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编报为载体,为儿童学习与发展搭建支架

2018-11-30

教育家 2018年30期
关键词:小报气泡支架

《江苏省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实施要求(试行稿)》中提出“关注游戏和生活的价值,从幼儿的生活和游戏中,感知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发现有价值的资源和线索,设计、生成不同类型的教育活动。”它要求教师生成性活动的开展既要尊重幼儿的需要与兴趣,也要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扬州市江都区龙川小学附属幼儿园将美国高瞻课程“回忆这段时间里,儿童可以通过多种多样适合发展的方式描述他们学习活动的经验”的思想与“多元整合幼儿园活动课程”(大班)实施过程相结合,通过由教师引发的活动——以“小报”为载体的回忆活动的开展,生成了系列活动。那么,在动态而又开放的生成活动中,教师该如何为儿童搭建支架呢?笔者对自己在实践中的具体做法进行了简要梳理。

教师引发活动,为儿童建立最近发展区

编制小报活动使大班幼儿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幼儿对图形、符号、语义、行为等的加工都有涉及,认知、记忆、评价等在思维活动中都有所体现。编制小报的活动能够引导幼儿综合运用自己已有经验,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促进其多种能力的整合发展。但对于没有小报编制经验的幼儿来说,第一次开展活动用什么组织形式适宜呢?

采用集体形式,幼儿的思维会受到教师所举例子的影响,编制过程中幼儿个性化表现受限,个体面临的问题难以及时解决;采用小组形式,教师的精力、时间不够分配,幼儿在活动中会有等待现象;采用个体形式,同样面临教师少、幼儿多的问题,教师逐一引导会历经较长一段时间;亲子形式,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一对一引导,能及时帮助幼儿解决问题,亲子作品的多样化展示还能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感知资源。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在与一个更有能力的伙伴或成人一起互动的过程中能够进入新的发展领域,即最近发展区。而自制小报对于每个幼儿来说都是一种新的挑战,第一张小报的编制宜选择亲子合作的方式,教师可以将各项活动名称以列表形式通过网络发送给家长,向家长说明亲子编制小报的要求和建议,让孩子自己选择想要表达的版块内容,家长帮助孩子了解小报的形式、版块的划分等。

创设“小报社”,及时发现与解决问题

随着第一张小报的诞生,孩子们的发现和疑问也跟着多起来:“老师,报纸上有日期,还有的有天气。”“报纸上的大字是名字吗?”“大人们看的报纸是谁制作的?”“为什么报纸的名字有的不一样,是不是和书一样有好多种啊?”

基于这些问题,为了让孩子们对报纸的结构有更多的认知,教师用不同颜色的笔给报纸的“零部件”画出区域,并用简短的文字加以说明,告诉孩子报纸有报名、报线、报眉、版心等。有孩子提议,可不可以建一个报社?于是大家积极给小报取名,老师帮助记录下孩子们的一个个提名,最后大家签名投票决定班报社的名称,属于孩子们自己的“龙川小报社”正式成立了。

在小报社里,孩子们的第一次自由结伴编报活动源于“阅读日”,而“问题”也在活动中显露出来。在“4·23世界读书日——‘龙川小报’伴我行”活动中,随着合作小报的陆续“出炉”,孩子之间的交流变得频繁起来,总结孩子们的谈话内容和教师观察到的结果,此次制作中存在以下问题:部分作品报线装饰过于“喧宾夺主”,小印章满地盖;版块划分不合理;绘制版芯内容时笔的粗细选用不恰当,导致粗笔画出的画面模糊不清等。对此,教师总结出几项可行的应对策略: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幼儿情感的发展,还要注重技能引导;可以在区域中投放小画典、小字典等,供幼儿欣赏、积累;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理清并引发幼儿对小报制作的更多思考;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幼儿通过网络浏览更多小报素材。

编制小报活动的价值在于能综合建构幼儿在科学、艺术、语言、健康、社会领域的多种经验。如在版块划分和报眉设计时把握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日期的记录让幼儿感知数字的应用;在画、写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符号、文字的功能;在和同伴合作的过程中学习计划、分工,尊重他人……基于可能获得的活动价值,教师的计划要追随幼儿的脚步,及时发现与解决问题,生成相关活动。

接近儿童,提供合理帮助

当然,每个幼儿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会不一样,集体的讲解显然不适合幼儿的个体需要。思维导图的使用让幼儿在解决各自问题时能各取所需,寻找答案,激起了幼儿对小报制作新的兴趣。在活动中,教师着重运用气泡图引导幼儿将小报的制作分为四部分去探索,即以小报为中心气泡,向四周伸展出四个一级子气泡(报线、报头、报眉、版心),再围绕四个一级子气泡分别思考扩展出更多二级甚至三级子气泡。教师将气泡思维导图布置在展板上,让幼儿随时可以将自己想出的新主意添画在上面,同时将在班级开展的此项活动告知家长。随着家园互动、生生互动的开展,幼儿探索制作的思路越来越开阔,二级子气泡在逐渐增多,幼儿在阅读图示的过程中,积累了各自的经验。

又一次自制小报的活动自发产生了,在本次编制过程中教师时刻参与观察,关注差异并给予个别帮助。活动中幼儿的主动性明显增强了,如有的幼儿在小报上做折纸流程图,有的在小报上画图编应用题等,教师则会根据幼儿的需要提供必要的帮助或给予适当的语言建议。幼儿大都还是以合作的形式制作了此次小报,互助能力进一步提高。个别幼儿选择了独立制作,他们在自我挑战中按照自己的节奏获得了在最近发展区内的个性化学习与发展。在导图的引导下,当没有特定主题时,幼儿在活动中能自主选择题材进行创作。报线呈现多元化,有刻印的,有剪贴的,有线条和小图案相结合的。版心内容更加丰富,有身边的新闻,有自己经历的事情,还有关于节日的风俗等,幼儿在兴趣和任务意识的驱动下有了主动的建构行为。但是,少数小组的版心内容仍然不丰满,画面单一,缺少图文并茂的表达,体现了幼儿的发展差异。由此,教师认识到要尽可能地利用身边可以运用的资源来解决问题,而发挥幼儿的优势互补作用不失为一种好方法。随着孩子的编制经验越来越丰富,编制活动的组织形式也更自由、自主,或独立或两人或多人合作。操作前教师引导小组合作的幼儿进行强弱搭配,在操作中遵循能者多劳的原则,操作时教师只是作为观察者存在。通过将幼儿的作品进行收集整理、纵向分析,教师能发现每个幼儿在近阶段的兴趣爱好、思维特点和情感、品质、能力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为新任务的提出提供了支撑依据。

可见,幼儿在一次次活动中不断建构关于小报的编制经验,每个人在活动中都得到了个性化的学习与发展。教师在制定解决问题的策略时则应注意,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帮助幼儿直接解决问题,而是在必要时为幼儿搭起支架,提供关键支持,比如环境支持、人员支持、班级交流与反馈支持、材料支持等。而搭建支架的起点即是幼儿已有的经验,支架的终点则是在解决困难的同时指向新的任务。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在解决问题后可以为幼儿引入一个新的任务,而要想让新任务的引入促进幼儿个性化的发展,教师必须做到尊重幼儿个体的差异,提出不同的目标,否则会让幼儿“吃不饱”或“吃不下”。对个体差异的准确认识是要通过教师在日常生活的每个环节中有意识地去观察幼儿个体表现,并认真分析。如此,每个孩子的特点才会清晰呈现,教师在活动中对幼儿的支持也才能更多摆脱成人的主观想法,做到因人施教。在支架中的人员支持方面,维果斯基认为,“儿童在与更有能力的人,如教师、同龄人、父母交往时,认知水平能够得以发展,这些人可以作为指导者、促进者和教练支持儿童智力上的需求,儿童学习新技能需要那些更有能力的人为他们搭建支架。”通过上文可以看出,幼儿小报编制活动充分利用了家长的支持、同伴的支持与教师的支持,解决了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对儿童的学习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帮助作用。

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儿童学习与发展搭建支架,通过引发活动、观察并倾听、接近幼儿、谈论任务并时刻关注幼儿的独立表现等方式,有效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小报气泡支架
胸主动脉腔内隔绝术中支架远端流出道力学性质分析
基于ABAQUS的某轻卡车蓄电池支架轻量化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口腔CT支架的设计与分析
这样才是小报
SIAU诗杭便携式气泡水杯
浮法玻璃气泡的预防和控制对策
Should I Go on a Diet?
走进数学
冰冻气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