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简便运算教学策略
2018-11-30江苏省昆山市淀山湖中心小学校
江苏省昆山市淀山湖中心小学校 段 杰
简便运算是指根据算式、数的特点和运算律进行的一种特殊的计算,它通过将复杂算式转化成便于计算的算式,从而达到计算简便的目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二学段的课程内容中也有明确要求:“探索并了解运算律(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然而,也正是由于简便运算类型杂、变式多,学生在计算时常常会混淆定律,错误连连。“什么时候简算?到底怎么简算?”成了学生学习的障碍,个别学困生更是发出了“简便计算一点都不简便”的感叹。对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单谈谈在小学数学简便运算教学中的几点尝试性做法。
一、重视口算,夯实基础
简便运算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成是由若干步口算叠套组合而成的,敏捷的口算意识和良好的口算能力是进行简便运算的基础性前提。因此,培养学生口算的意识和能力,对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与数感具有重要的作用。
口算教学时,既要辅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方法,更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路。加强基本的口算训练是形成计算技能的有效手段,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不厌其烦地进行口算训练,尤其是对一些常用的特殊数据,要让学生多读多练,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这样才能逐步形成数感,为简便运算打好基础,如25×4=100、25×8=200、125×4=500、125×8=1000等常用的数据要牢记,这样一些变试题就能以此进行转化,从而使计算简便,例如:25×3.2=25×4×0.8=100×0.8=80,12 5×0.72=125×8×0.09=1000×0.09=90,12.5×3.2×2.5=(12.5×8)×(0.4×2.5)=100×1=100……
二、联系生活,理清算理
课程标准强调,不能依赖死记硬背掌握数学知识,而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知识的应用不断巩固和深化。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习内容与生活背景越接近时,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接纳程度就越高。为此,在教学时,应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合理的生活情境,促使学生自主感知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从而快速找到知识的“生长点”和“延伸点”。
例如,在教学“减法的性质”时,可以创设自主购物的情境:如果你带了86元钱去新华书店买书,先看中了一本标价为14元的成语书,在付款前又看中了一本标价为36元的围棋书,你会怎么买这两本书?还剩多少元?怎么列综合算式?
生1:可以先付成语书的钱,再付围棋书的钱,算式是86-14-36。
生2:可以先买围棋书,因为围棋书是36元,用86元减去36元是50元,这样就没有零头了,再用50元买成语书。算式是86-36-14。
生3:可以把成语书和围棋书一起买,这样正好可以先凑成整数50元,算起来方便。算式是86-(14+36)。
借助具有现实性的情境,通过互动交流,使学生利用生活经验自然地理解减法的性质的算理,从而巩固简便运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这样远比抽象地理解减法的性质更为有效。
三、自主体验,创建模型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而无论是文字还是字母形式表述的运算律,对于学生而言都具有抽象性,不易理解。因此,在教学时,要激发学生对已有生活经历的再体验,进而提炼和强化这些知识储备和经验,建立简算的生活模型。
以“乘法分配律”为例,它的变式繁多,是简便运算中的重点和难点,而纯粹的例题(情境)教学,都难以使学生牢固掌握并灵活运用,学生常常在“分配或提取相同乘数”的问题上出错。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把握乘法分配律算式的特点,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再将它提炼成“双胞胎买东西”的生活模型,口诀是“双胞胎去买东西,分开买或一起买”:一对双胞胎同时去买单价为15元的商品,付钱时,48×15表示先付哥哥48件的钱,52×15表示再付弟弟52件的钱,“48×15+52×15”表示兄弟两人“分开买”。由于买相同的商品,可以“一起买”:48×15+52×15=(48+52)×15=100×15=1500。对于变试题34×102,则可以理解成买102件34元的商品,可以“分开买”,先买100件,再买2件:34×102=34×100+34×2=3400+68=3468;对于变试题47×99+49,则可以变“分开买”为“一起买”:47×99+49=(99+1)×47=100×47=4700。
四、强化对比,辩证思考
当学生掌握各种运算律之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知识的负迁移,使学生出现张冠李戴、混用运算律的情况,甚至会将不能简便运算的试题也胡乱套用运算律。为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对比性训练,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简便运算的思路和方法。
首先,对于能简便运算的试题,要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在简便运算前后相关数、符号等有无发生变化,要注重结合运算律的意义理解简便运算的算理。例如,对于2.69-1.35+3.31-2.65=(2.69+3.31)-(1.35+2.65),要通过观察和分析明确交换数的位置时要“带着符号搬家”,而运用减法的性质时,则要正确使用添括号法则。其次,还要对不能简便却又极易误简便的试题进行对比性教学,从而使学生在正误对比的感受中进一步巩固简便运算的方法。例如,对于“4.6+5.4÷2=(4.6+5.4)÷2”的错误算法,要在引导学生通过按运算顺序计算正确得数的基础上明确误用简便算法的原因,进而结合运算律的意义建构简便运算的合理认知。
总之,简便运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要教好这部分内容,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既要让学生充分感受运算律的形成过程,更要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强化知识的实践运用。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葛绍珍.试论小学简便计算的适性教学[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10).
[3]傅蒋.小学生简便计算的错误成因与矫正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