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点滴思考

2018-11-30包艾芹

教师博览 2018年4期
关键词:儒家思想论语文明

包艾芹

(庄河市教师进修学校,辽宁大连 116400)

曾到山东曲阜中国孔子研究院,参加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论语》的培训学习,其间有专家讲座(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教授的《论语》诠解;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教授章凝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文化的播种者》等)、文化沙龙,凝神静气地学了几天,让教师们在闷热的暑期感受到自己祖先生活的大地上浓厚的文化底蕴。这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一、《论语》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固有魅力

说句实话,在本次学习之前,对《论语》记忆最深的了解仅限于中学课本中的课文《论语》六则,以及平时阅读他人文章中看到的零星引文摘句,多为部分的“断章取义”,至于大学时所学的片段分析几乎没什么印象了。借这次学习机会,在专家的解读后对《论语》通篇做了粗略的浏览,对其内容才有大概的了解,从中初步领略到先人们的独特智慧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固有魅力。

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论语》,是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的文化典籍,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说明《论语》在当时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创立的儒家学说,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作为统治思想存在了2000多年。从某种意义上说,儒家思想能存在和发展那么长时间,是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的。

《论语》共有20个篇章,主要阐述了(举例):

做人之道:“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当仁不让于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匹夫不可夺志也”。

交友之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为政之道:“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为学之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成功之道:“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为什么这样好的精神文明继承了近两千年,却在近代初期中断了?近代外侵国弱的真正原因是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是封建统治者的“固步自封”“闭关锁国”“腐化堕落”所致,对于经过两次工业革命后逐步强大起来、走上侵略扩张道路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毫无防备,当领土主权完整遭到破坏时,又无力改变中国的现状。

20世纪初,中国正处在新旧社会制度更替的时代,社会思想的引领发生重大变革实属正常。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论语》的地位才开始动摇。那时,人们在推翻封建制度的同时,彻底抛弃了儒家思想,认为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种种耻辱,都是儒家思想羁绊的结果。

杨教授用了“转嫁”一词,说明当时对儒学的“迁怒”有不当之处。中国历史上,在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时,曾出现过“汉武大一统”“大唐盛世”“康乾盛世”的局面,中国的社会文明曾经领先于世界,这说明儒家思想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国家的统一与发展曾经有着积极的作用,这是我们不能漠视的,彻底否定或彻底抛弃都是有失公允的。

历史发展都是有其继承性的,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是一种自然规律。经过历史的沉淀,人们认识到《论语》中许多优秀的经典思想在今天仍有其现实价值。就像前面提到的,政治上的“以政为德、选贤任能、实事求是、和而不同”等;经济上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道德上的“孝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教育上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并重、学以致用”等,上对治理国家,下对个人修养,都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以此为人做事,社会将可避免滋生贪污腐败、造假制假现象,亦可避免在家“啃老”、出外言行不雅等行为,更不会在国外旅游时“丢人现眼”……

二、《论语》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拾”原则

由于《论语》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固有魅力,“重拾”其经典思想,走进校园亦是非常必要的。只是由于历史原因,现代的中小学教师对《论语》的了解,多半是《论语》六则中耳熟能详的有关学习和为师的句子,其他富于哲理的语句往往记住的寥寥无几,要想把“君子风范”浸润到学生身上,自己首先要补上“优秀经典文化”这一课。同时,在传授时注意把握:

1.吸取精华为现实所用

时代已变,“重拾”经典不能全盘吸收,照抄照搬。对于前面提到的“做人之道、交友之道、为学之道、成功之道”,我们一定要熟读和研习,让其融入实践,内化为学生的品格,这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对于儒家“为政之道”中强调“礼治”“德治”(即“人治”),弱视“法治”,在今天“已不足道也”,社会发展至今要建立现代司法理念,“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让儒学中优秀的思想为现代社会制度服务。对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的为人处事的道德底线,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是非常好的做人处事原则,但如果在国家之间有人反其道而行之,专做“小人”,不断侵犯我们国家的利益,我们不能一直以“谦让”“忍让”来展示我们的“文明素质”,他们不懂中国的文明,或是故意而为之。对此,必要时还必须改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原则。否则,过度的“忍”却能使一个民族沉睡。《论语》中不能照抄照搬的例子还有,这里不能一一列举。

2.变换宣传为学生所用

《论语》属于文言文,比较难懂,且不易记。自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开始,已经一个世纪,除专业学术人员外,普通大众对文言文的学习与阅读是非常有限的。如今的学生入校学习亦非同古时的私塾,学习不常用的文言文,实属有些难度。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逐字逐句地读出来、逐字逐句地解释出来,读准、读懂、读好,再加上理解和运用,就更不容易啦。我们不妨在诵读的基础上,改换表述方式,在不改变其“原味”(主旨)的前提下,把它直接变为白话文或小故事,或图片讲解,或宣传画片,明义明理即可。否则会降低小孩子的学习兴趣,起不到优秀经典文化的陶冶作用。

另外,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的内容应把握分寸。如“治国为政”(为政以德)的言论,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以其阅历和认知,很难真正理解其意。

3.中外文明同行为自己所用

“重拾”中国优秀的传统文明,是因为优秀的文明曾经被丢掉或是被弱化,为了使其传承和发扬光大,并不是摈弃现代优秀的世界文明。人类发展到今天的信息时代,不同地区社会各个领域的文明相互影响与渗透,大家都能感受得到。特别是中国的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感觉更为突出。(例如,西方生活方式对中国的影响,中国孔子学院在许多国家的创立等等。)只是在相互影响与渗透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在外人吸取我们先人留下的独特优秀文化时,自己却已丢掉。同时,在吸取外来文明时,不盲目、不盲从,吸收对中国产生积极作用的知识经济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民主法制观念等,摈弃腐朽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等,杜绝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

今天,在“重拾”中国优秀的传统文明的同时,也是在“拾取”世界的优秀文明。在“见贤思齐”的过程中,会发现两者有相通之处,富强、民主、自由、平等,爱国、敬业、诚实、友善,是全世界人们的共同追求,有了这些优秀文明的基因,世界就会公正、和谐!真正的“文明”世界才会到来。

猜你喜欢

儒家思想论语文明
请文明演绎
如何读懂《论语》?
漫说文明
论儒家思想的宗教特质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论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法律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