新经济发展环境下,传统的招商形式已经不适合经济发展。”成都市投资促进委员会有关负责人直言,发展新经济招商理念要有新的变化和提升。新经济招商如何进化升级?

围猎“独角兽”

当前,新旧动能加速转,传统招商引资面临各种要素资源瓶颈,转型升级已经迫在眉睫。特别是今年以来,一个明显表征就是招商引资向招才引智转变,即人才争夺战。而另一场争夺战表面上安静许多,实则暗潮汹涌。

今年两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设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支持优质创新型企业上市融资”,首次把对新经济和“独角兽”企业的支持上升到国家层面。随后,3月8日富士康正式过会,申报流程仅36天,创造A股市场IPO过会记录,引起“独角兽回归”话题的热议。

有了国家层面明确的政策信号,地方上迅速行动起来,纷纷加大力度招引和培育“独角兽”企业。一场“独角兽”企业争夺战旋即爆发。

速度是新经济最重要的特征,围猎“独角兽”同样需要速度。行动最迅速的是珠海市。今年3月,珠海提出打造“独角兽之都”,计划建设全球前沿产业“独角兽”超级总部基地,形成珠海“独角兽”企业集群式发展。

而力度最大的当属成都和杭州。4月9日,成都成立了全国首家新经济企业俱乐部,剑指“独角兽”企业。该俱乐部计划到2020年,培育出7家“独角兽”,以及60家以上的潜在“独角兽”。这是成都市继成立新经济发展委员会之后的又一重大行动。

4月12日,杭州正式启动“独角兽”企业培育工程。事实上,引领新经济发展潮流的杭州,并不缺“独角兽”。根据《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杭州有17家“独角兽”,数量仅次于北京与上海,就估值来看,杭州反超上海,位列全国第二。但杭州的“野心”显然不止于此。

根据计划,杭州将加快建立“独角兽”企业分类分层培育扶持体系,到2020年,力争累计培育“独角兽”企业20家以上,准“独角兽”企业(估值1亿美金以上)150家,纳入“独角兽”培育库企业(估值3亿元人民币)不少于300家。

此外,广州、南京、天津、重庆等城市也都相继出台计划,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了“独角兽”围猎行动。作为新经济金字塔顶端的明珠,抓住了“独角兽”就占据了新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因此,吸引和培育“独角兽”就成为各地新经济招商的头号目标。

然而,“独角兽”企业与传统企业截然不同。传统企业从小微企业到中型企业,再到龙头企业,有着缓慢的成长过程,而“独角兽”企业则是爆发式成长。它可以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迅速成长起来,把企业成长需要的项目、资本、环境、政策等要素压缩融合到极致后,迅速地放大及成长。在这种成长模式下,招引“独角兽”企业的窗口期非常短暂。如何快人一步,抢先抓住转瞬即逝的机遇,是各地新经济招商面临的难题。

传统招商引资是一个“复制粘贴”的过程,而“独角兽”企业则需要新经济生态圈,包括人才资源、资本支持、创业服务、创新文化等等。如果没有良好生态圈,“独角兽”企业难以存活,招引也很难成功。

或许正因为“独角兽”招引难度大、技术含量高,因此,“独角兽”争夺战并没有像人才争夺战那样轰轰烈烈。对于参与围猎的城市来说,传统招商理念和方式亟需进化升级。

从“血拼”到智慧

过去,地方政府为招商引资不惜一切代价“血拼”政策,突破点主要集中在土地和税收优惠上,然而如今这两大“法宝”逐渐失灵,项目引进的难度越来越大,传统招商模式面临巨大挑战。

新经济创新是核心,创新的源动力是人,新经济不是重资产行业,而是非常聪明的头脑。因此,新经济下招商模式创新更需要智慧。

“我们需要去理解新经济现象的本质是什么,必须放在技术背景、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国际背景等环境下去理解,才能科学地理解、把握新经济的本质。这对政府来说是挑战,不能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躲避,而要主动适应,迎难而上。”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长兰建平告诉《决策》。

新经济发展有很多有别于传统产业的发展需求,比如大数据、云计算等需要全新应用的环境,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寻。新经济要求去中心化,要求平台共享、网络化、全球化配置资源,这与传统行政体制机制有很大区别。

“很多新经济参与的主体都是一些年轻人,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都和原来传统的产业不一样,这是很考验政府水平的。”浙大网新集团副总裁黎恒认为,现在很多产业园很粗放,没有建筑美,硬环境很难让人接受,“特别是年轻人要美、要颜值,而颜值是要有艺术品位、文化底蕴的。新经济招商首先要重视颜值,打造高品质的产业发展平台,才能吸引优质项目”。

传统招商以政策招商为主,而新经济企业都是轻资产运作,不太倾向去拿土地、建工厂,项目初期对税收返点也没概念。“现在情况变了,它们更看重政府前期融资上的扶持。”衢州海创园负责人、杭州衢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蕾告诉《决策》,过去是政策引领产业,现在做的是以资本引领产业,“我们与国内很多知名股权投资机构,合作设立母基金,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将来资本在产业引领方向有足够的话语权。”

资本是新经济发展的血液,资本招商或将成为未来主流模式。目前,杭州、成都等地都成立了百亿级的新经济发展基金,“资本招商,用投资方式吸引项目,是招商中的最高境界”。

然而,从各地前期探索来看,資本招商远比传统招商难度大。“现在全国设立了很多基金,但很多基金根本投不出去,没有这种眼光。一个项目来了,刚开始不敢投,等到人家上市了抢着投,这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成都高新区科技与新经济发展局副局长宋大勇说。

“投资是存在风险的,但政府投资需要控制风险,这两者是矛盾的,导致政府有很多产业基金很难有效投入下去,钱没地方花。”黎恒分析认为,在前期论证、招商项目选择上其实很难,也存在一些资本招商失败的案例,一定要慎重,需要很强的专业性,对决策的要求非常高,“资本招商绝对是高难度的,需要智慧”。

“资本招商不能盲目,不是一下子给些钱就完了,一定要让企业做非常明确的研发进程表或商业计划书,根据完成程度决定下一轮投入。”成都新经济发展研究院政策研究部主任赵明潇建议,资本招商不能完全靠政府,必须借助市场的专业化力量,可以引入技术合伙人制度,对项目进行第三方评测,既能够减少政府工作,又能更有效地基金运作。

“三大定律”与“四大转变”

在业内,对于新经济发展总结有“三大定律”:一是爆发式成长论;二是机会论,过去产业选择是一个分析过程,而现在是生态建设过程中动态地把握机会;三是生态论,生态是新经济孕育发展的根基与土壤。新经济招商竞争,比拼的基础就是产业生态。

当前,大多数园区正从“优惠政策主导”阶段向“投资环境主导”阶段过渡,尚未进入“产业生态主导”阶段,难以形成明显的产业生态优势,对新经济招商产生不利影响。

在“产业生态主导”阶段,必须要用“生态圈”的方法,整合全球的创新创业资源,集聚高水平的创业者、投资人,形成一个高度发达的“雨林式”生态圈。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建议,要加强与硅谷、中关村、深圳等高端生态的对接,不是招商引资的传统方式,而要做好与高端创业者、超级天使、平台型企业、平台型组织的对接,开展平台招商、新业态招商、瞪羚独角兽招商等新经济招商。

在生态圈建设上,成都的做法颇为值得借鉴。成都市提出“四大转变”:变“给土地”为“给环境”,提高创新创业要素供给水平,构建全周期培育、全要素保障的新经济生态圈;变“给政策”为“给场景”,构建与新经济发展高度契合的应用场景,促进新技术推广应用、新业态衍生发展和新模式融合创新;变“给优惠”为“给机会”,营造包容的社会氛围,创新监管制度,开辟新经济发展的新空间;变“给待遇”为“给生活”,充分考虑生活配套和生活服务供给水平。

新经济发展的应用场景逻辑,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城市招商竞争的关键。新经济有很多全新的应用场景需要去创造,脱离应用场景,任何技术和优势都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就需要城市对它宽容,比如一些特殊的领域,健康、金融、军民融合等,需要一定的资质,门槛很高,政府能够帮助相关企业获得相关的牌照。”赵明潇认为,城市要主动给新经济企业创造产品的试验田。

在这方面,成都的做法是创新发布“城市机会清单”,鼓励企业围绕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提供解决方案,在主体功能区建设、创新生态培养、十五分钟生活圈构建、公园城市规划等领域定期发布“机会清单”,为新经济企业发展提供应用接口,从而实现从给政策向给场景转变。

“另外,要给年轻人机会。创新创业试错成本很高,创业中会遇到很多困难,资金链断裂、商业模式行不通、技术突破不了等,导致创业者背负沉重压力,甚至不可承受。能否给创业者创造宽容的环境,让他们失败之后成本不至于那么高,让他们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这很重要。”赵明潇告诉《决策》。

猜你喜欢

独角兽招商生态圈
招商合作
寻找独角兽
园区项目招商
它就是独角兽
持续加持自由流,招商华软又添科技“神器”
遇见独角兽
认不出了
崭新的“医疗生态圈”
科大讯飞:押注语音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