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研究*
2018-11-30史艳丽中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史艳丽 (中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渗透到了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多个领域,对于中华民族思想以及价值取向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所倡导的诸多思想,满足当前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同时也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财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深度融合,将会有助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进一步提升。
一 当前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
传统文化的传播需要有相应的文化载体。历史典故、节日、戏剧以及文学等形式都能够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以及重要组成部分。掌握这些传统文化,能够显著提升学生个人修养,从而提升他们的自豪感与民族自尊心。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缺少认知,95.8%的学生对于四大名著的阅读次数在一遍以下,还有73%的学生完全没有阅读过四大名著,这表明大学生没有能够养成阅读国学经典的习惯。随着网络技术以及媒体技术的发展,很多经典作品都被搬上了荧幕,这在一定程度上更加降低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在对国学经典课程开设情况的调查中发现,选修国学课程的学生人数要远低于电影赏析课的学生人数,并且主要集中于中文专业的学生,即便是选修了该课程的学生,也经常会出现旷课的现象,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积极性较低。这表明,传统文化正在逐渐地丧失对学生的吸引力,学生更加喜欢参加一些外语、信息技术等应用型相对较强的理工类课程,他们并没有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这也从另一个层面反映出了当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以及浮躁的风气。
二 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原因
(一)浮躁的社会风气
在“文革”时期,国学思想以及传统文化被看作是封建迷信,被长期丢弃。这场浩劫造成了中国教育当中国学教育出现了严重的断层。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国家高度重视国学思想在大学德育工作中的渗透,但是因为社会经济以及基础建设的需要,理工科的重要性开始逐渐提升,并最终成了创造社会财富的主导力量,大学生人文素养以及国学教育在高校实际教学工作中的地位依然比较低下。
(二)模式化的教育过程
中小学教育的核心内容依然是应试教育,虽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向学生灌输人文教育理念,可是因为对升学率的过度追求,造成了学生以及家长都将学习成为作为主要内容,忽略了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教育形式都是模仿苏联教育,存在严重的专业化教育倾向,文理科泾渭分明,导致了很多理科生从高中阶段就不再接触人文社科类的学科。大学教育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理工科的专业当中不会开设传统文化教育类的课程,再加上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严重,无形当中使得学生忽视了对人文教育的关注,过分追求专业技能的累积。部分高校当中忽视了人文教育学科建设,将主要精力放在理工类学科的建设,不重视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工作。
(三)多元化的现代信息
因为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大学生与外界信息相接触的形式更加的多元化,可是因为网络信息中鱼龙混杂,造成了一些文字、音频等信息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传送到学生面前,部分学生难以辨别信息真伪,从而产生误信误传的情况。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的缺失造成了大学生价值观上存在严重偏差,在信息传播取向快餐化的时代背景下,学生难以真正沉下心来学习、领悟以及思考,造成了学生本身价值观念被严重的扭曲。这些错误的价值观念影响了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并使得学生从心理上产生了对国学教育的疏远感。
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
(一)构建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当中需要开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使得学生能够掌握优秀传统的精神以及理念。比如,高校可以聘请国学大师开设《山海经》《道德经》《三字经》等课程。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及日常表现,有针对性的安排一些学术型的讲座,为学生接触国学提供计划,实现课程教育目标。与此同时,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也要注重传统文化与课程内容之间的有效融合,通过完善教学内容与环节,改进传统教学模式。因为大学生本身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每个人的信息接受能力以及兴趣点都不同,因此开展传统文化方面的教学工作,使用渗透熏陶的教学方法,能够最大化的提升学生传统文化修养,在潜移默化当中提升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教师在讲解专业课程的同时,也要注重联系传统文化,激发起学生内心共鸣以及学习热情,提升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鞥努力,最终实现政治教育和文化教育之间的深度融合。
(二)打造网络教育平台
互联网在现代社会当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已经成了大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中难以获取的重要工具。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使用互联网技术,必然会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首先,高校需要努力营造出良好的网络环境,按照自身技术方面的条件,屏蔽社会负面信息,构建网络安全系统,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进一步弘扬传统道德思想。其次,高校要按照发展目标设计网络平台,借鉴国学当中的优秀成果,使用音频、图像以及文字等多种形式,努力营造出网络教育的良好氛围,在网络平台上更好地传播传统文化。最后,随着微平台的快速发展,微信、微博等社交形式已经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教师与学生都能够利用这类新媒体,实现彼此之间的互动交流,同时,伴随着微博与微信平台功能的不断完善,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网络活动也在不断开展,学生逐渐成了传承传统文化的主体,在传播的过程中也在接受着思想道德层面的再培养。
(三)丰富课外活动
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层次性教育原则,科学的举办各类实践活动,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借助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实现。首先,在大学生课外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需要做到有的放矢,确保其能够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匹配。通过传统文化创建多样化的课外活动,使得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和课外实践活动深度融合。其次,学生还应该注重文化建设与实现互动之间的融合,创办诗歌写作、国学朗诵比赛等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本身的美学特征与教育意义,在陶冶情操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最后,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联合纪念馆与博物馆,共同创建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帮助学生培养正确价值观,提升学生民族自信心,将课堂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感受传统文化对于丰富我们精神世界的重要作用。
(四)营造成长环境
大学生成长需要有良好的环境加以保障。大学生成长环境决定了他们未来的发展,只有推动思想教育各方力量之间相互配合,构建学校、社会以及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系统,才能够实现立德树人的德育工作目的。父母作为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了基础性的教育;学校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通过传道授业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世界,掌握做人的道理;社会对于学生思想道德的提升有着双面作用,积极的社会风气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而不良的社会风气则能够导致学生误入歧途。假如三者之间无法实现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就难以发挥积极的效果,这对于思想正在经历阵痛期的大学生而言,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
(五)创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形式上可以使用的手段相对较多,为此,教师需要努力创新教育方式,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首先,灌输法,这种方法是最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学中难以或缺的教学手段,只有向学生灌输了理论知识,才能够确保学生能够形成全面而又系统的知识体系。为此,教师需要将中国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平时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在讲授教材内容,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使得学生能够对传统文化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其次,榜样法。榜样能够充分激发大学生学习潜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榜样人物涉及了各个领域,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专业特征,选择相对应的人物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使得思想政治教学工作能够更加让人信服,加强教育的效果。
总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将马克思教育理念作为指导,将满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作人才作为培养的目标,将课堂教学作为主体,对学生开展层次性以及针对性的教育工作,辅以社会实践教育以及网络文化教育手段,产生一套系统的教育体系,转变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传统文化缺失的现状,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以及高尚的人生理念,提升道德修养,成长为满足党与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