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学科优势 提升历史素养
——浅议历史学科与语文学科的相似点
2018-11-30
●
俗话说“文史不分家”,我一直不以为然。从一毕业起,我就承担了语文教学工作,固执地认为我只要“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这一科就行,即便研讨,也是和同学科的教师研讨。近些年,由于工作需要,我承担了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时间久了,我发现不管是历史知识,还是历史教学中体现出来的价值观,或者是历史做题的方法,与语文的相似之处竟然超出了我的想象。所以,我的教学观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过程就是综合、渗透各学科知识的过程。也可以说,在教学实践中,整合历史学科与语文学科的优势,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一、历史学科与语文学科在知识上的相似点
许多历史问题和事件在语文课本中都有反映,对于同样的事件,历史教材中的描写往往不及语文课本上的生动。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引入语文教材的相关内容,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例如,学习中国古代史上的宋元文化、明清文化时,就会涉及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在了解这些文化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的同时,也会了解这些作家的风格特点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之间的联系。这样,学生的理解就会更容易,记忆也会更深刻。
二、历史学科与语文学科在情感价值观上的相似点
2014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个崭新的概念,并将其置于未来基础教育改革之灵魂的地位。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我认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必备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
在这一点上,历史教学与语文教学也极为相似。例如:语文教学中,学习《谁是最可爱的人》,学生认识了许多抗美援朝的英雄;学习《老山界》,感受了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的艰难;学习《芦花荡》,学生感受到了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抵抗日军侵略的豪迈情怀;学习《土地的誓言》,学生可以感受当时东北人民对沦陷故乡的思念,对收复国土的信心,对民族复兴的希望……这些语文课文内容与情感,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同样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长征、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史实无不体现出当时的时代精神,而这种精神也正是当代中学生最应该学习的精神。
在教学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课《奋发图强 艰苦创业》一课时,我设计了很多课堂环节,讲模范故事、编演以模范为原型的课本剧,等等,把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用到历史教学中,既调节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又让学生感受到了王进喜、焦裕禄、邓稼先等先进模范人物身上奋发图强、艰苦创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时代精神。这个一举两得的举措,让我再次深深认识到历史教学与语文教学的相似性。
三、历史学科与语文学科在做题方法上的相似点
近些年来,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历史考题和语文考题有很多相似相通之处。比如,历史的材料解析题和语文的阅读理解题非常相似,解题过程都为“阅读材料—理解材料—解决问题”。在做历史材料解析题时,要认真审题,阅读材料,找到材料的重点句子、关键词语,从中获取相关信息,然后再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整合最后的答案。有些问题的答案可以从原文(也可以说是材料)中直接获得。经过多年的历史教学,我琢磨出以文促史的解题方式:借助提纲分析历史材料,借助句子分析提高历史解题能力,借助词汇分析进行阅读和解题等,涉及对历史材料中字、词、句、段等的综合运用。
总之,将历史学科与语文学科整合以后,可以充分发挥各学科的优势,深入挖掘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内容,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提升个人的历史素养。换个角度而言,两者互通以后,可以借助历史专业知识引领学生追寻文化古迹,引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生活中,语言与精神最终得以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