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动内生力,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素养
2018-11-30
2016年发布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当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应以“立德树人”为宗旨,着重引导学生从各类地理现象中提取出对应的规律,引导学生养成地理核心素养以及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其中,综合思维能力是这一核心素养要求的四大组成部分之一。
一、分析案例,学会辩证剖析
地理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书本内容的理解上,生活中有很多形象生动的案例,都可以引入到课堂中进行分析,通过与案例的结合,对立统一地辩证分析问题,可以更具体地理解课本知识。
如,在学习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城市部分第三个部分内容中的城市化时,学生都能切身感受到城市化的有利影响带来了便捷的交通,带动了农村地区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并逐步缩小了城乡差距等。然而对于弊端,学生了解的却不是很透彻。为了更深刻地认识城市化的不利影响,我特意选取当下热议的案例——雾霾,这是城市化的进程中埋下的祸端,虽然一些自然条件也会引起雾霾天气,但引发这一严重环境问题的主要诱因是人类的不合理生产生活活动。学生们根据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思考指出哪些人类活动可能会加剧雾霾现象,进一步指出这种环境问题可能造成的影响并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举措。
地理学科是一个复杂的知识系统,必须通过利与弊、正与反综合全面地分析,才能深刻的理解所学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优化设计、及时介入,帮助学生对应学科特点逐步具备对具体问题的辩证分析能力。
二、躬身实践,深化联系视角
地理学科是为了更好地指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因此,教师可结合实际情况,提供机会让学生能够在生活实践中去发现学科规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会因学科的应用价值而兴趣倍增,从而深化学生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联系的思维能力。
如,在学习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中的自然灾害内容时,教师了解到很多学生在小学和初中已经通过一些课程接触到这些内容,学生们也通过自主学习发现本课所学习内容和自己的生活联系密切。据此,笔者适时组织开展以“调查身边灾害带来的影响”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周末,学生们按照拟好的调查表,小组分工合作,走访一些社区、交管部门、商户和农工家庭,询问、记载自然灾害给他们的生活所带来的影响。经过调查和整合,学生们基本上了解到自然灾害给人们造成的切身而具体的影响,连续干旱或降水天气使许多农产品没有好的收成;城市生活会因此受到极大干扰;交通则会因自然灾害的出现存在多种险情。此次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学习时要与身边的事物相联系的习惯。
教师应积极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对各类现实存在的地理现象和问题进行归类与分析,进而促使综合实践素养得以顺利养成。
三、交流分享,探寻发展规律
地理学习,教师要培养学生运用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合理的学习小组的安排让学生可以在交流中汲取他人的观点来更好地探寻发展规律。
如,在学习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Ⅲ中的区域发展阶段内容时,笔者会在导入环节让学生们知道我们生活的环境并不是自古以来就是这样,而是经历了长期性的发展变革,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就是要学生探索出区域发展的阶段特征。我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教材中的区域发展三个不同阶段介绍材料,找到每个阶段所对应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的演变、空间结构的变化、对外开放度、人地关系及发展状态。学生各抒己见,基本上交流、探究出区域发展阶段中的普遍规律和必经之路。比如“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一般会经历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到以第二产业为主,再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区域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合理”;“从空间上看,区域发展是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等。之后,我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完善,再将人教版本中对应的内容做补充介绍。
学生不同的思想碰撞出不同的火花,共同探讨地理事物的发展过程和规律,形成对案例或问题的基本解答。学生可整合不同信息,更快、更好地找到规律并形成信息筛选能力。
教师通过采用联系生活、开展实践活动和同学团队合作分享等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渗透培养综合思维素养的教学,可更好凸显学科的应用价值,课堂学习妙趣横生,学生更愿意携带好奇心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在此过程中自然生成。
参考文献:
[1]边碗红.地理“综合思维”素养培养策略[J].地理教学,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