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女教师:负重下的奋斗是幸福的*

2018-11-30李爱山东工商学院经济学院

教书育人 2018年30期
关键词:家庭母亲孩子

李爱 (山东工商学院经济学院)

易中天教授提出,中国人几千年来,做了三个梦:天下梦,国家梦,个人梦。天下梦就是大同梦,国家梦就是强国梦,个人梦就是幸福梦。习近平同志指出,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我也想问高校的女教师们,“你们幸福吗”?作为一名在大学里教书的女性,算来我在这个岗位上工作已十几年,在工作中,我努力着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在生活中,我也努力着做他们的贤妻良母。我切身地感受到,一个女性要想在家庭和事业上都做好,太难了!当然,这当中有很多的影响因素,本文所讨论的对象主要是高校30~50岁左右的在职女教师们。

目前,到高校担任教师的女性至少在硕士以上,多数都是博士、博士后,从年龄上讲至少是28周岁以上。女性一旦参加工作之后,无论从家庭内部,还是社会环境,必然面临着结婚生子的问题。如果女性年纪大了还没有结婚的话,就会被别人看成剩女,甚至被冠以“剩斗士”“齐天大剩”。

女性一旦成立家庭之后,就面临家庭角色(妻子、母亲)和社会角色(职业、职务)的双重考验,就会面临传统与现实的各种矛盾,面临各种选择,总在得与失之间纠结,无时无刻不面临选择。而在中国的传统观念和现实的社会体制里,男性则不同,他可以专攻事业,做好了,人们认为他事业有成,即便他没有陪伴妻儿,没有为家庭付出,人们也把他归为成功人士。在《关于北京大学女教职工双重角色选择的调查报告》中,不少女教师感慨自己活得很累,觉得做家庭事业两不误的女性非常难。

一 高校女教师的角色分析

女教师成家立业之后,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之间的转换、纠结,也是“痛并快乐着”。

1 角色之一:家庭(妻子、母亲)

女教师进入家庭之后,开始了妻子的角色,打理家里的一切琐碎事务。而且不久也要开始母亲的角色。受传统“男主外,女主内”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女性希望自己能成功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做好男人背后的另一半,培养和教育好下一代。[1]

有人说,中国的母亲特别累,其实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就算在美、英等发达国家,母亲一样关心、操心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作为一名普通的女教师,我切身体会到家庭事务的繁琐,尤其是在孩子年纪小的时候,每天面临大量的劳动量,一日三餐、整理家务、陪伴孩子……所以,大部分女性在当了妈妈之后,都会觉得每天疲于应付。在中国,做好妻子、母亲的角色,就意味着女性要操劳一辈子。同事们开玩笑说,母亲这个岗位没有节假、病假,永远在岗,时刻准备着。

2 角色之二:事业(职业、职务)

对于高校女教师来讲,母亲、妻子的角色就意味着照顾孩子、服侍丈夫等等,大家只有忙完了,才能赶紧钻研自己的业务。从高校的教学来看,女教师口齿伶俐,做事细致认真,如果安心教学工作,教学效果总体上都是比较好的。但目前学校各级、各类评比的核心指标都偏重于科研,高校普遍存在着重视科研成果、轻视教学投入的倾向,将前者视为“硬件”,后者视为“软件”[2]。这使女教师在日常教学方面的投入和成绩得不到应有的承认,要想在各类评比、评职称这样的重要评级中“拔得头筹”,就得搞好科研。要发表出高水平论文,要申报国家级课题,而这些都是需要日常积累和认真准备的,前提就是得拿出时间、静下心来才行。如果一个女教师还有一些职务的话,比如专业教研室主任、教学副院长等,那更是“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

现在很多高校女教师选择在职攻读博士,所谓在职,就是一边完成单位的工作任务,一边完成学校的博士任务。看着她们,就会明白一个有追求的女教师有多辛苦。经历如下:一位已婚在读博士女教师,在家里是妻子、母亲,丈夫和孩子需要她去料理、体贴;在学校是一位教师,需要上课教学,搞学术研究,还有学校的日常工作;作为一个在读博士生,因为要完成学业,她有许多课程要学习、考核,还有最重要——撰写博士论文。由于时间、精力的限制,她肯定无法满足这些角色所有的期望,只能厚此薄彼。所以现代社会的知识女性普遍面临的两难选择:要成功,就不能尽好妻子和母亲的责任;要做贤妻良母,事业就得大打折扣。在十分无奈的情况下,她们有相当一部分选择了牺牲事业,自动放弃了各种机遇,退回家庭,我认为这是女性的伟大之处,也是无奈之举[3]。

那么,女性全职在家?一是现代女性自身有融入社会的需求,想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二是现代社会生活成本和压力很大,女性为了更好的生活和发展,也要“挣钱养家”。有人曾经做过一项统计,一个中国孩子从出生到他接受完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教育,需要投入45~100万元人民币。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所投入的成本就更高了,所以即便为了孩子,女性要和男性一样在社会上打拼。

二 高校女教师的压力从何而来

以色列前总理戈尔达·梅厄曾经说:“工作时,挂念着留在家里的孩子:在家时,惦记着还没完成的工作。你的内心深处总是进行着这样的挣扎。”这也是很多女教师内心的自白,于是就有了“做人难,做女人更难,做成功的女人难上加难”的感慨。由于时间、精力、体力等有限,工作与家庭这两个分不开、做不完的角色令很多女教师身心疲惫、难以应对[4]。

1 中国传统

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和男权社会思想使得女性要想和男性平等的分配家庭事务很难,要想做出一番事业更难。社会上做出出色成绩的女性是凤毛麟角,而且还常常被冠以有歧视意味的“女强人”称呼。

2 社会风气

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使得女教师也深受影响。很多高校女教授、女博导基本上都是脱离家庭事务,远离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比如,我熟悉一位女教师,既是教授,又是博士生导师。她对孩子基本是放任不管的,偶尔周末一家人在一起吃饭,孩子都很开心。孩子也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因为父母都很忙,出差、开会、课题、教学占据了教授、导师们的全部生活。我觉得这样的孩子失去了很多亲子同乐时光,对父母也是一种遗憾。放眼看看,中国高校里这样的家庭不在少数。

3 工作压力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高校教师们的工作压力增大,教学任务重,科研项目多,还要继续进修、攻读学位等等。女教师也同样感受到强烈的压迫感,工作节奏加快,对脑力和体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学历、职称、职位的竞争,使高校女教师与男同事在事业上承担着同样的压力。可是,当这个体制对男女考核的标准一样,而双方的时间、精力、资源不同时,我相信起码有失公允。

三 高校女教师:奋斗也幸福

女教师既想在家庭中体现自己作为女性特有的价值,又想成功扮演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既是出色的“职业女性”又是优秀的“贤妻良母”,事业的成功和家庭的美满成为女性感到最幸福的事情。可现实却是,很多时候都必须二选一,不能兼顾,要做“全能型选手”也只能是水中望月、雾里看花,美好愿望而已。管理大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详细、深刻的阐述了欲望和需求之间的关系,“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所以,真正的幸福要靠自己争取,八个字:有舍有得,知足常乐。

1 高校人才的选拔、评价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应兼顾女性比例

在科研方面,给予女教师更多的帮助与扶持;在进修、提拔方面,给予女教师更公平的竞争环境和更多机会,比如借鉴政府人员任用,为女教师留出一定比例[5]。给予女教师关怀,帮助女教师成长,以帮助解决高校女教师在发展过程中遭遇的“玻璃天花板”困境。

在教学方面,给予女教师更多的认同感和信任度。一方面,总体而言,高校女教师明显多于男教师,关心、帮助女教师,就是稳定整个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关注女教师的教学优势,发挥女教师的教学技能,对于提高整体教学质量,效果显著。

2 利用各种途径对高校女教师进行幸福感教育

客观认知自己,明确定位。对于自身无法避免和无法解决的现实问题,也可以采用超然的态度,拿得起、放得下。要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身体不好,家庭、事业等一切都没有意义。要善待自己,就要学会释放自己,不过分苛求自己尽善尽美;要善待自己,就要学会放弃,只有学会放弃才能确保事业或家庭的和谐[6]。有舍有得,才能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得充实。

3 奋斗的路上,就是幸福的

年轻的女教师们,为了美好的生活,哪一个不是负重前行。奋斗之后享受幸福成果时,看着下一代快乐的生活时,女教师也一定会发出感叹:奋斗的人生是充实的,也是无憾的。家庭和谐、工作尽心,在这二者当中找到平衡;对国,对家,有一个开阔、幸福的心态,这也是我一名普通高校女教师的梦想。

猜你喜欢

家庭母亲孩子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给母亲的信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悲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