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拓展延伸策略
——以《爱莲说》教学设计为例

2018-11-30方希文

初中生世界 2018年40期
关键词:爱莲说陶渊明牡丹

■方希文

新课标指出: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能力。在文言文教学中,重要的是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能感受和领悟,有进步与提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的认识思维活动主动建构的过程,它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在学习过程中要拓展延伸并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那么,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有效进行拓展延伸呢?笔者以苏教版七(下)《爱莲说》一文的教学实施为例,浅谈几点思考。

一、预习为拓展提供更充足的时间

预习对于学习新知识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笔者在《爱莲说》课堂教学展开之前,利用预习单设计了“课前准备”环节,在批改预习单后根据学情梳理出本文基础知识的重难点,并将其作为课堂教学中理解文意的环节。这样既避免了逐字逐句的乏味串讲,提高了基础知识的学习效率,又为拓展延伸环节提供了充足的时间。

【课前准备】自学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力求读准字音并掌握这些文言实词的意思:

可爱者甚蕃 濯清涟而不妖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亵玩 陶后鲜有闻 宜乎众矣

2.口译课文,将疑难词句写下来。

【课堂环节】读荷

1.请两位学生分读课文,要求准确、流畅。

2.重点实词积累:点拨“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

(1)出示学生预习单提出的疑难字句,交流解答。

(2)两位学生分工口译全文。

二、立足文本,让拓展更具生命力

《爱莲说》是古代散文精品,全文116字,结构严谨,笔意超越,言简意赅,“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平淡之句却借花喻人,将陶渊明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情形描写得淋漓尽致,也寄托了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对“由花及人乃至世风”的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如何帮助学生透彻地领会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要思考的问题。笔者在课前预习单上印制了补充资料,让学生在课前有自主探究的思考时间,并能初步感知牡丹和菊所分别代表的追名逐利的世风和隐居避世的情怀。

【课前准备】资料补充

1.唐人盛爱牡丹。

(1)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唐·刘禹锡《赏牡丹》

(2)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唐·白居易《牡丹芳》

(3)三条九陌花时节,万马千车看牡丹。——唐·徐凝《牡丹》

2.人淡如菊陶渊明。

在东晋末年的官场上,有一朵“不为五斗米折腰”,面对民间疾苦愈益傲放、品质高洁的菊,他就是陶渊明。先生的归隐表现在寄情于田园,没有真实的劳动体验,哪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写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这些名句中,我们更能体会陶渊明独爱菊的隐士情怀。沉醉在菊的世界里,诗人得以脱离尘世的喧嚣与烦躁,不断完善自己的那份“真”。

【课堂环节】议莲

课文除写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齐读关键句。

(1)列出“唐人盛爱牡丹”的诗句,哪些地方看出唐人盛爱牡丹呢?出示白居易的诗句:“我愿暂求造化力,减却牡丹妖艳色。少回卿士爱花心,同似吾君忧稼穑。”请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2)陶渊明爱菊众所周知,菊与他又有怎样的联系呢?请学生阅读补充资料,说说陶渊明以菊寄托了怎样的情怀。

这一课堂环节是在补充资料的基础上,通过两个主问题和提供的资料,循序渐进地进入难点学习——衬托手法的具体运用。主要解决两个问题:牡丹和菊分别代表怎样的人生态度?菊的“隐士风范”和莲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有何不同?教师在课堂上又加入了白居易的诗句,体现了白居易对“唐人盛爱牡丹”这一现象的感慨,使学生更为清晰地把握这一难点。由此可见,立足于文本进行适当的拓展,其实就是借用资料拓展视野,并引导学生达到“篇会其旨”的阅读目的。这样的拓展不是材料的简单呈现和堆砌,它具有鲜活的生命力,而生命力的来源就是学生基于材料的由浅入深的思考。

三、学习传统文化,强化拓展人文性

文如其人,周敦颐一生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黄庭坚称赞他“人品甚高”,如“光风霁月”。后来,赣州人立了专祠来纪念他,并在祠后建“濂溪书院”,书院内还凿有“爱莲池”。可见文言文并不仅仅是古代汉语的学习材料或例文,它凝聚了古代文学、文化的精髓。

古代有很多文人像陶渊明、周敦颐一样,以物自喻,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操。例如在政治上坚决主张抗金,词作“气吞残虏”的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写有大量歌咏梅花的诗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句中的梅花正是作者充满坎坷却坚贞不屈的人生写照。再如郑板桥“擅画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多写咏竹诗,“画竹插天盖地来,翻风覆雨笔头载。我今不肯从人法,写出龙须凤尾来。”(《题画竹》)后两句写出了人与竹的“择善固执”及不从俗流、不为俗物的个性。笔者不仅指导学生学习咏物抒怀的写作手法,更借助适当的拓展来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也体现出语文课堂所应具备的人文性。

教师在课前通过预习单的形式布置学生去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中受文人青睐的植物,如梅、兰、竹、松、柳等,并结合诗句和诗人的生活背景探究其中的文化内涵。在拓展环节中,教师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交流课前自主学习的成果,各小组成员的课堂参与性很强,既分享了自己的探究成果,也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初中文言文阅读的教学目标应以新课程标准为准则,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大意,初步培养文言文阅读语感。此外,以文言文作为阅读载体,引导学生关注传承传统文化,也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关注并重视。在进行拓展延伸时,我们应避免走进误区,如形式重于内容、背离文本和学情等问题。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准确把握拓展延伸的内容,合理调控形式和时机,就会有效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猜你喜欢

爱莲说陶渊明牡丹
爱莲说
《洛阳牡丹》
《爱莲说》微课教学设计
赏牡丹
楠溪江:陶渊明笔下的“古朴天堂”
贫而无谄的陶渊明
南国牡丹
《陶渊明 饮酒》
绿牡丹
绍兴市上虞区夏丏尊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