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活动中引发幼儿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2018-11-30张小宇
文 张小宇
说区域活动是幼儿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作为幼儿学习活动“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教师,如何密切关注幼儿的探究兴趣,有效组织各项适合幼儿探究的区域活动,引发其探究性学习呢?
一、营造环境,用“趣”叩开探究“大门”
环境是幼儿的“第三位老师”,具有趣味性和探究性的区域环境能够有效引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一)营造被接纳、关爱和支持的心理环境,让幼儿乐于探究
区域活动中,教师要给幼儿更多选择权。例如,每班都设有材料区,分类摆放了瓶盖、树枝、管子、纸杯等材料,幼儿可根据自己区域活动的需要,自主设计游戏主题,选择材料开展活动。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其人格,用巧妙的方式介入游戏,与其在同一平台上平等对话。
(二)创设可探究、有趣、生动的物质环境,让幼儿主动探究
在区域环境创设上我们要以幼儿的兴趣为着眼点,通过观察,发现幼儿的兴趣,围绕活动内容创设可探究、有趣、生动的物质环境,巧妙利用不同维度进行呈现,将学习目标、内容物化为可以呈现的经验,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生成新的游戏,拓展新的经验。
二、投放材料,用“巧”挖掘探究“宝藏”
(一)巧妙投放区域材料,为幼儿提供多通道的探究机会
在区域活动中,我们从自然材料和生活材料两方面入手,为幼儿提供了不仅适合于幼儿观察,更有利于幼儿多感官感知,特别是有利于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多样化的游戏材料。例如,在美术区“我的花瓶”活动时,我们鼓励幼儿们收集卷筒纸纸筒、蛋糕纸盒、饮料瓶、纸杯等生活材料做瓶身;纽扣、瓶盖子等生活材料,树枝、羽毛等自然材料装饰瓶身,丰富的材料有效保障了幼儿的探究和创作活动。
(二)区域材料目标分层,让幼儿在探究中体验成功乐趣
教师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现有水平设定多层次的区域活动目标,根据具体目标投放有指向性、有助于幼儿探究活动的材料,使各个层次的幼儿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到探究带来的乐趣。例如,在中班生活区的“夹夹乐”活动中,教师提供了三种难易层次的材料:适合初学者的训练筷子、适合练习者的普通竹筷、适合熟练者的不锈钢筷,并收集不同摩擦力的材料让幼儿夹取,锻炼手的灵活性。
三、适宜点拨,用“引”搭建探究“扶手”
(一)适时介入,引之待发
教师作为探究活动的指导者,要全过程地关注幼儿探究的进程,要像“及时雨”一样发挥作用,不能过早或过迟。例如,大班角色区“银行”中,工作人员发现“银行”的钱快领光的时候,就不声不响跑到理发店打开存钱箱,把钱全部拿回了“银行”。针对观察到的这一现象,教师适时介入,通过角色参与调动幼儿生活经验,引导其用存钱的方式解决问题,助推游戏情节的发展。
(二)适度指导,巧妙点拨
幼儿在区域活动探究过程中,思维受阻时就需要教师巧妙地进行点拨,促使其就原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直到理解得更加准确、全面、深刻为止。如小班数学区“串珠子”,当观察到男孩能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5以内数量的数数,但对具体数在数序中的位置不清楚时,教师将四颗珠子和五颗珠子的项链放在一排,让幼儿借助实物进行比较、借助点子比较逐步积累比较5以内数量的经验,进而促进5以内的心理数线的发展。
四、有效评价,用“问”拓宽探究“门路”
(一)预设关键问题,突出幼儿评价主体
在区域讲评中,教师要秉持幼儿全程参与游戏的理念,根据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水平、区域活动的特点和发展现状预设关键问题,引导其主动参与评价。依据年龄特点,我们预设问题的侧重点也会有所差别。小班主要让幼儿说说“做了什么?你的感受是什么?”;中班就可以说说“发生了什么?遇到什么问题?”;到了大班主要围绕多角度解决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如“遇到什么问题?可以怎么解决?”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预设的关键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推进探究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积极运用追问,引发幼儿深度思考
为了拓宽区域活动中探究的途径,教师在区域评价中,可以通过追问将幼儿置于更大的活动领域,让幼儿在回应或发起互动的同时,开拓幼儿的思维,引发其进一步的思考。例如,在区域评价中,教师应多问一些“为什么?”“除了……还可以怎么做呢?”“如果……你会怎么做呢?”等问题,通过成人的引导激发幼儿的思维,在追问中再次引发反问、回答、再追问,从而让幼儿学会自主探究问题、逐层深入思考、协商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