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亲密接触”
——幼儿“朴素理论”探究与实践
2018-11-30文程燕
文 程 燕
“朴素理论”是承认儿童已有的对世界的认知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儿童有着对世界的独特认识,且随着自身经验的日趋丰富不断发展变化。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原则下,我不禁思考:我们到底做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我们往往根据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儿童观”来建构儿童,教育改革应该从承认儿童的“朴素理论”,了解他们的世界、他们的文化开始,从他们的原有经验出发,以多元的方式把幼儿引进“最近发展区”,引导、启发他们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见解,从而达到发展的最终目标。
幼儿的探究行为是从问题开始的,而最初的问题往往是由幼儿对材料的“瞎忙”开始的,我们的教育重点就是要帮助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进行最初的预测和解释,从而唤醒幼儿的朴素理论。
一、树立开放教育意识
以前,我们常过多地考虑安全问题,这容易禁锢幼儿的思维。随着观念的更新,我们努力拓展活动空间,扩大幼儿视野,让他们去看,去摸,去听,去品尝,去体验,从而发现新的问题。例如,在主题活动“桥”中,先让幼儿观察生活中的桥,看一看桥的外形,认一认桥的种类,然后体验在桥上走一走的感觉,最后和小桥合个影。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对桥的认识是全方位的。我们还让家长与幼儿共同收集桥的图片资料,进行分享交流,在结构游戏中丰富自己的认知。在这种开放的空间里,家长、幼儿、教师会主动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共同成长,进而取得可持续性的发展,既培养了幼儿的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又在合作中增进了彼此的交流。
二、用心倾听幼儿声音
开放的教育需要倾听幼儿的声音,接纳幼儿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发展。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热心可以弥补才能之不足。”实践证明,热情洋溢的教师能唤起幼儿的探索热情,激发他们对事物探索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幼儿大方、自信的性格。当幼儿总爱不停地问问题时,教师就要敏锐地意识到这是幼儿主动探究的开始,要耐心倾听,做好记录,分析幼儿的求知倾向。对于幼儿的疑问,不要急于提供答案,要顺着他们的思路,以平静的心态接纳他们的错误,让最终的结果自然调整他们自己的认识,有利于幼儿探索精神的培养,更有利于他们认知结构的主动调整。
三、积极引导亲身体验
“朴素理论”告诉我们,幼儿有着对周围事物固有的看法,“异想天开”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在幼儿的头脑中常常有一些不合逻辑的想法,他们惯于当众说出自己的这些奇思妙想,喜欢自己尝试解决问题。这样有时会超出教师原有的设计,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在正规活动中,可能会引起短暂的混乱,打断正常的教学秩序。有的教师或许会发怒,但这正是幼儿创造性思维的体现,正是这样,才会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例如,在“发光的电珠”活动中,当幼儿发现电池和导电体帮助电珠发光的秘密后,我引导幼儿比较为什么电筒的光很亮,而电珠只发出微弱的光。幼儿积极思考,给出了许多解释。最后,他们发现电量的多少与电珠光的强弱有关。但是,有一位幼儿坚持认为光的强弱与导线的长短、粗细有关。我没有否定他的想法,而是让他再次与同伴合作,观察结果,检验自己的猜测。所以,当幼儿犯错的时候,不要急于去纠正,而要尽量提供机会和条件帮助他们去“亲历亲为”,以便他们在误中领误、错中纠错。如果我们用成人的正确思想禁锢幼儿的选择,总让他们处于“不应该”中,幼儿的创造意识就会在顾虑中逐渐泯灭。
四、引导幼儿主动探索
在提供材料时,我们根据“最近发展区”的原则,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为他们提供具有挑战性的材料。例如,在上面“发光的电珠”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铜、铝、铁、钢、塑料、橡胶、纸等多种材料,让幼儿预测哪些材料会导电,再通过动手操作进行验证,最后提出问题:怎样能让电珠发出更亮的光呢?在这种开放、具有挑战的活动中,教师把尝试探索、自主选择的权利还给了幼儿,把教育目标融入幼儿的操作材料中,体现了“让教育适合幼儿的发展需要”的理念。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幼儿获得了积极主动的发展。
育人如育树,“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在建筑学中,朴素的建筑是最美的建筑。那么,符合幼儿发展规律的教育一定要尊重幼儿的“朴素理论”。当我们蹲下身来倾听童音,当我们以幼儿的眼光和心灵打量周围事物,当我们心平气和地面对幼儿天马行空的想法,我们就已经为他们打开了一扇创新的天窗。
(江苏省海门市直机关幼儿园)
【参考文献】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凤凰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