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大语文”教学,向核心素养进发
——九年一贯制学校语文教学课程实施浅谈

2018-11-30广东深圳市宝安区凤凰学校廖柏灵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36期
关键词:大语文课文素养

广东深圳市宝安区凤凰学校 廖柏灵 卢 艺

关于“大语文”教学思想,是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最早提出的。他主张语文能力训练应打破课堂和教科书的局限,开发利用一切语文资源,把触角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大环境中学习、发现、发展,使其语文能力得到提高。

近年来,随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与实践,语文教学呈现越来越丰富多彩的局面,名家引领、各种大赛、展示交流等,北方与南方,西部与东部正日益走向“大融合”,特别是教育部关于核心素养的提出,更促进了各地语文教学向心力的形成。为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结合叶圣陶先生的观点和学校九年一贯制的办学实际,笔者将“大语文”主题教学定义为:以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内容为起点进行深入式、延伸式、拓展式教学,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及培养综合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语文教学的深度、宽度和高度,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全面提升综合素养。

下面以九年一贯制学校为例谈谈如何开展“大语文”主题教学,真正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重视文化传承,夯实“大语文”主题教学之“课余大积累”

习总书记曾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传承、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核心素养的首个实施要点,这也是开展大语文教学的基础工程。

(一)积累先行,为传承传统文化打下基础

厚积才能薄发,积水才能成渊。作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在校时间是所有必经学习阶段中最长的,一至九年级的学习时间是人生中进行文化积累的黄金时期。从2015年9月开始,凤凰学校语文组开始实施“九年积累计划”。积累的主要对象是中国古诗词、诸子百家言论、经典名篇等。2017年11月,我们针对本校学生的古诗词积累情况进行抽样调查显示:五年级某班积累量大的同学积累量达到400(首/篇),积累量少的学生也已达到200(首/篇);六年级某班积累量大的同学积累量达到500(首/篇),积累量少的学生也已达到300(首/篇)。这些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的积累量是完全可以达到甚至超过我们的既定目标的。

达到一定的积累量后,应该开展多种活动来促进积累的巩固与运用,也就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加强理解。近几年,学校开展了多次诗词大会及经典诗歌朗诵会,通过班级比拼、年级初赛、年段决赛等形式,使每一位学生都投入到激烈的比赛当中,不仅极大丰富了学生的诗词积累量,也增强了我校每位语文教师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

(二)融入教学,为理解传统文化引路指航

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使者,在教学中要有改革与表率精神,将传统文化的学习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当中,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1.以语文课本为起点,尝试专题系列教学。语文教师要有远见,要以语文书为基点,去开辟新的学习领域,引领学生走向更宽大的学习空间。例如,八年级的语文课本里编入了诗经的四首诗:《蒹葭》《关睢》《式微》《子衿》。在学习这四首诗的基础上,我校一位教师就开展了关于《诗经》的大综合学习,学生通过诗经读背比赛、诗经意象研究、诗经情感体悟、诗经与名人、诗经写法探究等多种途径开展研究性学习并进行学习汇报。这样的专题学习无疑促进了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渗入与浸染,也为学生理解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

2.从课堂延伸至课外,注重传统文化的亲身实践。教师要真正认识传统文化,还要注重课外学习的引导,从而多角度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记得一位教师在端午节来临前给一年级的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份作业:“每到端年前后,很多地方都会举行赛龙舟活动,精彩极了!请观看一场赛龙舟活动,并用图画或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期待你的分享!”这份作业注重传统文化与学生自身的实践,使学生得以真正去走近它、认识它。

九年一贯制学校完全可以从一年级至九年级,让学生饱读诗书,走近传统文化,将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为学生身上增添书香与诗意,为他们的语文人生抹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发掘文本价值,实现“大语文”主题教学之“课文大整合”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在课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开发主题教学,将课内文章与课外文章、单元内部与外部、各年级与不同年段之间的教学内容进行联系,进行整合,实现课文教学之“大”。

(一)统整全套教材,从内部实现群文整合

1.找寻同题同类课文的联系。九本语文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如若多加思考与发现,就能找到整合之法。例如,教师上《跑进家来的松鼠》一课时,可以将五年级的课文《松鼠》拿来进行比较教学;四年级课文《猫》与七年级课文《猫》,题目相同,作者不同,内容及写法也不同,教师可以将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教学,又多了许多趣味。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动物”类单元不少,四年级、六年级、七年级的部编教材中都有一个单元的文章是写动物的,如果教师肯花时间将这些文章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找好训练点,这又何尝不是一次意义重大的尝试?

2.找寻相同教学点课文的联系。学校廖校长曾上《两个地球同时着地》一文,他在领悟伽俐略独立思考这一重要科学品质时,将六年级课文《我最好的老师》拿来进行整合教学,找寻《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与《我最好的老师》两篇文章的共同之处:培养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的科学精神。例如,“借物喻人”的写法在很多文章中存在,《落花生》《桃花心木》《白杨》《紫藤萝瀑布》等课文中都运用了这种写法,教师可以围绕借物喻人的写法教学点进行课文整合教学。

(二)从课文走出去,从外部实现群文整合

课文只是个例子,以这个例子为基点,我们可以找寻到大量的外部文章或书籍,来丰富课本教学。

1.文与文的整合。文文整合的意思是由课内文章的训练点出发,寻找外文来进行补充教学,实现阅读能力的迁移与提高。七年级部编教材有一篇文章为《植树的牧羊人》,有位教师在教这篇文章时充用利用文本的特点,引进了另外两篇有关环境思考的文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并根据梳理文章内容来进行教学设计。因文章篇幅较长,梳理文章内容也加大了难度,由此学生的阅读速度不得不加快,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在无形中得到了加强。

2.文与书的整合。文与书的整合是由课文拓展到阅读整本书,构建文与书之间的思维体系。一位七年级教师以课文《论语》《诫子书》为起点,从思考“传统文化与现实意义”出发,引导学生阅读《公正》一书并进行了讨论研究。还有一位七年级教师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通过“作者儿时的感受与写文时的感受”串起《朝花夕拾》整本书的阅读,这对学生读懂回忆性散文有很大帮助。

“语言建构与运用”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定义为: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从以上实践过程来看,开展课文整合教学,是符合语文核心素养精神的,为促使学生获得语文学习之法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三、点亮阿拉神灯,推进“大语文”主题教学之“阅读大分享”

阅读就如一盏神灯,它具有无穷的魔力,打开了阅读的大门,那么语文学习就变得容易得多了。语文核心素养中关于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的最终形成,是建立在学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的。

(一)创造条件,保证时间,扎实推进阅读

1.让课外阅读走进课堂。最近几年个别学校在进行语文课程设置时没有开设专门的阅读课,语文课本成了唯一的学习内容,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本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的习惯,非多读不可。为了促使学生去阅读课外书籍,教师要打破原有课程设置模式,开设专门的阅读课。让阅读走入课堂,让课外读物本真实地呈现在学生的课桌上。

2.让课外阅读成为作业。课外读物浩如烟海,如若单单只给几节课的时间给学生阅读,这是远远不够的。就拿《水浒传》来说,一百二十回,学生一周若拿出三节课的时间读书,也可能只能勉强读完一二回,那要多少周才能读完?这样至少要耗上三年的时间了。所以,教师必须要找其他的时间来保证学生的阅读,放学回家后的时间就可以充分利用了,教师可以少布置甚至不留与语文书有关的作业,让学生能有充足的时间来读课外书。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多读书才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关键。

(二)由浅入深,由知及思,培养思维品质

朱熹的读书方法是:“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平彼,如是循序渐进,则意志理明,而无疏易凌躐之患矣。”如何读课外书,必须讲究读书要领。

1.知其意,品其言。任何一本书,最基本的阅读是掌握其叙述的内容与情节,特别是长篇小说,有着庞大的内容体系与精细的人物架构,这需要在阅读时及时记录与不断回顾,才能将书的前后内容准确连接。在读通内文的基础上,要着重于品味其语言,习得其语言。教师要引导学生吸纳其语言特点,提高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力。通过对作品语言文字的感悟赏析,建构古今对话的桥梁,实现作者与读者的心灵相通。

2.多角度思考,提升思维品质。语文核心素养中有一条:思维品质与发展。阅读是培养思维品质的绝佳途径。阅读一本好书,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多角度拓展,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见解。一位教师在让学生读《水浒传》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了一系列探究性阅读,例如,有的小组探究《水浒传》创作的历史背景与作品主题的关系;有的小组研究《水浒传》中李逵打虎为什么没有武松打虎出名的原因;最富有创新精神的一个小组将《水浒传》里的女人与《红楼梦》里的女人进行比较,得出了随着历史发展女性地位日渐提高的结论……

3.注重分享,强化阅读体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它本身就是一种碰撞和融合,两种思想交流之后或许可以产生第三种甚至更多思想。将每个学生或每个小组的读书研究心得在班里或年级里进行分享,势必让学生对书有更深的体悟。在阅读分享后,要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所得所想和研究成果写成文章,或读书笔记,或读后感,或小论文等,让他们再一次完成文本对话及自我审思的历练,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形成。

四、整合各类资源,促进“大语文”主题教学之“学习大综合”

语文核心素养中提到:“有依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准确、清晰、生动、有逻辑性地表达自己的认识;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这都是指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这些实践能力的培养可能通过综合性学习活动来实现。

(一)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拓宽语文学习空间

现有语文教材的内容一般以单元主题来编排。在学习单元内容时,教师可以开展相关的综合学习活动,加深学生对单元内容的理解,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学校三年级一位教师在和学生学习“春”这一单元的文章时,进行了一次“春”的综合性学习,在开学初到五月份近三个月的时间里,学生走出教室,在校园里、春游时、凤凰山下、凤凰古村中循序渐进地完成了“春诗”“春蚕”“春景”“春趣”“春祭”等自己选定的主题研究,学生在了解地域文化、科学知识、传统诗词等过程中无形中拓宽了学习语文的空间。

(二)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促进各个学科的整合

学科整合是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另一特性。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与“西部”有关,一位教师与学生进行了一次“走近西部”的学科整合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自定的小专题有“西部的风景名胜”“西部的民风民俗”“西部的诗与歌”“丝绸之路与大开发”“西部贫困学生的学习情况”等,在成果汇报时,他们呈现的学习触角延伸到了音乐、美术、地理、历史、政治、信息等各个学习领域,极大地整合了学科资源,从多个角度了解了西部文化,收获甚丰。

(三)开展综合性学习,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每一次综合学习不是单独行动,它大多是以小组为单位的集中协作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要围绕研究主题进行资料整理,进行创新性思考等,这培养了学生思考、研究与合作的能力;在准备汇报时,要设计主持词,熟悉内容介绍,预设问题等,这培养了学生演讲、朗诵、辩论等学科能力;最后,当站在大家面前进行成果汇报时,还要有十足的勇气,这一切,对学生来说,又是大胆、自信、阳光等人格魅力的塑造……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促使语文教师开始重新语文教学的新方向、新思路,只有在不断的尝试与实践中,才能不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不断弥补过往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放眼未来,语文教学走在国际化、时代化、信息化的进程中,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今天的教学,使语文教学走向更广阔的视野,焕发出新的活力。♪

猜你喜欢

大语文课文素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背课文的小偷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背课文
利用小农场 开展大语文
“大语文”观下如何实施综合性学习
“大语文”视野下的阅读培养方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