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的未来之路
2018-11-30孟晓东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3期
孟晓东
确定一个课改立场
确定课改的立场,就应该在借鉴、吸纳舶来理论的同时,应该对这些理论的真实历史背景进行反思性厘清与前提性追问,从国际先进的课程理念出发,并对中国的文化传统进行“优秀的”选择,或对“非优秀的”进行修补和完善。坚持将课程改革深深扎根于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血脉之中,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养分和肥料的前提下,对自身的文化传统进行有效的自我诊断和细致解析,在把握自身传统优点的同时弥补和改善自身传统的不足和薄弱。只有这样,新一轮课程改革才能在中西方文化比较中,汲取人类教育一切的先进经验,并妥善利用传统,补充传统,在传统的地基上构筑课程大厦。
营造一种课程文化
新课程改革使课程由文化的工具成为文化的主体,旨在营造“合作、对话与探究”的课程文化。合作文化,强调的是课程的开放性。即不仅要视专家、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社会人士都是合作的共同体,而且主要体现在师生之间合作意义的建构,从而创生一种共建共享的课程文化。所谓对话文化,强调的是课程的民主性。课程本身就是一种对话,主要体现在把“课程标准”作为文本,要求专家、教师、学生及其他相关人士不断地解读,并与之“对话”。所谓探究文化,强调的是课程的科学性,旨在不同层面的课程创新。在国家层面,尝试课程管理体制的创新,制定国家课程标准与课程计划;在地方与学校层面,既要严肃实施国家课程,又要因地制宜创新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课堂或实施层面,要求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反对经验主义和本本主义,确保课程对学生、学校、地方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