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物理类本科生创新实践课程内容研究*
2018-11-30徐林华刘玉柱陈玉林张雅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徐林华 刘玉柱 陈玉林 张雅男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一 开设规模化创新实践课程的必要性
广义的实践训练包括:基础实验课(例如大学物理实验、大学化学实验、计算机上机操作等)、专业实验课、金工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学科性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从学生人数上来讲,这里面实施规模大的是基础实验课,规模比较大的是专业实验课、金工实习,而毕业论文基本上是一对一的(即一个论文题目对应着一个学生),学科性创新竞赛和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基本上是每一项包含几个学生(3~5个)。从课程的性质来讲,基础实验课、专业实验课、金工实习都是基础课程,一般不能给予学生创新性训练,而毕业论文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学科性创新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则具有更高的创新性。由以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具有学生人数规模的实验课程不能给予学生创新性的训练,而具有创新性的实践课程或项目能参与的学生往往只有几个。尽管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每年立项数量有百余项,但是按每个项目有5个学生参与,那么每年参与的学生也不过五六百人,与大部分学校每年的实际招生人数相比还是比例较少,更何况即便是参与项目的学生也仅仅是参与其中的一个创新项目,得到训练的范围仍然很窄。为了使大部分的学生都有机会得到创新实践锻炼的机会,学校应该针对大类专业的本科生开设具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创新实践课程。
二 规模化物理类本科生创新实践课程的内容
创新实践课程涵盖的内容包括创新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源建设、相关的教学师资队伍培养等多方面内容,毫无疑问,创新实践课程的内容的选取是核心内容。笔者认为创新实践类课程内容的选取应该基于以下几点:第一,选取的课程内容要具有一定的宽度,要适用于几个相关或相近专业;第二,选取的课程内容要具有一定的深度,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启发性;第三,选取的课程内容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已学的几门课程的知识去完成这个实践项目。基于以上这些内在要求并考虑到目前的一些科学研究热点问题,笔者提出针对物理类专业(物理学、应用物理学、材料物理、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等)可以设置以下一些创新实践课程内容。
(一)功能薄膜制备、表征与应用
作为特殊形态材料的薄膜,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如微纳传感器、光电子器件、信息存储、航空航天、微电子器件、环保产品、新能源等。对于薄膜的研究与应用涉及真空技术、电子技术、应用物理、表面科学、固体物理、谱学等多个学科;因此,开设“功能薄膜的制备、表征与应用”的创新实践课程可以使物理类的学生将学到的多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掌握功能薄膜的制备、表征技术并将制备的薄膜在某一领域实现应用。一些高校已经开设了相关的创新实践课程。考虑到薄膜的制备技术有很多种而且制膜成本与获得的膜质量差别很大,在大学生创新实践课程中选用何种制膜技术也是很重要的。这里基于笔者的经验推荐两种代表性的薄膜制备技术。一种是磁控溅射技术,它是物理方法的代表;另外一种是溶胶-凝胶法,它是湿化学方法的代表。对于薄膜物性的表征,可以使用X射线衍射仪分析晶体结构、使用教学型原子力显微镜分析薄膜形貌、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试薄膜的透射率与吸光度、使用荧光光谱仪测试样品的发光行为、使用台阶仪测试样品厚度、使用四探针测试仪测量薄膜的电阻率。有经济条件的高校还可以配备其他设备,如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拉曼光谱仪、霍尔效应测试仪等以更好地分析薄膜性能。在薄膜应用方面,各个高校可以根据自己专业的培养方向,安排一些实际应用项目,比如制备薄膜太阳能电池、薄膜晶体管、气体传感器、光电探测器等。
(二)太阳能电池制备与测试
由于具有清洁性、广泛性和永久性等优点,太阳能在可再生能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采用太阳能电池发电是近些年来最主要和最具发展潜力的太阳能利用途径之一。因此,太阳能电池的制备与测试就变得非常重要。在物理类本科生创新实践教学中开设“太阳能电池制备与测试”相关创新实验内容有利于开拓学生的眼界、深化学生对于新能源的认识、掌握太阳能电池的组装技术与测试技术,为将来可能从事相关的工作奠定基础。目前,一些高校也开设了相关的实践课程。考虑到染料敏化太阳电池是一类新型薄膜太阳电池,处于新能源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前沿,而且具有成本较低、制备工艺简单、可柔性化等突出优点,因此推荐在规模化大学生创新实践中采用染料敏化太阳电池开展相关实验项目。
(三)表面等离激元的原理及应用
表面等离激元(Surface Plasmon)是在金属表面区域的一种自由电子和光子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电磁振荡。表面电荷振荡与光波电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表面等离激元具有很多独特的性质,所产生的一些效应可以解决目前面临的一些难题,尤其是解决一些以往光学长期不能解决的问题。随着表面等离激元理论研究的深入以及各种特殊结构的器件的成功制备,其在光学各领域应用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其中包括金属亚波长结构的增透效应在超分辨率纳米光刻、高密度数据存储、近场光学等领域的应用。因此,在物理类大学生创新实践课程中开设“表面等离激元的原理及应用”的实验项目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这一新奇物理现象的理解,增强学生对新奇现象的好奇心和提高学生对新生事物的探索能力。对于这一实验项目的具体实施,我们在以前发表的一篇论文给出了很好的说明。
(四)发光二极管的制备、设计与应用
发光二极管是一种代表性的固态电致发光器件,它具有节能环保的显著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显示屏、交通信号灯、灯饰、照明光源等领域。发光二极管的研究与应用涉及很多方面,比如它的制备涉及材料科学、半导体物理学、光谱学、封装技术等;它的测试表征涉及原始材料的性能测试、发光二极管成型后的光学测试;它的应用涉及“电子技术基础”“照明与显示”“环境照明设计”等多门课程的知识。在大学生创新实践课程中开设“发光二极管的制备、设计与应用”的项目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多门理论课程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增强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河北大学在本科生创新实践中较早地开设了发光二极管方面的实验项目,并且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发光二极管的创新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在大学物理实验基础上的创新实验项目
众所周知,大学物理实验是高等学校理工科学生进入高校后接受到的第一门独立设置的基础实验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大学生不但接受了系统的实验思想和实验技能的训练、培养出了良好的实验素质,还为后续其他课程的学习及日后的工作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那么,在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基础上开发一些创新性的实践项目对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大有益处,这些教学内容的实施也更加容易。一方面,由于是在“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基础上开发的新的实验项目,通常实验仪器是就地取材,不需要重新购买,一般只需要改造一下或增加一些附件即可,这可以大大节省开支;另一方面,由于是在“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基础上开发的新的实验项目,学生在已有基础上更容易开展新的实验活动,也更容易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 对开设规模化本科生创新实践课程的几点建议
第一,对于本科生创新实践课程的开设时间:我们建议开设在大三上学期或下学期。这是因为,创新性实践课程一般包含的都是创新性的实践项目,往往需要学生用前面学过的专业基础课的知识去解决相关问题,而大二或大一学生都还没有学过这些知识,项目开展起来困难较大;再者,学生在大学四年级时,或者忙于考研,或者忙于找工作、考公务员,若此时开设这个创新实践课程不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第二,对于本科生创新实践课程学时的安排:根据具体课程内容,一般安排32~64课时为宜。创新实验项目不同于基础实验课和专业实验课的实验内容,后者一般都是比较经典的实验项目,而且一般有定论。创新实践项目对于本科生来说都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往往一个大的实验项目可能要花费10个学时甚至更长时间。再者,尽可能安排一次课3~4个学时,给予学生较为充足的时间去探索,不要实验刚进行到一半或新的思路刚准备付诸实施就已经到下课时间了。
第三,对于本科生创新实践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结构合理、知识多元化、精力充沛的指导教师队伍是创新实践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根本所在。创新实践教学的内容基本都涉及科技前沿热点问题,要求指导教师本身具有相关的研究背景;再者,学生在创新实践课程中问的问题多、问得随机性大、问的问题不但涉及理论知识还会较多的涉及实验操作问题。考虑到上述特殊性,要求指导教师必须具有多元化的知识体系、充沛的精力及“躬耕陇亩”实践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