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茶产业区域公用品牌发展现状与对策
2018-11-30谭少波
谭少波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广西 桂林 541004)
1 引言
广西是我国主要茶叶产区之一,有着悠久的茶叶生产历史。广西位于北纬20°54′~26°20′,东经104°29′~112°04′,地跨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年平均气温 16.8~23.8 ℃,有着优越的自然气候、环境条件与区位优势。广西共有13个市49个县(区)种植茶叶,是绿茶、红茶、青茶(乌龙茶)、黑茶生产最适宜区之一。近几年,广西茶叶产业发展迅速,种植面积不断地扩大,茶叶质量、效益都大大地提高,呈现出大好的发展态势。据统计,2010~2014年5年间年均种植面积同比增长7.69%,年均产量增长10.68%,广西茶叶生产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广西茶叶建设初显成效,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但“桂茶”品牌与其他产茶省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笔者对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品牌建设的建议,为加速发展壮大广西茶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2 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发展情况
广西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共有18个,其中地(市)级品牌5个,县(区)级品牌12个,县级以下品牌1个。各区域公用品牌年产量88499.67 t,其中地(市)级品牌年产量14970 t,县(区)级品牌73520.62 t。各区域公用品牌年产值625721.672万元,其中地(市)级品牌年产量145864万元,县(区)级品牌479621.44万元。
广西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成效逐步显现。品牌建设得到加强,持续推进茶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六堡茶、凌云白毫茶、南山白毛茶、桂平西山茶、覃塘毛尖茶、昭平银杉茶、开山白毛茶、金秀红茶、桂林桂花茶、龙脊茶等地方茶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并形成了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如梧州六堡茶、横县茉莉花茶、三江春、覃塘毛尖、桂平西山茶等,其中六堡茶品牌为地(市)级品牌,年产量14970 t,年产值138160万元;横县茉莉花茶为县(区)级品牌,年产量60000 t,年产值350000万元;三江春为县(区)级品牌,年产量2760 t,年产值38000万元;覃塘毛尖为县(区)级品牌,年产量1014.62 t,年产值47217.44万元;桂平西山茶为县(区)级品牌,年产量477 t,年产值5724万元。
品牌推介宣传持续发力,影响力逐步扩大。为宣传广西名优茶叶形象,提升茶产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各茶叶主产市县举办了很多丰富多彩的茶事活动。在全国各地举办的全国性茶叶展销活动中,茶产业区各茶叶主产市县积极参加,特别是梧州市和柳州市经常抱团参加,通过举办和参加区内外的茶事活动,广西茶叶品牌的影响力正在形成,在全国也有一席之地。2017年,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发布“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和“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其中,横县茉莉花茶作为广西唯一代表品牌,获评“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茉莉花产量和茉莉花茶产量分别占全国的80%以上和全世界的60%以上。六堡茶品牌建设也成效明显,2017年六堡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为17.31亿元,现有广西著名商标3个、广西名牌产品1个,广西老字号1个。
3 当前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发展面临的困难
3.1 区域品牌覆盖度不大,大品牌不多
目前全区区域品牌共18个,年干毛茶生产量15939.67 t,仅占全区22.1%,干毛茶年产值137561.67万元,仅占全区30.6%。目前广西还没有省级区域品牌,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的品牌仅有5个。区域品牌覆盖度过小和带动效应不强,制约着品牌发展。
3.2 品种结构不合理,产品品质特色不明显
广西福云六号茶树品种种植面积约占茶园总面积的40%,广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6个优良品种种植面积3.4万亩,仅占总面积的3.1%,其他外省引进行的无性系优良品种种植面积15.3万亩,约占茶园总面积的13.8%。单一品种种植面积过大,产品品质特色不明显,品牌竞争力不强。
3.3 加工企业规模小,加工技术落后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广西共有茶叶加工厂10970个,有QS认证企业数仅为2280个,销售额超过500万元的茶叶企业仅有147个,茶厂多数规模偏小,加工能力有限,相当一部分茶叶加工厂的厂房简陋、设备落后,生产水平低,技术水平低,标准化生产意识淡薄,产品质量不稳定,甚至存在卫生指标不合格现象,加工出的产品不符合区域品牌的要求,制约了品牌的发展。
3.4 品牌意识薄弱
受传统农业生产经营观念的影响,当前许多农业生产者经营的核心仍然是农产品,而不是品牌。品牌意识淡薄,加之品牌建设风险高、费用投入大,品牌效益短期内难以显现,企业参与品牌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有的地方区域品牌建设意识不强,如百色市作为广西茶产业桂西凌云白毫优势区,有明显的区域优势和品牌基础,但尚未打造出一个市级区域公共品牌,仅是依托企业打造出“浪伏”、“顾式”、“八桂”等建立企业品牌,茶叶品牌影响力小,市场占有率低。
3.5 茶叶科技人才队伍薄弱
广西茶叶农技推广人员总数仅有不足200人,既有品牌营销又有茶叶专业知识的人才非常匮乏,特别是县级以下具有茶叶专业技术的科技人员很少,加上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不能很好适应科技发展需要。
4 促进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发展的建议
4.1 加大资金投入和相关扶持力度
建议政府加大在资金和政策上扶持,以建立一批品牌、制定一批标准、壮大一支队伍、整合一批宣传为抓手,促进区域茶叶品牌建设。
(1)建立一批品牌。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优胜劣汰,结合地方特色,培育一批区域性茶叶著名品牌,培育、壮大黑茶类的“六堡茶”、红茶类的“桂红”、绿茶类的“桂绿”、花茶类的“茉莉花茶”与“桂花茶”等四大桂茶公用品牌,通过重组优化,强化区域性品牌优势。
(2)制定一批标准。制定公用品牌种植、加工技术规程及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统一包装标准,统一标识管理,统一品牌使用;实施品牌地理标志、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制度,推动优势产区品牌创建。
(3)壮大一支队伍。建立人才队伍培养的长效机制,通过多形式、多途径的人才培养措施,进一步建设品牌人才队伍,充实茶叶科技力量,使人才队伍建设与茶产业持续发展相适应。
(4)整合一批宣传。整合扩大广西各地茶事活动的影响力,在全国各地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广西茶叶产品推介会,利用农博会、招商会、展销会等平台,打造良好的茶叶品牌形象,并利用媒体广告、网络营销、专题报道以及公共关系等多种促销手段,进行茶叶品牌的整合宣传,提高公众对广西名优品牌形象的认知度和美誉度。
4.2 调整与优化品种结构
建设茶树良种繁育基地,繁育推广应用适宜当地栽培的性状优异的广西自主培育品种和区内外良种,加快各产茶优势区品种的更新,提高全区茶园良种覆盖及无性系茶园比例,解决茶树品种混杂及品种单一的问题。根据各产区发展优势,注重合理的品种搭配,调整与优化品种结构,努力使每个区域品牌都有鲜明的产品品质特征,避免同质化过高,避免恶性竞争。
4.3 加强茶叶加工利用,提高产业效益
引导和扶持企业加大投入,改造加工厂房,更新机械设备,建设标准化茶厂,提高茶叶加工水平。制定完善名优茶初制和精深加工技术规范,推行清洁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的现代加工方式。支持农民合作社、种茶大户建设小型标准化加工厂。深化茶叶企业改革,创新发展模式和经营机制,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提高龙头辐射率,带动茶叶标准化生产,提高茶叶质量和茶产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