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散文课堂教学总结的价值归旨与策略阐释

2018-11-30曹垠

初中生世界 2018年40期
关键词:体悟散文文本

■曹垠

总结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过程。艺术化的总结能够将教学推向高潮,有效促进学生内在能力的提高。文体不同、内容不同、目标不同,课堂教学的环节也就不完全一样。对于初中散文教学,教师应该紧扣散文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阅读散文可能出现的障碍等,选用适切的方式进行总结,从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形成语文的核心能力。

一、紧扣语文本质,促进学生语文技能的发展

1.理性梳理,回顾学习历程。

当课堂教学行将结束之际,教师可以利用小结引领学生回顾一节课中的思维过程:我们运用了怎样的方法来阅读散文的?老师给予了我们哪些方法和策略?我们从中有怎样的收获与体验?这种梳理过程,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自我反思、自我检验和自我调整。

笔者在执教朱自清的著名散文《绿》时,设置了三个教学板块:诵读体悟、品析涵泳、体悟美感,以便学生从不同的维度来感知散文之美。在课堂小结中,学生根据教师在黑板上的板书,不仅回顾了散文的主要内容,更对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进行了梳理与总结。这些方法融合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内在情感的体验、学习方法的体悟等多个层面,也有利于学生解读其他类型的文本。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说过,教学必须要授之以渔,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渗透与指导。而引领学生在课堂小结中进行学习方法的回顾与体悟,对他们自身能力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2.对比辨析,提炼文体特点。

对比辨析不仅是认识、感知事物的方法,更是把握事物本质的一种重要手段。每篇散文由于表现的内容和主题不尽相同,加之作者在表达习惯、语言风格上的差异,都蕴藏着自身的特点。

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与魏巍的名篇《我的老师》都是描写老师的叙事性散文,都是择取了教学与生活中的几个典型片段连缀而成。如此多的相似之处,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对这一类型散文的认知,便于学生掌握阅读与写作的一般方法。

《荷花香飘北海夜》《爱莲说》《我爱莲有实》三篇散文,都是将“荷花”作为描述的对象。但彼此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从写法的角度来看,有状物的,有描写景色的;从主题来看,有的赞颂母亲的伟大,有的赞扬乐于奉献的精神。

通过对内容相关联的文章进行对比式辨析,拓展了学生的认知思维,让学生深入感知散文的表现手法,提升了学生对散文的赏析能力。

3.关注表达,内化活用技巧。

散文的篇幅相对比较短小,有的散文“以大窥小”,通过提炼可揭示中心;有的则是“以小衬大”,从一粒微小的沙粒中探寻整个世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紧扣文本特征,充分发挥课堂文本的范例作用,引领学生悦纳文本中的精华,以深入的阅读来促发学生的写作表达。

在教授《白杨礼赞》这篇课文时,教师利用小结环节对描写之物与抒发之情进行整合,可以概括这类抒情散文的创作特点,即选取事物与人之间的共性之处,实现由物及人的思考。由此,教师引领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与我们社会中的人群是相类似的?从而实现课内的方法转化为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努力构建了课内之法与课外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学生今后的实践奠定了基础。

二、关注文体特点,丰富学生散文情韵的体悟

1.在提炼中概括文本的情感趋向。

散文的特质决定了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或关注内在情感的抒发,或关注深刻哲理的阐发。不管是内在情感,还是深刻哲理,散文都不是直接抒发与议论,而是将情感与哲理蕴藏在相应的人、物或者景色之中,继而通过细腻、扎实的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生发出感人的表达效果。因此,在课堂小结环节中,教师需要带着学生对散文中的形象特点、情感体验、内在哲理进行一次理性的回顾与梳理。

教授邹韬奋的名篇《我的母亲》一文时,教师在课堂小结中引领学生对“母亲”的形象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概括与提炼。学生纷纷从文本的语言入手,感受到母亲的善良隐忍,从而将作者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愫融合在一起,加深了对文本的解读。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引领学生对散文进行了个性化的体悟与思考,更利用小结环节,强化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知、对作者真情实感的体悟。

2.在想象中弥补认知的体验空白。

散文作家常常需要借助鲜活的画面、感人的细节将深刻的思想、真挚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形成艺术化的表达效果。教师需要引领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捕捉丰富的情感元素。

在学习散文《夏》时,教师设置了相应的活动:要求学生想象夏天收割的情景。但很多城里的孩子难以想象这样的场景。教师可以补充相应的图片与视频资源,帮助学生建立感性的生活体验。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局限在文本逼仄的世界中,而是借助想象,让学生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三、强化人文浸润,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

1.在类比中甄别,形成准确的认知体验。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本的解读也具有多面性和丰富性。尽管理解的层次和维度不同,但多元化的感知都是对文本的拓展与延伸。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小结中,引导学生深入比照,对学生自己单一而片面的解读形成有效的补充。

以鲁迅的经典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很多人都将其主题确定为封建制度对孩童天性的扼杀。而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拓展补充了文章创作的相关背景,对作者当时的目的和意图进行了深入解读。从这篇课文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可知,鲁迅的本意在于回顾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抒发了自身对这种童年生活的眷恋。

在众多的价值取向下,教师要善于从客观事实出发,对这种多元解读进行必要的整合与调整,选择最为切合文本价值取向的内容,促进学生在个性化解读的基础上准确捕捉文本的基本价值取向。

2.在反思中成长,形成丰厚的人文素养。

很多散文情理交融,展现了作者对人世万物的关注与思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散文不仅仅是作者内在心灵深入体验的产物,也是自身反复思考的结果。所谓的“形散而神聚”中的“神”,其实就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对于人生道路与生存状态的反思。这就为学生在阅读散文时反思自我、升华认知奠定了基础。

如在教授散文《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回想曾遭遇到的挫折与困难,并回忆当时是如何处理的,阐释现在对此又有着怎样的评价,从而丰富学生的内在意识与心灵。

经典的散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意蕴丰富。小结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将文本看成是一面镜子,引领学生在反思自我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提升自身的内在素养。

3.在质疑中批判,形成鲜明的独立意识。

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直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和解读。因此,教师可以打破传统认知的思维定式,要求学生以自身的视角与眼光来研究、审视作品。

如在教授《夏》这篇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课文中作者的观点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随后,有一位学生朗读了课文中的一段话“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并罗列了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苏轼的《六月二十日望湖楼醉书》等作为质疑、反驳的例证;有位学生背诵了《山亭夏日》中的语句;有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描述了夏天的快乐……正是在质疑与批判中,学生提出自己对夏独特的体验。

学生没有被课文中作者的观点所束缚,而是紧密结合自身的内在体验,表达自己的想法。整个过程,学生从质疑批判到思维认知,再到最后的认知体验,都彰显出学生的独立思考。由此,学生发现文本的不足,感知文本表达的偏见,这样的阅读往往对于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总而言之,散文有自身的独特价值,阅读教学可以引领学生入乎其内,实现出乎其外的效果,从而促进学生理性认知的不断提升。因此,课堂小结的实践,是对散文基本内容的有效把控,更是引领学生穿越散文表面樊篱,做到情感的升华,从而促进语文核心能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体悟散文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懂,才能得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体悟伟大梦想 汲取创新力量
解题中的数学史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