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味:语文教学的主张与实践
2018-11-30陈林静
陈林静
【摘要】“真味”语文主张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是让语文课成为有意思有意义的课,成为学生快乐的期盼和思考开始的地方。“真味”语文提出小学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儿童味、科学味”的教学理解,运用“获得支点、产生情趣、注重积累、提升语感、立体实践、建立联结”六种教学策略,逐步走向“真味”的教学之境,让语文课堂成为智慧与幸福生长的地方。
【关键词】真味语文 教学理解 教学策略 教学之境
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什么模样?许多名师都曾描述过它,无论从哪个角度走进去,都能让人展开无尽的想象,施展无穷的创意,这正是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深思语文之“道”在哪里?我想,语文之“道”归根结底就是人“道”。让语文课堂成为生长的土壤,具有无限生长的可能。思悟语文教学的“真味”,这是在语文教学之外更需含有的教学意义。
寻源:“真味”语文的教学理解
语文课程是一门实用而多彩的人文课程。语文教学的“本”是什么?“语文姓语”这是大家常说的一句话,它简练明确地表达了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以培养学生言语能力为核心,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的“真”又是什么?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把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才能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语文课堂的真味,首先应是“语文味”。
不忘记自己曾经是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课堂才会有民主、有情趣,学生的潜能才能充分激发。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品质。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人特点,有自己的理想、兴趣、爱好,有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他的长处、潜力、发展趋向,他的语文能力和学习方法,教师都要了然于胸。课堂上教师要唤醒、激励和鼓舞学生自信、自主、自觉地学习。语文课堂的主人永远是学生,教学中努力做到问题由学生来提,答案由学生来找,让学生在阅读中探究、发现、感悟。語文只有融入了儿童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义的。语文课堂的真味,还应该有着“儿童味”。
语文教学应遵循学习科学。学习科学是在反思认知科学等学科、关于学习方法的研究方法和观点的基础上兴起的一门科学。语文教学遵循学习科学,课堂上使知识、能力、智力、思想情操融为一体,发挥多功能的作用,把教材的逻辑与教学的过程巧妙结合,探索最佳路径。语文教学遵循学习科学,从以学定教到以学定学,每名学生成为学习的“发光体”,运用学习科学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明亮,寻找到教学与科学的最佳融合路径。语文课堂的真味,不能或缺的是遵循学习本质的“科学味”。
寻踪:“真味”语文的教学策略
策略一:获得“支点”
在学习中,首先应了解学生学习路径中的疑难与困惑。正如赞可夫所言:“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让学生按他们的需要来学,是把学生的内在需要和外在要求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习成为一个主动的过程。“真味”语文在课堂上以“单元探究方案”让学生自主学习,实现以学定学;在教学中关注“新旧联系”,根据学生的前拥理解,产生知识与能力的建构与提升;清晰“学习目标”,以学生与老师的“核心问题”推进教学,让学习过程变成发现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创设有价值的“学的活动”,鼓励学生多感官参与,进行合作学习与体验学习;能够进行反思性学习,利用元认知进行总结反思;运用思维导图的发散、联想、条理和趣味性帮助学生记忆、思考与进一步学习。
让学生获得学习支点,即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或引导下,寻找、发现并运用关键支撑,采取适宜的学习方式展开自己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获得学习支点,关注学习者本身,关注学习内容的关键处,关注学习过程的动态变化,关注走向成功学习的突破点,是对学生生长规律的寻找。同时,通过找寻、发现、把握一个个关键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策略二:产生“情趣”
语文课应该重视语言教学的情境与趣味,关注课堂教学中语言所处环境的联系性,以及基于儿童相应的经验。儿童的生活方式一言以蔽之,是游戏。游戏是“儿童的一种生存方式,是儿童真正的家园,是儿童生活的根”。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形成对儿童精神生态的正确认识;应当支持儿童精神生态系统的不断生长;应当努力呵护儿童的精神生态。在每个儿童身上都潜藏着他独特的精神、心灵和智慧的力量,我们把他们身上显示出来的这些无价之宝的“物质”视作某种原料,通过教学把每一个儿童所具有的这种独特的精神、心灵和智慧,造就出和谐、特殊的个体。
真味语文尊重儿童、彰显真实,从儿童真实的学习起点出发,让每一个儿童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基于儿童立场,成就儿童个性成长、全面成长;让儿童主动学,教师智慧导,师生共成长;课堂上,让儿童成为知识的“探索者”,让儿童成为心灵的“情感者”,让儿童成为个性的“言说者”,让儿童成为精神的“体验者”;以实现儿童的灵性发展为目标,建立自由的、想象的、游戏的、合作的、开放的课堂。课堂上倡导遵循儿童的心性,珍视儿童的思维结果和心理感受,把学习语文和儿童的生活联系在一起,采取符合儿童特性的以趣味、幽默、创造、自由等为表征的教学方式,同时强调关怀儿童的独特个性,扬长避短,成就每个儿童。
策略三:注重“积累”
语文是门积累的学问。语文教师强调语文的“原始资本积累”,学生理应在积累中学好语文。如何让学生自主有效地“积累”?积累不是“知识的结果”,而是“活用知识”或者是“生动的知识”。积累应是学生的语文实践所需的、教师语文实践所感的、学科发展所必需的结构性积累。
“真味”语文以“工具性”为外壳,“人文性”为内核,以与人生发展息息相关的思想情感修养为语文教育教学的整体结构。在积累的教学操作上强调阅读积累、背诵积累和写作积累。把儿童文学经典、传统蒙学经典、诗词经典积累作为阅读、背诵积累的主题,兼顾其他主题结构。在积累的内在联系上强调生活体验积累和语言文字表达积累。因而在教学中,需要努力做到读写双向结合,实现读写双赢。做好模仿,仿内容,仿结构,仿观察,仿表达,仿文体……趁热打铁。做到创新,学生在大量阅读、长期的积淀与积累中,对表达产生促进作用,渐渐做到“胸中万卷风雷动,无端直奔笔下来”。
策略四:提升“语感”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感悟理解能力。叶圣陶的“揣摩说”、夏丏尊的“语感说”、朱自清的“咬文嚼字”说等教学方法论,无一不折射出他们对汉语言文字特性的精湛把握和深刻领悟。感悟既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项重要目标,又是学生学好语文的一种基本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语感是半意识的言语能力,是“直接有效的语用体验能力”,是语言使用多了之后形成的能力。夏丏尊先生把语感定义为对文字的“灵敏的感觉”。正如李海林所指出的:“新一代语文学家以语感和语感教学为核心,建立一整套语文教学新体系,他们把语感和语感教学看作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高效的学习者会建构有用并相关的直觉来指导他们的思维和决策,语感自会做出合适、充分的补充。
提高学生的语感素质,使之不断得到深化、广化、美化、敏化,关键在于丰富学生的语感图式。学生的语感正是在对课文的品味中,由肤浅而深刻,由贫乏而丰富,由粗浅而精细,由迟钝而灵敏。真味语文努力做到以学生的心灵激活文本的言语,以文本的言语点燃学生的心灵。语感之“感”源于所感所悟,这种感受只能产生于学生自身感受的实践。感受“自己的实践”,是语感得以形成和升华的唯一途径。提升语感,听、读是关键,教师做好策划、组织、启发、引导,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感情体验,在言语学习中提升语感,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准确感、生动感、通达感,通过经典阅读培养风格感、色彩感、气韵感等。
策略五:立体“实践”
语用体验是语文教学的本体,语文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反复实践。根据语言习得理论,儿童语言的习得是通过后天环境中一系列“刺激—反应”学习逐步习得的。小学语文教学应善于营造儿童的语用情境,语境是儿童习得语言的必要条件。语文课是凭借教材这个“例子”,为学生搭建言语实践的平台。“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运用”是语文学习的最重要途径,“语文”就是人们语言交际的听、说、读、写的运用行为和结果。
立体实践首先让语文教学生活化。儿童在生活中本来也在听、说、读、写,甚至可以说他们是在听、说、读、写中生活。语文教学就是让他们更好地读、写、听、说。要打通课内课外,课内激发兴趣、培养习惯、指点门径,课外学生自由驰骋,敦促课内、课外的语文学习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其次,利用儿童习得语言的一些特性进行立体实践,如先天性,儿童先天就是学习语言的高手,应从儿童的需要本位出发,使语言发展更有时效性;如模仿性,通过规范的语言范例,引领学生模仿、运用;如主动性,儿童天生是主动学习者,实践中要建立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让学生自主去做、合作探索,多用减法思维,教学侧重在学生的疑难处着力、生发;如创造性,儿童话语和成人话语范式常常不尽相同,这种不同证明了儿童语言在发展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教学中应发现、呵护、赞赏儿童语言中可贵的创造。借助立体实践,提升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生的自我反馈能力。
策略六:建立“联结”
成尚荣先生说,教室中的儿童要与文本中的儿童联结,老师的精神状态也要和学生一样,三个儿童走在一起进行沟通,那是诗意的欢聚。语文教学需要和儿童认知联结,把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结合起来。知识与能力的联结,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树立这样的意识:“上课不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生命对话的过程。”教师必须能够“通过合理的思维运动,建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现实与历史之间、课堂与生活之间、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多种‘有效关联”。语文教学特别需要与生活联结,因為语文是立体的,音乐、电影、历史、社会……都可以成为语文。
真味语文努力把学生的个体经验上升到团体经验,让学生们在探究学习中共同学会梳理、整合、联系。教师是最终的“人脑改变者”,我们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的学习经验。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结,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意义联结,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经验联结,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学习方法联结……联结产生着更大的价值与意义。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是智识发育,更是生命气质和精神品格的熏染,让语文课堂逐渐告别学习效率不高的综合症,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成就感。
寻道:“真味”语文的教学之境
“道”永恒存在,是一切的本源。“真味”语文的教学寻道,是寻找小学语文教学的真实轨迹,也可以说是寻找小学语文教学在变化运动中始终应有的样子,不可尽言皆自己如此。西哲圣埃克苏佩里曾经把创造定为“用生命去交换比生命更长久的东西”。传统的语文教育是当代语文教育的根基,现在的语文教学应融百家之长开拓创新。走向智慧的语文教学,教师与学生的智慧相互启迪,过一种快乐的语文生活,这是“真味”语文期冀的教学之境。
【参考文献】
[1]王元华.语用学视野下的语文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杨斌.什么是我们的母语[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李海林.语言的隐含意义、语感与语感教学[J].语文学习,1992(10).
[4]王尚文.人文·语感·对话[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5]何克抗.儿童思维发展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