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州能否撑起浙江“铁三角”

2018-11-30吕淼

决策 2018年7期
关键词:铁三角温州全省

吕淼

2004年之后的10年,是温州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是温州“铁三角”地位岌岌可危之时,也是希望开启之春。

温州是浙江经济的一面镜子。

在温州模式的黄金时代,全国各地前往取经和招商的络绎不绝;在遭遇发展之困后,温州模式又备受质疑。在浙江省内,温州与杭州、宁波并称为“铁三角”。为了撑起“铁三角”,温州近年来发力转型升级,特别是2016年以来,温州围绕打造“国际时尚智城”,大手笔动作不断,旨在实现凤凰涅槃。

在温州“铁三角”地位的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到浙江经济沉甸甸的变局,三十多载风雨兼程,有超越、也有止步;有惊叹的高潮、也有窒息的低谷;从辉煌到迷茫,从跌宕起伏到稳中求进。如今,越来越多人说温州“铁三角”的地位在削弱。事实究竟如何?

遭遇“失意的十年”

纵观改革开放四十载,温州曾一度辉煌,也曾一度迷茫。

2004年是温州经济的分化点,从这一年起,温州经济增速从领跑全省一路下行,年均增速跌至全省末位,温州模式逐渐式微。

1978—2004年,温州GDP增速14.1%,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位居浙江省首位,创造了省内最脍炙人口的增长奇迹。然而,2004—2012年温州GDP增速10.5%,落后全省同期水平1个百分点,居全省末位。GDP、规上工业增加值、财政总收入、进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多项增幅指标均“垫底”,温州在全省的地位遇到了诸多挑战。

长期低层次的路径依赖,导致温州深陷“粗放增长缺资源,集约增长缺激励”困局,产业转型滞后、创新增长弱化、企业空心化严重、社会发展弱化等问题日益凸显,建立在血缘、亲缘、族缘和地缘基础上的领先地位仿佛不再,呈现出“三大失意”。

第一是制造失意。低端低成本劳动力和传统技术结构导致要素结构仍以低层次劳动为主体,温州制造业综合技术水平仅为全省的60%。温州本地经济的粗放增长遭遇建设用地的严重制约,然而在全国仍普遍粗放增长状况下,温州企业难以在本地实施具有较高水平的集约经营。企业纷纷出走,本地经济趋于“空心化”。近10年来,本地工业企业和外迁企业对外累计投资额已超过1000亿元。实体经济不景气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第二是创新失意。创新乏力是温州多重结构性固化凝滞的本质原因。温州每万人口中大学文化程度人口是浙江的66.6%,全国的73.9%。高达45.5%比重的外来人口中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占88.1%,比全省高3个多百分点。人才匮乏使得创新成为无源之水,多数中小企业长期深陷转型中的迷茫。治理结构高度凝滞,在全球经理人当道时代,温州的小老板们仍亲力亲为,企业治理结构的现代化水平长期较低。产业结构高度凝滞,长期低工资支撑的企业快速发展,严重扼制了当地及国内消费需求增长,信息经济、金融服务、科技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难以较快发展。

第三是精神失意。“温州精神”逐渐背离市场经济体系和现代治理模式,近年已成为制约温州经济社会转型的重大短板。有人慨叹,过去的温州“清贫而坚定”,如今的温州“富庶而茫然”。许多温州企业不愿持续做大做强,长期沉迷于传统产业,规模普遍偏小,平均寿命只有4年,淘汰率极高。

2004年之后的10年,是温州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是温州“铁三角”地位岌岌可危之时,也是希望开启之春。从2013年起,温州经济回归稳定,逐渐向上。

再续辉煌底气何在

2013—2017年,温州GDP年均增长7.9%,高出浙江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位次前移至全省第5位。从2013年起,温州经济开始触底回升,2016年温州市GDP总量达到5045.4亿元,首次突破五千亿大关,继续名列浙江第三,与绍兴的差距从2012年的30亿元扩大至2017年的345亿元,巩固了温州在浙江的“铁三角”地位。

工业企业经营状况向好,构成筑牢温州“铁三角”地位的重要基础。2012年,温州规上工业利润增速一度跌至-9.4%,而2013-2017年温州工业企业利润保持较好水平的增长,年均增长5.2%,虽不如前30年的美好时光,但盈利能力不断提升,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

同时,温州企业资产负债率从2012年的59.6%收缩至49.9%。在较好的利润增长和相对较低的资产负债率支撑下,企业预期有所改变,补库存周期或已开启。温州工业增加值增长回升显现,2017比上年增长7.9%,比2015年回升1.6个百分点。

收入和消费增长双双加快,构成筑牢温州“铁三角”地位的基本支撑。得益于市场化改革和经济高速发展,温州民间资本搭着商业生产迅速扩张的顺风车,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和财富增长。经测算,2013-2017年温州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比GDP增长快0.3个百分点,比人均GDP增长更快一些。2013至2017年,温州社会消费持续两位数实际增长。2017年温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比重60.9%,居全省首位,高出浙江平均14个百分点。由此进一步导致服务业增长加快,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回到内需主导和消费主导上来,构成经济向好基本支撑。

重点领域改革全面深化,构成筑牢温州“铁三角”地位的动力。尽管目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但温州仍在许多方面先行先试、敢于创新。温州依然是中国改革舞台上令人瞩目的焦点之一。

截至目前,温州共获得25个国家级示范试点、23个省级改革试点。尤其在土地整治、確权赋能、公共投资、金融创新、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取得了突破,其中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颇有成效,2016年,温州民间投资增长5.3%,高于浙江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三,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领域分别有25个项目列入国家发改委PPP项目库、27个项目列入浙江省发改委PPP项目库。

温州再发力

无论是倒逼机制下的被动应对,还是创新创业下的积极应对,随着资本积累、主体提升及环境改变,温州在集约发展、消费升级、创新增长等领域形成了较为明显的机遇,未来亟需优化本身经济行为,深化区域性改革,继续走在发展前列、勇立时代潮头,扮演好温州在“铁三角”中的重要角色。

中国经济整体紧运行下,温州长期的企业生产经营与财富累积模式带来集约内涵机遇。当前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劳动力总量、土地资源等要素供给收紧,依赖大量土地、资本投入增长难以维系。而温州有长期集聚集约发展的传统,土地集约利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亩均增加值等指标均在全省前列。温州产业结构也在发生积极变化,第三产业持续增长较快,2017年与2011年相比,第三产业比重上升12.6个百分点,达到58%,居全省第2。在新的发展时期,温州必将率先推进市场化改革,形成粗放外延向集约内涵发展的巨大转变。

消费经济主导下,温州工业产品结构和民间财富优势带来市场优势。一方面,温州轻工产业发达契合中低需求相对增长这一状况。当前主要是蓝领短缺,农民工尤甚,城镇劳动力大多就业于白领岗位,蓝领薪酬增长远快于白领,物美价廉的温州制造仍有较大市场。2016年温州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5.2万元和2.6万元,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雄厚的民间资本为温州消费向个性品质化过渡提供了重要机遇和潜在可能。

随着知识型企业家的兴起与成长,温州有望加快实现创新增长的市场化。

一是草根到精英的转变将大量涌现。出身草根的温州企业家们以及越来越多的温商“创二代”,在历经市场锤炼中,逐渐从浮躁回归平和,从盲目扩张走向稳健经营,在低调探索中悄然转型。

二是职业经理人的脱颖而出。一批龙头企业更为重视职业经理人的引进和培育,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根本上摆脱“家族制”、“家长式”管理。

三是引入高素质人才和企业来温州投资创业。充分利用长三角经济带和海西经济区交汇的人才和资本优势,持续完善浙南科技城、乐清经济开发区、温州空港新区等产业平台基础设施配套,在产权保护、税费减免、行业准入等方面予以优先,外来经营者日益融入温州主流社会。

温州模式未来仍需在“大温州”的格局中加快经济社会的转型,实现由“简单劳动”向“资本技术”要素结构转型;从“低效分散”向“高效集聚”的人口产业结构转型;由“个体满足”向“回报共享”的社会价值转型,更好地演绎“铁三角”中的坚固角色。

(作者单位:浙江省发展与改革研究所)

猜你喜欢

铁三角温州全省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直播带货 全省第一
宇通以“铁三角”开启非洲新时代
往全面而均衡的方向迈进 Audio-Technica(铁三角)ATH-MSR7SE限量版
拥有精雕细琢的音乐,又比以往有更全面的重播表现 Audio-Technica(铁三角)
难忘九二温州行
全省齐心协力共打抗洪抢险救灾攻坚战
滨江:全省首推工位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