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灯笼悬挂的“高度”
2018-11-30文刘霞
文 刘 霞
一、案例背景
为了庆祝元宵佳节,各个幼儿园均开展了一些传统习俗活动。其中,最为热门的活动便是猜灯谜。为了让家长和孩子们顺利地参加此项活动,老师们加班加点,不辞辛苦,爬桌子、踩凳子,将一个个火红、鲜艳的灯笼高高挂了起来。
活动当天,家长和孩子们陆续进场,看着那些高高挂在横梁上的灯笼。家长们需要抬起头,才能看清灯笼上的谜面;孩子们则是怎么够也看不清。有些家长只能将孩子抱起来看灯谜,而有些家长和孩子则选择了放弃,他们只能以灯笼为背景,用手机玩起了自拍。
二、案例分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因而,活动中我们应尽量提供丰富的、便于幼儿取放的材料、工具和物品,支持幼儿进行自主活动。本次活动中,教师虽然提供了五彩的灯笼和耳熟能详的灯谜,但由于灯笼悬挂得太高,不方便幼儿观赏、猜谜,孩子只能跟在家长后面凑凑热闹,而没有真正参与到活动中去。这样的活动便失去了其应有的特色文化价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还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案例中的“猜灯谜”活动,本是一次很好的亲子活动,孩子们也迫切地想要参与到活动中去,但是教师将灯笼悬挂得太高,未能满足孩子们的需求,即使孩子们拼命地仰起头,也是可望而不可即,因而孩子们只能转移视线,玩起了其他游戏。
当下,各地区、各园都在轰轰烈烈地搞课程游戏化建设,而课程游戏化就是关注活动是否体现了幼儿自由、自主、创造和愉悦的游戏精神,是否让幼儿真正成为积极主动的有能力的学习者。而在元宵节“猜灯谜”活动中,孩子的确是“自由、愉悦”了,但他们“自主、创造”了吗?由于老师过多地干涉、代劳,从而导致灯笼悬挂得不适宜,孩子们并未从中成为学习的主人,也未能真正参与到游戏中去,他们只能看着高高挂着的灯笼而不知所措。
三、案例反思
元宵节“猜灯谜”活动本是一个很好的传统节日活动,但由于幼儿园和教师未能从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学习特点进行考虑,从而失去了本次活动的真正意义。
课程游戏化倡导要追随幼儿的发展需要,支持幼儿的成长。因此,在“猜灯谜”活动中教师可采取以下策略。
(一)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及已有经验的灯谜
谜语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我们在挑选谜语时,可选择那些字句简洁、文字押韵、形象生动和浅显易懂的谜面。同时,既要适合幼儿口头传诵,又要便于幼儿在短时间内猜中。
当然,教师也可以将球抛给孩子,让孩子和家长一起搜集自己喜欢的灯谜,然后带到幼儿园来。同时,可以事先在家和爸爸妈妈玩一玩“猜灯谜”的游戏,积累相关经验。
(二)与幼儿共同商讨灯谜悬挂的位置
《指南》中提到:“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因此,当老师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将搜集的灯谜张贴到灯笼上后,教师可把自主权还给孩子,让他们通过自由讨论,确定适合观赏、猜谜、取放的灯笼悬挂位置和高度。
(三)让幼儿亲自动手悬挂灯笼
《指南》中指出:“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幼儿的尝试与努力给予肯定,不因做不好或做得慢而包办代替。”课程游戏化也强调“自由、自主”的游戏精神。所以,当孩子们商量好灯笼悬挂的位置后,老师可带领孩子们一起进行悬挂。
(四)幼儿自己确定“猜灯谜”的活动规则
课程游戏化倡导充分让幼儿参与活动,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因而,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活动规则的制定上,我们也应该让幼儿做主,让他们制定“猜灯谜”的游戏规则,这样更能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总之,我们应站在幼儿的角度来确定灯笼悬挂的高度,让幼儿真正参与到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策划中,这样就不会让活动失去其应有的价值。使幼儿在整个活动中都沉浸在“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氛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