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核心素养的意义、内涵与培育路径

2018-11-30

教师博览 2018年4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言

李 辉

(浙江台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台州 3180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核心素养”成为全球范围内教育政策、实践和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引领并拉动整体课程教学改革。英语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英语学科或英语文化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英语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既包括所有学科和跨学科共性的、普适性的核心素养,即所有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在素养方面达到的应然素养,又涵盖英语关键能力和要素,具有独特的英语学科特性。

一、发展高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发布,这一框架为构建英语核心素养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2018年1月16日教育部宣布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细化。为了建立核心素养与课程教学的内在联系,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教学对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英语学科也基于国家战略需要和英语课程本质凝练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

(一)发展英语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之所以要提出英语核心素养,其目的就是在英语课程改革中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英语教育教学规律,充分反映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全面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改变语言教学“唯语法、唯分数”的传统,将语言教学上升到“文化自信”“国家认同”“理性思维”的高度。英语核心素养的提出和实施,一方面通过引领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变当前“知识本位”现象,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在英语文化学习中汲取民族精神,获得国际视野,明确未来发展方向。英语核心素养的发展,必然需要英语教师引导学生在理解核心素养和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从英语核心素养的视角重新审视英语课程建设和课程文化的构造,把握西方语言与西方文化理解之间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跨文化理解之间的关系,确保课程实施的主体性、方向性和有效性。

(二)发展英语核心素养的战略价值

当今世界应用最广泛的语言无疑是英语。据统计,全世界1/3的人讲英语,45个国家的官方语言是英语,75%的电视节目用英语播出,80%以上的科技信息用英文表达,全球互联网信息90%以上是英语文本信息。[1]同时,中国目前实施的“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了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一带一路”沿线涉及亚非欧3州65个国家,通用语53种,民族语200余种,英语作为国际语在多种语言混杂的环境下,自然成为顺利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要素。培养适应“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环境,胜任“一带一路”建设岗位的人才,为促进中外平等沟通与合作,开展文明交流与对话,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必须重视英语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重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体现了国家对当前英语教育所具有的本土性、民族性、时代性、科学性、价值多样性和文化多元复杂性的关注和重视。只有具备这一视野,才能真正从核心素养的高度做好顶层规划和系统设计,我国英语课程改革才会顺利实现从语言工具取向的视角转变成为一场文化意义的整体性改革。

二、高中英语核心素养的内涵

英语核心素养是学习者在英语学科学习活动中展现出来的关键能力和人格特征。学者张连仲等人将英语核心素养归纳为三个层次:一是听说读写、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相关的素养和能力;二是通过课程学习获得的运用英语的素养和能力,如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视野、人际交际能力等;三是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能力,如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等。[2]也就是说,学习课程不仅要考虑学生应该掌握哪些英语知识和技能,将来能够用英语做哪些事情,还要考虑学生通过学习课程可以学习其他哪些方面的知识:形成哪些关键技能和必备品格。[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将英语核心素养归纳为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

(1)语言能力是在社会情境中借助语言,以听、说、读、看、写、译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4]是核心素养中的知识框架和关键能力。具体而言,语言能力包括对英语语言和英语学习的认识、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理解各种题材和体裁的英语口语和书面语篇的能力、英语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以及运用英语建构交际身份和人际关系的能力。

(2)文化意识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文化意识体现英语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通过英语学习,学生能获得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吸收文化精华,坚定文化自信,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3)思维品质指人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呈现出的思维个性特征,主要表现为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的水平和特点。思维品质有助于学生辨析语言和文化中的各种现象,从跨文化的视角观察和认识世界,形成批判性思维能力,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获取信息分类、概括,建构新概念,具备运用英语进行多元思维的能力,能够正确评判各种思想观点,理性表达自己的观点。

(4)学习能力是指学生积极运用和主动调适英语学习策略、拓宽英语学习渠道、努力提升英语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学习能力是其他核心素养实现的保障条件。

核心素养的四个关键内容层层递进,又彼此相联。在外语学习中相互渗透,融合互动,协调发展,是外语学习者在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诸方面的综合发展。具有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英语课程的育人指引,也是学业质量的评价标准。[5]

三、高中英语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

英语核心素养的四大板块既有关联性,又有独特性,在实施培育路径时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应该有所侧重和区别。

(一)语言能力的培育路径

语言能力素养离不开语音、词汇、语法、语篇等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用能力的培育。(1)语音是实现语言社会功能的主要手段,传递话语意义、说话者的意图和情感态度。教师利用听力训练、口头模仿和朗读训练,引导学生感知语音的表意功能,形成语感,建构语音意识和语音能力。(2)词汇是语言表达的基石,学习词汇除了掌握词汇的概念功能外,更重要的是理解词汇的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把握特定语境中的人际意义。词汇教学中应避免传统的死记硬背法,而应引导学生利用构词法、拼读法、联想记忆法、思维导图梳理法和词块呈现等进行科学记忆,既可以拓展词汇量,又能增强记忆效果。如学习“It’s raining cats and dogs.”时,除了讲解cat和dog在英语中的联想意义之外,可以拓展到含有cat和dog的谚语,如fat cat;A cat may look at a king;At night,all cats are grey;lucky dog;Every dog has its own day等。(3)语法教学坚持“三维动态语法观”,坚持语法是有意义的,是动态系统而非僵化的规则,引导学生关注语法项目的表达形式、基本意义和语用功能,在语篇学习、阅读理解和交际活动中发展语法意识和能力。(4)在语篇教学时,教师应有意识地渗透语篇知识,引导学生分析语篇结构和语言特征以及语篇的人际意义。既识别语篇传递的态度、情感和观点,也能建构意义,以语篇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观点。(5)语用能力是指学习者具备语境意识,根据不同的交际目的和交际场合准确地表情达意。语用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大量的口头和书面形式的语言实践而获得的。教师要确保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和选择性,为语言运用提供话题和语境。可以围绕教学内容,开设系列英语选修课、举办读书沙龙讲座、建设网络微课等三种辅助形式,形成多元课程资源。创设真实的或类似于真实的情境,设置丰富多样的学习任务,实现学习者在语言交际活动和场景中通过交互活动生成语言新意义,提高英语运用能力。

(二)文化意识的培育路径

英语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属性决定了英语学习不仅是提高语言能力的过程,也是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过程。“文化传承”就是坚守中国传统文化,运用英语宣传和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使英语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工具;“文化理解”就是通过感知、比较、分析和鉴赏中外文化,加深对文化异同的理解,批判性地接受外国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并在中外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形成“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意识和能力。

(1)阅读文化品位丰富的材料。英语阅读材料承载着国家文化、文明成果、思想情感、人文态度等文化层面的东西。阅读教学时除了关注文化背景和文化负载词以外,还要在与材料的互动中挖掘语篇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含义并进行思考、分析和判断,拥有自己的文化立场和态度,逐步形成道德标准、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2)创设文化体验活动。坚持情境化原则,挖掘文化教学的主题,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契合学生兴趣的生活化的实施环境,引导学生把文化学习和生活体验联系起来。如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初次见面、购物、生日聚会、排队候诊等社会生活体验活动,让学生以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模拟交际,从而使学生在相对真实的环境中运用语言,在体验中形成文化意识。

(3)开展文化为主题的第三课堂。第三课堂的活动开展可以围绕传统节日庆祝、经典电影欣赏、名著诵读以及我的外国朋友等主题而展开。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些节日或事件背后的文化意蕴和思想价值观念,如西方的圣诞节所倡导的善良、宽容、和平的和谐意识,而不是宣扬它的彩灯、圣诞树和商业氛围。应让学生明白我国的一些传统佳节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以及中秋节的历史起源、文化内涵以及能够带来更多的正能量,鼓励他们设计和参与各种节日爱心活动,把节日文化知识和积极的情感外化为向善的行动,促进文化意识的形成和发展,避免盲目效仿西方文化。

(4)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跨文化交流是双向互动的过程,不仅要学习理解外国文化,更要弘扬和传播中国文化,潜移默化地减弱本土文化的认同危机。如在翻译能力的训练中,可以将家喻户晓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翻译成英文,既加强了语言能力、翻译技巧的训练,又体现文化意识的要求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追求。或者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关注tofu、jiaozi、tangyuan等中国文化负载词。也可以在口语考试中添加中国文化的内容,向外国友人介绍中国的节日、自己的家乡等,帮助青少年形成文化自觉,回归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价值观,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并利用英语优势将璀璨的中华文化推向世界。

(5)提高教师自身文化素养。为了实施英语课堂中的文化教学,教师首先要有丰厚的文化积淀,能够敏锐地观察、感知文化差异,善于发现和挖掘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内容;其次能够感受、认同、理解隐藏在文化差异背后的社会现象和价值追求;第三,教师需要对遇到的文化现象进行深层思考,去发现、分析、反思、评价和批判广泛存在的文化偏见和文化定式,形成文化的新认识;最后,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能够用英语自由传递文化认识和文化理解。总之,英语教师必须具有一双文化的“眼”、一颗文化的“心”和一个文化的“脑”,才能发现、理解、分析教学中的文化现象,有效实施文化意识素养的培育。

(三)思维品质的培育路径

在英语教育中,无论是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还是语言综合实践活动,都必须融进思维品质的培育之中,让核心素养和技能训练相辅相成,共同提高。

(1)阅读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就是创设主题相关的问题情境,不仅设置理解性和细节性的任务,还要设置分析性、综合性和应用性问题。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开展小组活动,采用分工合作、讨论交流、分析理解、演绎归纳等活动形式和策略,获得对文本的自我认知理解,并能与同伴分享。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和辩论,学生学会了表达自己的观点、评判别人的观点,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

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搜集信息—探究讨论”三个环节来引导、启发和训练学生,将思维品质的培养和英语写作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写一篇题为“环境保护”的作文。首先,教师提出问题:What factors caused our environmental problems?Is green transportation the best way to save our environment?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动机,有助于学生形成透过现象思考本质的思维模式。然后,学生开始通过资源平台收集关联资料和信息,信息的收集分析就是在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和技能进行筛选的过程。进而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就环境问题提出哪些可行性的方案,结合收集的信息和讨论结果,让学生说出自己想写的内容。在这样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中,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参与,一方面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到了培养和训练,同时作文的逻辑结构框架、写作思路和篇章布局也在不断的提问和讨论中成型。

口语交际活动与思维训练和思维品质的培养密切相关。语言的准确性体现思维的明晰性;语言的条理性体现思维的周密性;语言的连贯性体现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多样性体现思维的形象性。[6]英语口语教学环节,创设类似真实的交际场景和交际目的,采用角色扮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交际角色实施不同的交际行为。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只给学生50元钱,让学生设计“城市一日游”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需要思考如何安排行程,如何支出,才能使一日游计划最优化。最后,全班设置评委组,由评委们评判最合理最经济的一日游计划。[7]学生在策划行程和评判行程规划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品质得到了锻炼。口语教学环节还可以辩论的形式展开,如围绕学生熟悉的智能手机设计辩论话题:Do smart phones do something good or bad for us?引发学生思考,正反两方亮明态度,旁征博引证明自己的观点,想方设法说服对方。辩论过程中,展现双方的逻辑思维以及严谨的口语表达能力,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

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品质的培育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最大障碍在于教师自身的思维品质”。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拓展知识范畴,加强跨界知识的吸收与借鉴,扩大自己的眼界,广泛接触不同的文化,进行客观鉴赏和辨析,不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进而形成独特的思维品质。

(四)学习能力的培育路径

“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出现,英语教学从有限的教学场所走向了无限的三维空间,师生共享智慧学习带来了便捷与高效。由此,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获取知识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学科学习能力素养的内涵也随之变化。由于学习的资源越来越丰富,学习的平台越来越多元,人们记住的更多是知识源,在网络上哪里能够获得,而不是知识本身。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开辟学习资源、拓宽学习内容、适时调整学习策略等是新时代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想培育英语学习能力素养,教师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才能调动学生课程自主意识,引导学生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实施者和创造者。教师可以利用在线课程平台、MOOC资源与服务等,开发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变传统的“课堂讲授”为“网络教学+课堂讲授”的混合式教学。教师将语言学习内容、课文背景知识、相关的文化素材等内容制作成立体化的“微课”上传到课程平台。或者将能够与教学主题产生交集、内容适宜的英语影视作品、英语新闻、TED演讲、访谈、娱乐节目等作为听力和阅读课嵌入微课内容。课前,教师可以借助课程平台向学生推送经过改造或自主开发的微视频、练习题等教学资料,疑难问题可以通过课程平台或社交平台沟通,教师协助学生完成知识建构。在课堂讲授环节,教师集中讲解平台交流中呈现的突出问题,帮助学生将重难点知识内化于心。同时,围绕学习主题创设交际应用情境,对课文内容开展汇报、讨论、辩论、表演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指导学生以自主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实现“学”“用”有机结合。课后巩固阶段,学生基于多样的学习活动和英语学习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混合式”教学方式适应了“个性化”教学需求,突出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能力和动力。

“混合式”教学方式也有助于培育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使他们能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在教育生态体系下通过网络课程、手机客户端、视频公开课等立体化的资源探寻更精准的学习资源。新时代学生评价方式也有助于学习能力的培育,智慧学习背景下重视软技能和软环境的评价,善用云端智能平台和适时反馈平台,对学生英语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实时监控,并能深入观察学生个体学习行为和特质,及时给予个性化指导。实施智慧评价,学生评价取向从甄别选拔到促进发展、评价主体从教师评定到多元协商、评价内容从学业表现到全面综合、评价方法从成绩量化到质性描述、评价结果从呈现结论到分析与解决问题。[8]通过及时的反馈和智慧评价策略,帮助学生不断体验英语的进步与成功,促进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学习自信,合理调整学习策略,促进学习能力素养的形成。

[1]李舫.语言的壁垒[EB/OL].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39/14756/1308985.html.

[2]张连仲,孙大伟等.课改背景下的英语教育,我们应该关注什么?[J].英语学习,2015,(11):4-6.

[3]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16,(5):79-83.

[4]陈艳君,刘德军.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本土英语教学理论建构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6,(3):50-55.

[5]梅德明.基于核心素养的英语学科课程发展——课程目标演进的价值取向[J].英语学习,2016,(12):6-12.

[6]李玉坤.高职口语交际教学与思维品质的培养[J].中国西部科技,2009,(11):75-76.

[7]冀小婷.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现途径[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6,(3):48-51.

[8]孙聘,周东岱等.智慧学习环境下学生评价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7,(11):121-125.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语言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