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农就业、养老保险对农户林地流出意愿的影响研究
2018-11-30符椒燕徐秀英石道金
符椒燕,徐秀英,石道金
(1.浙江农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浙江 临安311300;2.浙江农林大学 暨阳学院,浙江 诸暨311800)
1 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林业“三定”以来,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推进,林地流转成为目前我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林地流转是优化林地资源有效配置,推动林业产业化与规模化经营,推进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要实现林地流转,首先农户要有林地流出的意愿,林地流出意愿是农户发生林地流出行为的前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截止2017年年底,全国农民工总量达2.87亿人。随着农村非农就业比例的提高,从事林业生产的劳动力越来越少,林业收入在家庭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不断降低。同时,我国于2009年启动“新农保”,计划在2020年前基本实现“新农保”全覆盖[1]。当前部分农户已参加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商业保险等各类养老保险。养老保险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农村传统家庭养老和将土地作为养老保障手段的模式[2,3],农户抵抗未来养老等不确定性风险的能力增强[4],弱化了农户对土地的依赖。在此背景下,非农就业、养老保险是否会促进农户林地流出意愿和愿意流出的林地规模?本文试图回答这一问题。
学者们关于非农就业对土地流出意愿的影响研究,大多集中在农地方面。Kung认为劳动力非农就业和土地租赁市场在农村同时出现[5];Jin、Brandt等研究表明参加非农就业的劳动力人数越来越多,参与土地流出的农户也随之变多[6,7];周来友、钟涨宝、钱龙、廖洪乐等研究发现非农就业导致农村劳动力与土地要素不匹配,农户开始参与土地流转,当非农就业比较效益高于农业生产比较效益时,农户选择流出土地[8-11]。与农地相比,非农就业对农户林地流出意愿的影响方面,冉陆荣、柯水发、李挥等研究表明非农林收入越多的农户,林地流出意愿越强[12-14]。此外,也有学者注意到养老保险对土地流出意愿的影响。钟晓兰、徐美银、李放等研究表明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户土地流出意愿较高,且随着养老保障水平的提高,农户土地流出意愿随之增强[15-17]。在养老保险对林地流出意愿的影响研究方面,李阳、陈珂等研究认为农村社保福利条件若得到改善,农户会产生林地流出意愿,农户参加社会保险会正向影响农户林地流出意愿[18,19]。
综上所述,虽然学者们就非农就业、养老保险对农户土地流出意愿的影响进行了丰富的研究,但多着重分析其中一个因素的影响,且局限于是否愿意流出,关于农户愿意流出的林地规模的研究较薄弱。同时,养老保险在非农就业对林地流出意愿影响中是否具有调节作用尚未有相关研究。
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农户决策行为是“生存理性”和“经济理性”作用的结果,当实现生存保障之后,农户的经济理性得以体现[17,20],两者目标皆是效用最大化[21]。土地对我国农户来说,对他们的就业、养老等保障功能的重要性远远大于生产、财产、转让等直接的经济效用[22,23],而作为土地重要组成部分的林地也具有相应的功能与效用。对山区农民而言,林地的重要性远远超过耕地[24],是山区农户的生存来源和保障依托。因此,除非农户拥有除林地以外可维持家庭生存的收入来源与安全保障,否则他们是不会轻易流出林地的。本文从非农就业和养老保险两方面分析影响农户林地流出意愿。
2.1 非农就业对农户林地流出意愿的影响
农户选择经营农业或是非农就业,是他们在一定经济环境中做出的理性选择[25]。农业生产比较效益较低时,农户为增加家庭收入而改变家庭经济行为,决定让部分家庭劳动力转移到收入相对较高的非农部门[26]。随着劳动力向非农部门的转移,农户家庭农业劳动力减少,家庭务农总劳动时间也相应缩短,产生农业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致使农户家庭无法承担与土地有关的所有经营活动[27]。当转移到非农部门所得收入成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时,农户对土地的依赖性就会减弱,从而促使农户产生流出土地的意愿。本文选取非农就业时间占比衡量农户家庭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水平。一般来说,林区农民在“理性经济”发挥作用时,为实现家庭收益的最大化,会对劳动时间在非农和农业尤其是林业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农户家庭非农就业时间占比越高,意味着农户把大部分或全部劳动时间分配到具有更大经济效益的非农工作中,获得的非农收入就越多,对林地的依赖程度降低,进而促进了农户流出林地的意愿,增加愿意流出林地的规模。本文提出:假说1——非农就业时间占比对农户林地流出意愿和愿意流出的林地规模具有正向影响。
2.2 养老保障对林地流出意愿的影响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是土地有效流转的必要条件[28]。农户占有土地,将土地作为主要保障手段是在农村社会保障空白状态下被迫进行自我保障的行为[29],是出于生存需要的理性考虑。大部分农村老人没有养老金或退休金,会选择在老龄化之后持续经营土地,经营土地所得收入成为他们养老生活的主要来源,土地的养老保障功能被强化,影响农户流出土地的意愿[30]。即若是有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就能替代土地的养老保障功能,土地对农户的效用结构会发生很大的变化[23],从而促进农户的土地流出意愿。同样,当林区农户参与养老保险时,林地所承担的保障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被替代,进而促进农户产生流出林地的意愿。本文选取参加养老保险比例衡量农户家庭参加养老保险的程度。参加养老保险比例(简称“参保率”)是指家庭成年人参加养老保险人数占总成年人人数的比重。作为农户家庭劳动主体的成年人若是参加养老保险,对未来老年生活会产生稳定的预期,不必在老龄化之后通过经营林地来维持其老年生活。即会降低农户对林地养老保障的依赖,进而促进农户的林地流出意愿和愿意流出林地的规模。本文提出:假说2——参保率对农户林地流出意愿和愿意流出的林地规模具有正向影响。
2.3 养老保险在林地流出意愿影响中的调节作用
农民拥有的林地不仅具有生产等经济价值功能,更重要的是具有养老等社会保障功能和心理安全效用,风险最小化或利润最大化是农户一切行为的准则[31]。由于林业生产周期较长,林地流转期限一般也较长[32],非农就业时间占比较高的农户若将林地流转出去,此时未能取得养老保障,农户将面临潜在的“失山失地”后带来的生存风险。因此,出于生存保障和风险最小化的理性考虑,养老保险水平较低的农户无法切断与林地的关系,林地成为他们的最后一道防线,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户流出林地的意愿。相反,若此时家庭大部分成员参加了养老保险,对未来养老水平的稳定预期会弱化他们对林地保障功能的依赖,实现从依赖林地的基本生存保障到依赖养老保险转变。在生活有保障的情况下,农户就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可通过流出林地使家庭非农就业人员安心工作,进一步促进非农收入增加,并获得林地的租金收入。本文提出:假说3——参保率的提高会强化非农就业时间占比对农户林地流出意愿和愿意流出林地规模的正向影响。
3 数据来源、模型及变量选择
3.1 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源于2016年7—8月对浙江省农户的调查。20世纪80年代我国林业“三定”后,浙江省大部分山林实行家庭经营,近年来不断推进林地流转,具有较好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根据浙江省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的差异,在经济比较发达、森林资源较少的浙西北地区选取杭州市富阳区和临安区、湖州市安吉县3个样本县(区),在经济欠发达、森林资源较丰富的浙西南地区选取衢州市开化县、丽水市龙泉市和庆元县3个样本县(市)。每个县(市、区)抽取3—4个乡镇,共21个乡镇,每个乡镇抽取2个行政村,共42个行政村,每个村抽取9—12个农户,共计422户农户。样本乡镇、样本村和样本农户均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获取,调研采取“一对一”访谈的形式进行。调研内容主要包括农户家庭人口特征、劳动力就业状况、家庭人口参加养老保险情况、家庭林地资源禀赋和农户林地流转意愿等。本文研究的是农户林地流出的意愿,剔除林地流入户和没有林地的农户,最终得到有效样本为374户,样本有效率为88.63%。
3.2 模型及变量选取
为了实证分析非农就业、养老保险及其交互项对农户林地流出意愿及愿意流出的林地规模的影响,选择了两个不同的计量模型。
农户林地流出意愿模型:被解释变量为农户林地流出意愿,即是否愿意将林地流转出去,是定性的二分类变量,Logistic模型适用于被解释变量为二分类变量的分析。因此,本文使用Logistic模型,具体模型为:
(1)
式中,P为农户愿意流出林地的概率,则农户无林地流出意愿的概率为1-P;X1、X2为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分别为非农就业时间占比、参保率,同时添加非农就业时间占比与参保率的交互项(x1、x2)。此外,根据以往研究[12,19],控制变量选取户主特征、农户家庭特征、林地资源禀赋特征、林地流转市场特征和地区虚拟变量。共选择了14个控制变量,分别为x3,x4,…,x16,依次代表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年限、家中是否有村干部、家庭劳动力数量、家庭供养系数、家中是否有人参加非农就业技能培训、以往是否流出过林地、林地面积、林地块数、用材林和经济林面积占比、林地平均质量、林地距家的最远距离、林地流转价格满意度和地区虚拟变量。β0为常数项;β1,β2,…,β17为待估参数;ε为随机扰动项。具体的解释变量及其定义和统计量见表1。
表1 解释变量及其定义、统计量
农户愿意流出的林地规模模型:被解释变量为农户愿意流出的林地面积,农户愿意流出的林地面积为大于等于0的情况,针对被解释变量取正值时为连续变量但还有很多机会取值为零的情形,Tobit模型是一个比较合适的选择。因此,本文利用Tobit模型进行分析,具体模型构建为:
(2)
4 描述性统计与模型结果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
农户非农就业、养老保险及林地流出意愿状况:374户农户中,非农就业时间占比均值为64.99%,参保率均值为52.62%,表明样本地区农户将较长劳动时间分配到非农产业,同时已有1/2以上的成年人参加了养老保险。愿意流出林地的有114户,占总户数的30.48%,户均愿意流出林地的规模为1.37hm2。从地区分布来看,浙西北农户非农就业时间占比、参保率均值分别为72.00%、58.18%;愿意流出林地的有96户,占该地区总样本量的45.93%,户均愿意流出林地的规模为1.25hm2。浙西南农户非农就业时间占比、参保率均值分别为56.10%、45.56%;愿意流出林地的仅有18户,占该地区总样本量的10.91%,户均愿意流出林地的规模为2.02hm2。总体来看,农户林地流出意愿不太高,但经济较发达的浙西北地区的农户,其非农就业、参加养老保险的程度和农户林地流出意愿均高于浙西南地区的农户。浙西南地区户均愿意流出林地的规模大于浙西北地区,原因可能是浙西南地区森林资源较丰富,农户拥有的林地面积较大。样本农户非农就业、养老保险及林地流出意愿情况见表2。
表2 农户非农就业、养老保险及林地流出意愿情况
非农就业、养老保险与林地流出意愿交叉分析:从表3可见,随着非农就业时间占比的不断增加,愿意流出林地的农户占比和愿意流出的林地规模均不断增加。非农就业时间占比从0—10%上升到90%—100%,愿意流出林地的农户占比从5.26%增加到47.32%,愿意流出的林地规模则从0.70hm2增加到1.58hm2。随着参保率的不断增加,愿意流出林地的农户占比不断增加,但愿意流出的林地规模呈现波动,参保率从0—10%上升到90%—100%时,愿意流出林地的农户占比则从12.50%增加到50.00%,愿意流出的林地规模先下降后上升。
表3 非农就业、养老保险与林地流出意愿交叉分析结果
注:10%—50%指大于10%小于等于50%,以此类推。
4.2 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非农就业时间占比的影响:从两个模型的估计结果可知,非农就业时间占比对农户林地流出意愿和愿意流出的林地规模均有正向影响,并通过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农户家庭劳动力非农就业时间占比越大,农户流出林地的意愿越强烈,愿意流出的林地规模也越大。同前文假说1一致,表明较高的非农就业时间占比的农户,他们把大部分劳动时间分配到具有更大经济效益的非农工作中,非农收入占比相对较高,对林地的依赖性较弱,愿意流出林地。进一步来看,Logistic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非农就业时间占比每增加1%,农户愿意流出林地的概率增加1.0209倍。Tobit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农户非农就业时间占比每上升1%,农户愿意流出的林地规模增加0.0203hm2。
参保率的影响:从两个模型的估计结果看,参保率对农户林地流出意愿及愿意流出林地规模均有正向影响,并通过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农户家庭中,参加养老保险的比例越大,农户林地流出的意愿越强,且愿意流出的林地规模越大。同前文假说2一致,表明农户预期未来老年生活有稳定保障时,会弱化对林地保障功能的依赖,促进农户流出林地的意愿。Logistic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参保率每增加1%,农户愿意流出林地的概率增加1.0213倍;Tobit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参保率每上升1%,农户愿意流出的林地规模增加0.0161hm2。
参保率的调节作用:从两个模型的估计结果看,非农就业时间占比与参保率的交互项对农户林地流出意愿和愿意流出的林地规模存在正向影响,并通过了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参保率的提高强化了非农就业时间占比对农户林地流出意愿及愿意流出林地规模的正向影响。同前文假说3一致,表明参加非农就业时间占比高的农户家庭,若他们的参保率较高,会强化农户林地流出的意愿,愿意流转出去的林地规模会扩大。相反,若参保率较低,会减弱非农就业时间占比对农户林地流出意愿的影响。
此外,在控制变量中,家中是否有村干部和以往是否流出过林地对农户林地流出意愿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林地块数对农户愿意流出的林地规模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家庭成员是否参加非农就业技能培训和地区虚拟变量对农户林地流出意愿和愿意流出的林地规模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家中有人担任村干部,意味着对林地流转的信息和相关政策比较了解,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强,往往愿意林地流转;以往流出林地的农户,意味着其家庭对林业的依赖程度较低,当有满意的价格和林地需求时,曾流出过林地的农户往往更倾向于将林地流出;林地地块数量多,说明林地细碎化程度较高,在不同地块之间的奔波需花费较高的生产费用,降低林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则农户愿意流出的林地规模越大;农户家庭有成员参与非农就业技能培训后,具有较强非农就业的竞争优势,越愿意将林地流出,愿意流出的林地规模也越大;浙西北相较于浙西南而言,经济较发达,非农就业机会较多,农户倾向于流出林地。
林地面积对农户林地流出意愿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户主受教育年限、家庭劳动力数量、用材林和经济林面积占比对农户林地流出意愿和愿意流出的林地规模均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农户拥有的林地面积越大,越有利于进行大规模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农户规模经营的意愿将会增强,农户越不愿意流出林地;户主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户往往能较好地掌握营林技术,对林业将来的发展前景较看好;劳动力数量较多的家庭有能力经营林地;用材林和经济林面积占比越大,意味着农户可从林地中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因此农户往往越不愿意流出林地,愿意流出的林地规模也越小。
表4 模型估计结果
注:***、**、*分别为在1%、5%、10%的统计水平下显著;N为样本量。
5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本文基于浙江省374户农户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法分析农户非农就业、养老保险及林地流出意愿状况,交叉分析了的三者之间关系。同时,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和Tobit模型,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实证分析了非农就业、养老保险及其交互项对农户林地流出意愿及愿意流出的林地规模的影响。结果表明:样本地区农户非农就业时间占比及参保率分别达64.99%和52.62%,但农户愿意流出林地的比例不高,仅占样本总数的30.48%,愿意流出林地的户均规模为1.37hm2。非农就业时间占比、参保率对农户林地流出意愿及愿意流出的林地规模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非农就业时间占比每增加1%,农户愿意流出林地的概率增加1.0209倍,愿意流出的林地规模增加0.0203hm2。参保率每增加1%,农户愿意流出林地的概率增加1.0213倍,愿意流出的林地规模增加0.0161hm2。同时,参保率的提高进一步强化了非农就业时间占比对农户林地流出意愿及愿意流出的林地规模的正向影响。
5.2 建议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为提高农户流出林地的意愿,促进林地流转,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①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积极开展非农就业技能培训。林地流出意愿明显受到非农就业因素的影响,为了促进林地流转,在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同时,应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为农户提供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让更多的农户不再把林地作为唯一的生存依赖。同时,政府和用工企业应积极组织开展相关非农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和非农就业能力,为农户实现非农就业尤其是稳定的非农就业创造有利条件。②完善养老保险制度,鼓励农户参加养老保险。政府应大力推广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培养并提高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意识;增加对农村养老保险的政府补贴资金,引导农户依据自身经济水平参加不同档次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建立与农民工相适应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鼓励农民工参加多种类型的养老保险,提高农民工的养老保障水平,减缓农民工将林地流转出去的后顾之忧,弱化林地的保障功能,从而促进农户流出林地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