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嘧达莫治疗川崎病临床疗效及对患儿CRP、PCT等水平影响研究*
2018-11-30马依晨马红茹
王 玉,马依晨,李 艳,马红茹
陕西省宝鸡市中心医院儿科(宝鸡721000)
主题字 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证/药物疗法 抗血小板聚集药/治疗应用 C反应蛋白质/代谢 降钙素原/代谢
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MCLS),亦称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为儿科临床较为常见的血管炎性病症,首先为日本川崎富作医师在1967年发现,并因此命名。川崎病作为一种全身血管炎性小儿病症,主要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男性儿童更为多见。该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皮疹、发热、眼结合膜充血、颈部淋巴结肿大、手足硬性水肿以及口腔黏膜弥漫充血等多种症状,并可诱发较为严重的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危害较大[1-2]。特别是当得不到及时救治时,有恶化成冠脉瘤的风险,威胁患者生命。因此,对于该病的防治应该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在川崎病的治疗方面,临床上主要以阿司匹林联合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效果良好[3-4]。为进一步探究川崎病的安全、有效治疗方法,我们于2013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间以86例川崎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对其分组应用阿司匹林联合丙种球蛋白以及阿司匹林、丙种球蛋白、双嘧达莫三者联用进行治疗,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选择2013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间在医院接受治疗的86例川崎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8例,女38例,年龄0.8~4.8岁,发热时间5~12d。所选患儿家属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同意参与到本次研究之中。诊断标准:参考日本川崎病研究委员会1984年制定的川崎病相关诊断标准[5],以以下6条主要临床症状为依据:①伴随不明原因的发热症状,并且持续时间在5d及以上;②颈部淋巴结出现非脓性的肿胀症状;③伴有唇干裂、发红、杨梅舌以及口腔黏膜、咽部黏膜弥漫性充血等症状;④红斑分布躯干多处,但是未伴随结痂、水疱症状;⑤伴随掌跖发红、手足硬肿、指(趾)端膜状脱皮等症状;⑥伴有双侧结膜的充血症状。以上症状符合其中的5条即可确诊为川崎病,但如二维超声心动图或冠状动脉造影查出冠状动脉瘤或扩张,则4条主要症状阳性即可确诊。纳入标准:①符合以上诊断标准,得到确诊的川崎病患儿;②年龄在0.5~5岁。排除标准:①伴有其他较为严重的心脑血管、肝、肾等疾病;②对本次研究中使用药物过敏;③依从性差。遵循随机、对照、平行的试验原则,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86川崎病患儿分成两组:观察组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0.8~4.5岁;对照组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0.9~4.8岁。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以及发热时间等基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川崎病患儿基本资料比较
2 研究方法 两组患儿在入院后均接受常规基础治疗,主要包括退热、电解质平衡的维持等相应的对症治疗方案。在此基础上两组患儿分别应用相应的药物予以治疗。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联合丙种球蛋白予以治疗,用法用量:口服30~50mg/(kg·d)阿司匹林片(国药准字H22025164),分3~4次口服,体温正常3d后逐渐减量,于2周内减量至5mg/(kg·d),顿服;于患儿发病开始10d之内静脉滴注1.0g/kg丙种球蛋白(国药准字S19994004),若1剂无效,次日可再追加1.0g/kg,8~12h内输注完毕。视患儿恢复情况决定阿司匹林的用药时间,通常在6~8周。观察组:应用阿司匹林、丙种球蛋白、双嘧达莫联合治疗,用法用量:阿司匹林、丙种球蛋白同对照组;口服5mg/(kg·d)双嘧达莫片(国药准字H14020968),分2~3次服用。视患儿恢复情况决定阿司匹林、双嘧达莫的用药时间,通常在6~8周。治疗16d后对两组患儿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3 观察指标 记录、比较两组患儿的主要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包括发热、结膜充血、躯干红斑、颈淋巴结肿胀以及黏膜弥漫性充血等。测定两组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的水平,检测方法:患者于治疗前1d、治疗16d后的第1d清晨空腹时抽取3ml外周静脉血液,检验过程均由医院检验科专业人员进行操作。离心(SC2542型离心机,转速:3000 r/min,时间:5 min),分离血清,使用AU68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Beckman Coulter公司,美国)以免疫比浊法进行血清CRP水平的检测,以化学发光法进行血清PCT水平的检测,试剂均为配套试剂,严格按照操作说明进行操作。记录、比较两组患儿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
4 疗效判断 根据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将其治疗效果分成显效、有效、无效。①显效:患儿在经过5d的治疗之后,其临床症状全部消失;②有效:患儿在经过5d的治疗之后,其临床症状明显好转,但未完全消失;③无效:患儿在经过5d的治疗之后,其临床症状未发生变化甚至还有所恶化。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结 果
1 两组临床效果相比 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3%,对照组为81.4%,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2 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情况比较 观察组在发热、结膜充血、躯干红斑、颈淋巴结肿胀以及黏膜弥漫性充血等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方面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图1)。
表2 两组临床效果的比较[例(%)]
3 两组血清CRP、PCT水平变化比较 治疗后,两组的CRP、PCT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的更为显著,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4 两组安全性评价 两组患儿在治疗的过程中均未发生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情况,观察组中仅有2例发生头晕头痛、1例发生恶心呕吐,对照组中仅有3例发生恶心呕吐,组间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图2)。
表3 两组川崎病患儿血清CRP、PCT水平
组间比较,aP<0.05
图2 两组川崎病患儿不良反应情况
川崎病(KD)在儿科临床较为常见,为一种血管炎性病症,以全身性的血管炎性病变为其主要病理基础,主要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威胁着儿童的生命健康安全。在川崎病的治疗方面,临床上主要以阿司匹林联合丙种球蛋白进行,该方案的应用有助于患者临床症状的缓解,促进预后。双嘧达莫作为一种扩张冠状动脉、抗血栓形成的药物,具有较强的抗血小板作用,临床上可用于冠心病、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治疗[6-7]。为了进一步探究双嘧达莫在川崎病治疗中的价值,本研究使用双嘧达莫联合阿司匹林、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患儿进行了治疗,以观察其疗效、安全性。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在治疗总有效率、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方面的表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这提示双嘧达莫的应用,有助于川崎病患儿治疗效果的提高,临床症状的改善,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究其原因可能与双嘧达莫抗血小板作用有关,同阿司匹林协同作用,促进患儿循环血栓的缓解。并且双嘧达莫还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有助于患儿外周阻力的降低,提高冠脉流量,改善心肌供血,缓解相关症状[8-9]。
C反应蛋白(CRP)作为临床常用的炎性因子,在炎性反应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机体炎性反应的监测,同时也能够作为指标应用于机体炎症的预后判断。降钙素原(PCT)作为一种炎性因子,有着反映炎症活跃程度的价值,特别是当机体受到细菌侵袭、出现多脏器衰竭时,其水平均会显著上升,有助于相关疾病的诊断及其预后判断。相关研究显示,川崎病患者的CRP、PCT水平均会异常升高,其水平的变化对于川崎病的诊断及其预后判断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10-11]。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儿在治疗后CRP、PCT水平均会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更显著,这就提示双嘧达莫的应用有助于川崎病患儿炎性反应的控制,促进临床效果的提高,改善预后。
川崎病主要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作为特殊人群,儿童用药过程中的安全性更应重视,本研究中也密切观察了两组患儿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显示,两组患儿在不良反应方面比较的差异不明显。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观察组患儿中有2例出现了头晕头痛的症状,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还是有必要进行密切监测,提高用药安全性。
综上所述,双嘧达莫应用于川崎病治疗中能够提高患儿治疗效果,促进临床症状的改善,有助于炎性反应的控制,且安全性较高。虽然有所获得,但本研究也存在着众多的不足,如样本量较少,这可能会影响到所得结果的准确性,需要后期提高样本量加以探讨。本研究中仅对治疗前后的CRP、PCT等进行了比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提示今后可以对以上指标进行实时监测,绘制趋势图,以更好的反映治疗过程,提高结果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