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错位使用手机,管控需建立体网络
2018-11-30
本学期开学不久,南京市第九中学校长张恒柱不经意间成了“网红”,因为他在开学典礼上发表的《别让手机偷走你的梦想》主题演讲,触到了学生、家长的痛点,引发了大家的共鸣,他的演讲被网友评价为:“触到痛点的好文。”无独有偶,笔者日前乘公交车下班途中,一女同事也愤愤地说起他上初三的儿子,学业那么重,晚上十点多钟,竟还“忙中抽闲”,玩起了“手游”,十几分钟的时间内消费了她近180元。
世界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在20世纪80年代的代表作《童年的消逝》中说,“当儿童有机会接触到成人世界的信息时,儿童已经失去童年。电视侵蚀了儿童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时代向前推进了30多年,在今天我们不得不承认:智能手机又开始侵蚀新一代儿童的童年。
兴许有人说,禁止使用手机是不肯与时俱进,是死脑筋。使用手机,不是可以方便学生问功课,学知识吗?不是可以保护学生安全,方便学生与家长及时联系吗?是的,正确使用手机是好处多多,然而,现在的孩子们是在“正确使用”吗?据调查,有超过70%的中小学生使用手机是为了听音乐、发图片、玩游戏、看电影。一位记者采访过一批带手机的小学生,问他们为什么要带手机,回答的理由大多只有一个——玩。
所以,对于中小学生在学校使用智能手机的态度,世界许多国家是一致的,那就是一个字——禁。英国就限制16岁以下儿童使用手机;意大利禁止学生在教室使用手机;日本禁止中小学生带手机上学。从2018学年起,法国也宣布加入这个行列。为禁手机,河南省某中学去年举行过一次手机销毁大会,他们把几十部从学生身上没收来的手机扔进水桶,用锤子猛砸。法国医学专家Laurent Karila说:“智能手机就像一个虚拟的布娃娃或者情人,离开它会让人感觉到痛苦、感觉到被抛弃。这种感觉类似于吸毒者,与手机分离的恐惧是一种非常真实的情感。”所以,要真正禁住中小学生在校使用手机可不是容易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学校单方努力,还得众人划桨多方协力,用更多具有逻辑性和务实的做法坚持不懈。
家庭是孩子赖以生存的港湾,家长与孩子有天然的血缘延续,他们对孩子“错位”使用手机的管理上,有无可替代的优越性。首先,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父母,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以身作则,除非特殊情况在家尽量不玩手机,平时及时关注孩子的行为动态,发现苗头性倾向问题及时与孩子交流沟通,以便及时知晓孩子的思想动态;其次,要努力构建和谐民主的家庭教育氛围,放下父母高高在上的架子,引导孩子主动参与到家庭生活去,听取孩子家庭建设意见并及时予以赞赏性评价,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在欣赏他、关爱他,从而循序渐进地杜绝上网问题。再次,像文章开始所讲的同事孩子的事情,孩子因错位使用手机已经造成了直接的经济损失,遇到这样的事情,家长就不能顾所谓的面子而漠然置之或不与追究。完全可以借契机进行强有力的教育,甚至以此掐住孩子的痛处,把手机严格管控起来也未尝不可。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有责任有能力挖掘现有教育手段的潜能,发挥诸如“平行教育”“集体教育”对教育活动的促进作用,因势利导。譬如,变“堵”为“疏”,试行“手机入袋”行动,在上课或晚自习开始前,要求所有学生将手机集中放到教室前的专属“口袋”中,这样既保障了课堂教学的高效,也不耽误他们闲暇时间,借现代技术“交朋处友”“遨游知识和信息的海洋。作为学校,还有教育提升家长的责任。可以通过晨会、班队会、家长会及家访等渠道,教给家长一些配合学校加强对手机“错位”使用管控的方法。
当然,要管控住中小学生错位使用手机,还不能忘记发掘社会引导的功能。去年《人民日报》曾连发四评追问“手游是娱乐大众还是‘陷害’人生?”,就曾剑指某手游,为了“利益”而丢失“企业责任”,导致孩子们玩手游出现的各种恶果。我们的孩子如今“恋”上手机,毫无疑问与一些企业单纯商业的投放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有必要提请有权部门出面,用行政和经济的手段,让手机“业务”经营者提升“责任意识”,以便把控住各个关口。
总之,不让手机偷走家长和学生的梦想,必须紧紧抓住矛盾的焦点,认真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综合教育的立体网络,多措并举,齐抓共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