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三趣”玩转慢写作
2018-11-30杨凤辉
■杨凤辉
生活需要细品,写作需要慢成。写作好比炖汤,需要文火慢煨。火候不至,汤难入味。
生活要有意思,写作亦要有趣。日常教学中,我巧借“三趣”,让学生玩转慢写作,尽享妙笔之乐。
一、积累丰富物象,营造文章意趣美
先说“意趣”。苏轼在《答李方叔书》中云:“词气卓越,意趣不凡,甚可喜也。”我们可以试着和“风花雪月”美丽邂逅。许多艺术家都是从“风花雪月”中获取了创作灵感,妙手偶得,成就了千古佳作。初中生更要有一颗热爱自然之心,亲近自然,触摸自然,发现并描绘自然之美。将“风花雪月”巧妙用于记叙文中,不仅能营造唯美意境,使文章脉络清晰,而且能陶冶人的性情、润泽人的心灵。
写作离不开积累。我和学生一起寻找物象,经过筛选,选择了“花”“阳光”“雨”“云”“星星”“雪”“雾”“水”“柳”等作为主打物象,然后引导他们积累作家笔下的优美词句,并试着化用。写作更离不开观察和体验。于是,我和学生一起出行,看春天百花争艳、夏天荷花绽放、深秋柿子成熟、冬日飞雪漫天。我们观其色、绘其形、触其质、品其味、闻其声,乐在其中,不知归路;回来后,洋洋洒洒,随性写作。
例如,一名平时特别害怕写作的学生在细致观察了校园里的樱花开放的过程后,写下了“校园里的樱花开了,远远望去,一团团,一簇簇,仿佛天边一道灿烂的云霞。它们有的含苞待放,如蒙纱含笑的阿拉伯女神;有的才刚绽放两三朵花瓣儿,似小姑娘含羞微红的脸庞;有的完全怒放,是工匠精心雕琢的佳作。一阵柔风袭来,花瓣纷纷扬扬飘下,落在地上,仿佛下了一场花雨。轻嗅,一阵阵淡淡的、诱人的清香扑鼻而来,我醉了”的精美片段,让我大为惊叹。
又如,另一名学生在品尝了我带给他的湖南橘后,这样写道:“隐隐透绿的橙黄色橘子,指腹稍一用力便自动褪下薄薄的皮袄,露出紧实饱满的果瓣。半透明的脉络下,清晰可见水滴状的果粒。一口咬下,不似水果摊上的橘子那般甜腻,而多了几分极天然的清甜。随后,汁水中几丝酸顽皮地钻了出来,轻轻跳跃,若有若无地刺激着味蕾。我恍惚看到,青山环绕,一栋栋简朴的小楼点缀其间。大片大片的橘林遍布,天空被染上了一片橘黄。”小作者从形、色、质、味、感等多角度将“橘”这个物象描写得淋漓尽致,读来意趣盎然。
在学生储备了较为丰富的物象后,我又引导他们积累大家作品的精巧结构,如《窗》“欧·亨利式”的结尾,《白鹭》的首尾呼应,《背影》《枣核》的“一线串珠”等。师生同步阅读,共同品鉴,打造文章的意趣美。
例如,一名学生在习作中采用了这样的结构:开头——那年冬天,雪花伴我走过金色记忆;第二段——下雪了,雪花稀稀疏疏的,向大地袅娜飘去……第四段——窗外,雪花与大地做伴;第五段——几片雪花,模糊了窗,模糊了视线;第六段——雪花不知疲倦,四处奔跑,肆意玩耍……第十段——雪花大概玩累了,向大地扑去,化成美丽的鹅毛毯;结尾——那年冬天,他们与我们共度金色时光,雪花是我们最美的见证人。小作者以“雪”串珠,既写出了雪花的婀娜、调皮和浪漫,又赋予了雪花以象征意义,营造出的意趣美为作文增色不少。
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方式和情感体验,训练学生的观察视角和审美意识,就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借鉴课例构思,彰显情节“曲趣”美
再说“曲趣”。“曲趣”,即旨趣隐晦曲折。
我们要试着做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因为会讲故事的人往往讲究故事的“隐晦曲折”。但是,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对学生而言实非易事。《安恩和奶牛》中,作者设计了一个“曲趣”情节:安恩带着奶牛来到市场上,锱铢必较、精明利落、死乞白赖、刨根究底的4个个性鲜明的买牛人先后出场,一个一个纠缠,安恩却坚持不卖。学习这篇文章时,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反复体味情节设置的精妙,进而顺势引导学生:构思文章要以曲为美,精心设计,彰显情节“曲趣”。我还对“情节‘曲趣’”做了拓展诠释:能够写出变化,在文章中设置故事波折和情感波澜的,也属于情节有“曲趣”。像《明天不封阳台》一文中,作者就是通过“明天要封阳台”“明天还封阳台吗”“明天不封阳台”三个变化的句子,构成了情节的“曲趣”美。
实际写作中,学生积极尝试,有的在开头设置悬念,有的在情节中设计冲突,有的在结尾处出人意料。
例如,一名学生在《让我怦然心动的那句话》一文中,以“或许阳光也是有味道的”“阳光应该是有味道的”“阳光一定是有味道的”架构文章,巧妙变化修饰词语,使文章层次清晰、内容递进、情感深化,彰显了情节的“曲趣”美。
又如,另一名学生在竞赛作文《新》中这样写道:“‘快看,有明星来拍戏!’‘哪儿呢?哪儿有明星?’同行的那名女子两眼突然放光,摘掉洋帽;实在看不见,便也不顾自己身着长裙,腿一跨,一蹬,干脆骑上了老公的肩头,透过那如潮的人流,放眼看去。而当几个配角从车里走出来时,她长‘切’了一声,赶紧跳了下来:‘居然没有明星。哼!这都21世纪了,那么“久远”的木头没看头。走吧走吧!’说完,便扬长而去。前面的老者忽然停下了脚步,静静地伫立着。他轻轻地拿起其中一个尖枪,默默地将它双手捧着,深深凝视,仿佛对待一件珍贵的宝物一般。他的眼里流露出丝丝欣慰与愉悦,嘴角微微上扬。他静静地抚摸着那件兵器,深邃的眼中竟挤出几滴浑浊的泪来,脸上的皱纹也随着嘴唇的嗫嚅到处游弋。而那安静的兵器库里,回响着他的泣声。”文段通过“新”与“旧”的鲜明对比,凸显了情节的“曲趣”美,引人深思。
三、感悟深刻立意,昭示哲思理趣美
最后说说“理趣”。晋人王羲之云:“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我们要试着成为“一棵有思想的芦苇”。写作首先要有成熟的思想、迸发的情感,只有这样,笔下才能有华美的篇章。《故乡》一文中,鲁迅从想象中的一幅海边圆月图悟出了“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充满了生命的理趣。而语文课本中,这样昭示哲思理趣美的语句还有很多,如《成功的花》中的“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紫藤萝瀑布》中的“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等,教者可以引导学生细细体味并加以仿鉴。此外,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大量积累苏格拉底、柏拉图、尼采、黑格尔、罗素、孔子、朱熹、黄遵宪等古今中外哲学家、思想家的经典语录,搜集季羡林、梁衡、周国平等当代散文家作品中富有哲理意味的议论语句,激发学生深度思考。
例如,一名学生在习作《诗意与土性》的结尾这样写道:“我想,那翩然飞舞的小花,是土性中的诗意,是汗水中的幸福。如此小的粉嫩,才是诗意与土性真正的交融……”小作者将感性描绘与理性思考交融,意蕴丰富,富有哲理。
又如,另一名学生在《好样的调皮》一文结尾这样写道:“因为孤独,他们渴望融入我们的生活,渴望亲情的温暖;因为岁月无情,他们想要留住青春,追寻美好。他们现已物质富足,却仍想要与孩子们一样,追求精神的富有。在我们眼中,他们所表现出的,正是好样的调皮。而我们,生活在匆匆的环境中,错过的美好已经太多太多。何不放慢我们匆匆的脚步,去等待,等着正在老去的他们,一路同行?去珍惜他们所追寻的美好?因为,那可爱的调皮,或许转眼便会不复存在。好样的调皮!值得我们去守护,去等待,去珍惜!”小作者选材新颖,跳出一般思维,选择了老人“好样的调皮”来写,本已让人眼前一亮;结尾处对“好样”内涵的解读,更凸显了小作者理性的思考,昭示了哲思理趣美。
教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写作时向生命、人性美德、传统文化、时代精神等角度进行深度思考,学生的作文就会更上一层楼。
写作是个慢旅程,我们应当引导学生静静享受过程中的成长与蜕变。巧借“三趣”玩转慢写作,能让每个孩子饱览旖旎风光,尽享旅行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