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制条件下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路径
2018-11-30沈隐夕南京审计大学沁园书院
沈隐夕 (南京审计大学沁园书院)
所谓的书院制是实现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力图达到均衡教育目标的一种学生教育管理制度。近年来,实施书院制教育成为中国高校教育改革的一种积极探索和有效尝试。书院制教育围绕立德树人,通过落实导师制、加强环境熏陶,拓展学术文化活动,促进学生文理渗透、专业互补,鼓励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混合住宿、互相学习交流,建设学习生活社区,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打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史、哲,进而融会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上海大学、汕头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及复旦大学等70余所高校实施书院制建设模式,学生组织、管理机构及辅导员各司其职,确保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咨询指导等工作有序开展;但随着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提出更高的要。十九大之后,我国高校体制实施改革,将高校辅导员队伍与书院制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推动其职业化发展进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一 书院制条件下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书院制条件下,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体现出强大的服务功能,在教学与非教学体系中,为学生的管理教育工作提供服务支撑。由于书院制本身是高校教育体系发展的重要阶段,其职业化发展是必然的趋势,2007年9月,华东师范大学成立孟承宪书院,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进行全面的探索。书院制能够为高校提供更多培训专业人才的机会,其课程设置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能够从更加均衡的视角,加强对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高校辅导员是重要的工作岗位,随队参与教学、管理是其建设的主要形式,也是其职业化发展的重要路径;建立职业化高校辅导员队伍,能够促进“立德树人”理念发展,营造积极向上的多元文化环境,对于促进高校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意义。
二 书院制条件下高校辅导员工作分类
书院制条件下高校辅导员工作比较明确,一般由教育、管理、服务、发展等构成,各项工作均有其不同的内容及标准,对相关领域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管理工作
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是指通过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及创新等方式,结合人力、财务、物力、环境、信息、时间等要素,以期达到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管理工作要兼顾事与人,如宿舍管理、新生军训、学籍管理、危机处理等,坚持实体正当、目的正当、程序正当的原则开展工作;要坚持依法依规办事,由于学生都已经是成年人,必须要用成年视角去建设与规范,从而增强其管理意识;要严格实施奖惩,对于学生而言,其所有的行为都必须要得到约束,在其形成完善的自我管控体系前,必须要通过管理让他们保证思想和行为的正确性。
(二)教育工作
基于“可教化性”逻辑起点,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班级团组织活动、学生社团及社会实践等活动,吸引和感染学生,最大限度让学生受到影响和教育,提升整体的教育效果。开展各类教育活动也要遵循计划、组织、领导、监督等规律,辅导员要将教育工作办成体系,不能出现任何的形式主义;要有意识提升教育引导效果,尽量降低活动中的强制因子,防止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从而降低教育的效果。如组织正常的团日活动,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团课教育和校内活动,而是应当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走出课堂,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从而增强其社会融合度与责任感。
(三)发展工作
发展工作是指现有事物较上一个发展阶段的进步特征,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辅导员职责化的根本特征在于“发展”,其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推动高校工作的整体发展。要高度关注党的各项工作,注重发现和选拔优秀团员青年,不断吸纳到党员队伍当中,推动高校工作有序发展;辅导员要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有意识的加强学习,对照《能力标准》,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及创新水平;要积极做好党员发展工作,积极为社会培养先进分子,确保发展工作稳步提升。
(四)服务工作
服务是指无偿或有偿为他提供支持的过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及发展需要外界在碍的支持,如心理健康、救民于水火知识、文化礼仪、成长实践等,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能够让他们拥有更加专业和权威的知识技能,让学生能够接受更为完善的知识体系。高校辅导员要牢记职责,为学生提供最大限度的服务与支持,而服务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更多的要体现在精神指引上。如心理健康咨询、礼仪学习、就业指导等;辅导员必须要坚守职业道德,要将自己的发展与学生的成长相挂钩,从而更好地体现内在的一致性。
三 书院制条件下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辅导员队伍建设机制不健全
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来看,仍然存在很多不够健全的地方,部分院校存在兼职或空缺问题,由于学校领导重视不够,没有设置专门的辅导员岗位,导致辅导员工作效率降低。相关数据显示,62.5%高校辅导员都是随意指定,而没有特定的标准与制度,导致辅导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另外,辅导员队伍建设没有明确的思路和重点,部分高校处于无序发展状态,有岗无权现象比较常见。
(二)职业化发展路径不匹配
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路径存在差异,没有独立的绩效评价体系,往往与其他岗位教师放在同等的评价区域,导致辅导员队伍业绩很难得到公正的评价;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缺乏必要的秩序机制,即学校没有针对辅导员职业发展的顶层设计,辅导员功能仍然被限制在“看孩子”阶段,没有针对其职业化发展扩展相应的权限;另外,现有的辅导员发展路径与教育体制改革不匹配,无法为其职业化发展提供助力。
(三)工作职责不够明确
由于辅导员职责不够明确,在具体工作当中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校领导在安排工作时,往往也没有针对性和操作性,致使很多工作标准很难提升;辅导员岗位事务性工作相对较多,导致其无法专心于辅导员工作,很少有时间提升个人素质,致使整体素质提升缓慢;由于辅导员日常道德素质建设失衡,部分辅导员存在凭心情工作的现象,导致很多工作时紧时松,无法保持稳定的标准,管理工作中容易形成“皮踏”心理。
四 书院制条件下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路径
(一)建立选拔培训体系,强化队伍建设机制
基于书院制条件下,必须要将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提到首要的议事日程,加强其职业顶层设计;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在制度机制上下功夫,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确保辅导员队伍有序发展;加强辅导员队伍的选拔培训,确保将最优秀的人才放在辅导员岗位上,从而推动其职业化发展进程;形成完善的队伍建设机制,以制度约束辅导员思想和行为,从而推动其职业化进程全面发展;高校要加大投资力度,完善辅导员福利待遇体系,以便于使他们能够更加安心本职。
(二)完善绩效评估制度,有序推动职业发展
加强书院制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借鉴国外先进的发展经验,结合国内高校具体实践,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速度;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估制度,以便于规范辅导员工作、学习和生活,选择权重比值靠前的因子构建评估模型,确保评估的客观性和稳定性;稳定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秩序,结合教育体制改革和优化目标,从高校发展视角构建职业化发展体系,确保辅导员职业化进程快速发展。
(三)提升职业保障基础,加强各级职责建设
高校要从顶层设计角度,杜绝辅导员工作随意性,遵循书院制应用发展规律,对辅导员职业化进程进行规范和指导,提升辅导员职业拓展能力;明确辅导员岗位职责,围绕职责抓好工作落实,对照工作履行职责,以便于能够完善评估体系;打牢辅导员职业保障基础,从教育政策支持、师资力量投入、评价机制完善等重点工作入手,为辅导员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严格实施奖惩,对于辅导员工作要按照职责要求,及时进行检查,并按照相应的标准严格检查工作落实情况。
综上所述,书院制条件下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本文研究发现存在辅导员队伍建设机制不健全、职业化发展路径不匹配、工作职责不够明确等问题;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相应的策略,建立选拔培训体系,强化队伍建设机制;完善绩效评估制度,有序推动职业发展;提升职业保障基础,明确各级建设职责。上述问题及对策只是书院制发展的初级阶段,当高校辅导员岗位引入数据化、智慧化发展因子后,会再次出现腾飞的契机。高校辅导员不仅仅是趋势上的职业化,更多的是思维上的职业化,必须要始终与时代先进的发展因子结合起来,才能够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