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技术转移联盟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2018-11-30成曦徐欣熊素兰
成曦,徐欣,熊素兰
江苏省技术转移联盟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成曦,徐欣,熊素兰
(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江苏 南京 210042)
江苏省技术转移联盟是在江苏省科技厅的指导下成立的非营利性公益组织,旨在整合高校院所创新资源,探索资源共享、协同互动的运作机制,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从产学研对接活动、校地合作、平台建设、调研培训等几个方面总结了联盟成立2年来的发展经验,探讨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联盟进一步发展及其他相关组织机构提供借鉴和参考。
技术转移;服务产业转型;人才资源;高等学校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工作,修订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出台了《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和《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形成了科技成果转化的“三部曲”。在国家的鼓励和支持下,全国多地涌现出多种形式的技术转移联盟,汇聚区域创新资源,打破原有壁垒,促进人才、知识、技术、资本、服务等创新要素的无缝对接和自由流动。
1 江苏省技术转移联盟的组成及性质
1.1 联盟组成
在江苏省科技厅的支持和指导下,江苏省技术转移联盟于2015年年底成立,这是由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苏州大学、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北京大学苏州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单位发起成立的专业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联盟现有会员单位135家,包括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各类省内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服务机构,省外高校院所在苏技术转移机构、在苏新型研发机构、相关企业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苏州大学为理事会轮值主席团成员单位,秘书处设在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
1.2 联盟的性质及宗旨
联盟主要围绕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创新技术转移模式和手段、促进联盟成员交流合作、提升技术转移能力水平等方面开展工作。以释放高校院所技术、人才资源优势,提高技术转移整体效能,服务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发挥政府、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和企业等各方面的优势,加快推动高校院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探索建立技术转移资源共享、协同互动、优势互补、平等互利的运作机制,建立“高端、高效”的技术转移模式,构建“一站式”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形成“高辐射”的技术转移服务网络,加快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促使科技资源的综合集成和高效配置,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2 江苏省技术转移联盟的工作特色
2.1 开展对接活动,促进成果转移转化
2.1.1 参与重大产学研活动的筹备组织工作
参与“中国江苏•大院大所合作对接会暨第六届产学研合作成果展示洽谈会”“中国江苏•现代农业科技大会”“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创新合作大会”“中国•江苏第五届国际产学研合作论坛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等筹备组织工作。其中,大院大所合作对接会以“智汇江苏、共创未来”为主题,是江苏近年来规格高、涉及面广、成效较为显著的产学研专项活动。大会现场设6个展区、共15 200 m2,参展单位192家、参展展品1 002件、参展成果1 702项,吸引了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268个大院大所1 500多名专家参会。围绕“软件与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特种新材料”等多个领域先后举办各类对接推介会610多场,全省参与对接企业达到14 000多家次,达成签约项目或合作意向3 500多项[1]。
2.1.2 围绕产业领域举办系列专题洽谈会
根据地方产业集聚现状及需求,在苏州、宿迁、徐州等地分别围绕轨道交通、先进复合材料、安全科技等领域举办产学研专题对接活动。共组织中科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20多家科教单位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发布科技成果300多项,并现场开展项目展示和对接洽谈,240多家江苏企业参会对接,达成合作意向90多项[2]。
2.1.3 围绕具体主题举办系列专题研讨会
围绕海水淡化集成设备系统研发及产业化、智能制造创新发展、生物医药技术成果商业化等主题,组织召开专题研讨会,分别邀请了英国、德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以及省内外知名院校专家学者参会,就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地方主导产业创新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和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进行了专题研讨,为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供新思路[2]。
2.2 服务地方共发展,校地合作促双赢
2.2.1 推动高校院所与地方政府达成合作
联盟推动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分别与无锡市政府、宿迁市政府、镇江市政府签订校地合作协议;苏州大学、南通大学、常州大学、江苏大学、淮阴师范学院等院校分别与苏州、海安、溧阳、镇江、徐州、淮安等地方政府、企业签订全面合作协议或开展对接洽谈;南京中医药大学分别与鼓楼区政府、栖霞区政府、溧水区政府、国家级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江宁经济开发区联合举办对接洽谈会,达成一批合作意向。
2.2.2 开展科技服务进园区行动
2015年,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启动了科技服务进产业园区行动,围绕园区产业发展,集聚创新资源,拓展合作渠道,搭建技术转移、科技金融、人才引进等创新平台,已与全省40多家创新园区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在其中的29家园区开设了科技服务中心;2017年,联盟联合南京理工大学等20家高校院所开展科技资源的集成推送,累计开展2 000多个科技服务项目,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400多项。
2.2.3 扩大技术转移转化辐射范围
联盟组织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20多家成员单位赴新疆、云南等地开展对接活动,设立江苏省技术转移联盟新疆分中心和江苏省技术转移联盟云南分中心。东南大学分别与台州市、临海市、玉溪市等地联合开展“2017台州市企业与东南大学产学研合作对接会”“2017临海市企业与东南大学产学研合作对接会”“2017云南玉溪企业与东南大学产学研合作对接会”等东南大学专场对接会20多场次。
据不完全统计,联盟成立2年来共新建技术转移分中心近40家,新增校企联盟1 800多家,组织各类校地、校企产学研活动600余场,服务企业超过10 000家次。
2.3 建设线上服务平台
2.3.1 平台建设
在江苏省产学研合作网的基础上,联合中科院计算所、太仓中科院信息技术研究院建设产学研合作移动智能服务平台——技联在线。平台汇聚联盟成员单位的科教资源,提供成果需求信息发布、对接交流、产学研活动组织等功能,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技术,促进技术转移相关信息在供方、需方、服务中介、管理等各部门之间的有效流动,形成“互联网+产学研”的新模式和新机制。
2.3.2 强化日常运营和推广
先后在昆山、太仓、宿迁、淮安、阜宁等地举办多场平台推介公益服务活动,并在苏州相城、阜宁等地建立了地方分平台。目前,平台已入库科技成果8 115项、技术需求4 591项、专家团队3 748个、产学研企业4 301家、高校院所109家,累计用户35 000多个。2017年,平台为企业、专家智能推送信息80 000多项次,提供人工咨询服务近2 000项次,对接成功4 359项次,有效促进联盟技术转移信息的共享、共用、共推、共转化。
2.4 组织调研培训,加强队伍建设
联盟组织东南大学、苏州大学等30多家联盟成员单位赴深圳开展调研学习,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开展座谈交流,学习新型研发机构技术转移运行管理体制机制;与腾讯、华为等高科技公司研发主管座谈,交流企业创新需求及产业技术创新模式[2]。此外,联盟还围绕知识产权、技术转移能力举办专题研讨会;就产学研合作政策分析、技术转移工作实务、科技成果价值评估、知识产权保护等内容举办培训班或组织联盟成员单位参加培训,以提升技术转移人才队伍的专业素质。
3 江苏省技术转移联盟存在的问题
联盟成员单位在技术转移工作中仍存在一些常见的问题。在政策层面看,传统体制机制障碍、投融资机制不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不灵活等问题尚待解决[3]。联盟资源共享、协同互动、优势互补、平等互利的运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由于联盟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联盟关系显得较为脆弱和不稳定[4],无论是高校技术转移中心,还是社会化技术转移机构,在联盟合作问题上往往都是各自为阵,处于自发的“散打”状态,联盟的发展方向不明晰,整体规划不统一,资金投入不充分,缺少制度约束和政策激励;联盟成员单位的服务意识普遍较弱,大多仅立足于成果信息、需求的收集和发布,较少能提供专业性强的技术转移服务,特别是缺乏科技成果评估、科技保险、知识产权代理、科技金融等服务,特长不突出,优势不明显,定位不清晰;技术经纪人培养力度不够大,与普通的商品买卖相比,技术转移更加复杂,风险性更高,对技术经纪人的综合素质要求也更高。虽然江苏已有一套较为完善的技术经纪人培训系统,人才队伍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技术经纪人仍处于起步和培育阶段,技术转移的市场化运作力度不够[1]。
4 发展对策及建议
4.1 发挥主席团单位和理事单位的作用
联盟轮值主席团成员单位和理事单位应发挥带头作用,促进创新要素和服务网络的融合互通,形成链接创新源头和产业需求的服务支撑体系[5]。联盟成员单位应加强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各自力量,优势互补,加快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江苏技术转移服务质量和效率。各成员单位应结合自身实际,围绕地方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实现各成员单位及联盟的可持续发展。
4.2 依托智能平台推动线上线下服务发展
整合联盟创新资源,发挥产学研合作移动智能服务平台的作用,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信息及时更新、需求主动对接、服务即时跟进、线上线下联动,打造服务全省的技术转移开放对接平台。同时,企业是创新驱动的主体,联盟应面向重点产业和重点合作地区,围绕企业需求、科技成果、创新政策、专利标准和投融资服务等方面,建立联盟成员为园区和企业服务的长效机制。
4.3 加强技术转移人才培养
联盟牵头对技术转移从业人员进行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技术转移机构专业人才的素质与水平。完善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探索建立技术经纪人高端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努力打造一支熟悉产学研工作和技术转移规律,具有强烈合作创新意识的优秀技术转移队伍,营造技术转移工作的良好环境氛围,促进技术经纪行业的整体发展[1,5]。
4.4 协同开展产学研合作服务
联盟成员单位众多、各有所长,各成员单位应加强合作、联动服务,协同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有针对性地开展产学研对接、技术咨询、成果评价、专利代理、投融资服务等专业技术转移中介服务,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5]。同时,探索成立联盟成果转移转化基地,集成为园区或企业提供技术转移服务,加快全省技术转移进程。
[1]成曦,徐欣,巢俊.加强建设江苏省技术转移体系的若干思考[J].江苏科技信息,2018(19):7-9.
[2]徐欣,熊素兰.江苏省技术转移联盟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实践探索[J].中国科技投资,2016(33):324.
[3]徐杰,赵冲.高校知识产权与技术转移问题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8(05):38-39.
[4]夏美武,徐月红.地方本科高校联盟的理论、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05):81-85.
[5]赵越.加快推进安徽省技术转移战略联盟建设的思考[J].安徽科技,2016(05):23-24.
〔编辑:张思楠〕
2095-6835(2018)19-0018-03
F124.3
A
10.15913/j.cnki.kjycx.2018.19.018
成曦(1983—),女,研究方向为科技创新政策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