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情境教学,优化课堂教学
——以品德与生活《我不胆小》一课为例
2018-11-30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同里实验小学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同里实验小学 吴 珍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的主体是学生,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课堂上,如果教师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刻意地揭示道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被动地参与,其结果只能是教者累,学者苦,收获微。那如何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悟呢?课堂上,我经常尝试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交流、体验和探究,在情境中发展道德认识,提高道德品质,实现学生知行统一的自觉性。以下是我针对《我不胆小》一课对课堂实施情境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生活情境,诱发学习思维
生活是品德课堂的资源库,课堂上所呈现的问题应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着眼于学生的未来生活。《我不胆小》是苏教版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成长乐园”单元中的一个主题活动,课文从分析害怕的原因、正确认识勇敢、增强自我信心的角度引导儿童体验并感悟到成长的快乐。“胆小”是学生生活中较普遍存在的现象,帮助学生正视自己的胆小是解决问题的首要条件。在教学中,笔者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中的胆小事,通过生活回忆把课堂变为真实的生活场景,引领儿童走向自己的生活,真实地坦露自己生活中胆小害怕的事情(如怕打针、吃药;怕黑、不敢独睡等),展现出真实的自我。这样,立足于儿童生活中获得的经验和体验,是儿童最易接受的,也是最易理解的,接着以此为切入口展开教学,以“我们用什么办法把它解决呢?”一问引发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也激起了学生想找寻克服胆小的方法,积极投入学习中去。
二、创设故事情境,提高道德认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形象有趣、富有悬念性的故事最能吸引其注意力。而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课堂上创设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好像身临其境,感受深刻。于是,笔者播放了一个《咕咚来了》的动画片,把学生兴致盎然地引入其中。故事中小兔、小猴、大象的不同表现,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思考:小兔、小猴为什么怕“咕咚”?谁不怕“咕咚”?为什么不怕?动画片看完了,答案也揭晓了:原来那“可怕的咕咚”竟然是成熟后的木瓜掉落水里的“声音”。这样以故事为启发,引导学生分析造成害怕的多种原因,明白只有认清事情的真相,才能勇敢地面对,为学生解决自己的胆小问题,提高正确的道德认知奠定了基础。
三、创设合作情境,解决问题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安排一些探究性的问题给孩子,让他们在合作中解决问题。
在本课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你能帮助同学们战胜胆小,找到勇敢的金点子吗?”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的自主意识,如学生在解决“怕独睡”这件胆小事时,有的说:“睡觉的时候,听听录音机里的故事,听关听着,就睡着了。”有的说:“晚上睡觉的时候,开一盏小电灯。”也有的说:“听听音乐,想想白天快乐的事。”……这样通过积极主动地合作、讨论、交流,师生、生生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共同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体现了参与过程的全员性和自主性。同时,又能交流彼此的感情、体验和观念,丰富了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对待胆小要有自信,勇敢面对方能解决。
四、创设体验情境,促进行为训练
道德学习是以体验为核心的知情意行整合的学习。有效的品德教育需要体验,因为只有体验才能引导学生对所面对的生活世界、生活关系、生活意义、生活方式进行不断理解,增加他们的生活体验,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形成生活智慧。课的最后环节,笔者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体验情境:“同学们可以离开座位,大胆地向后面的听课老师介绍自己,让听课老师认识你、了解你、喜欢你!”也许是得到了老师的鼓励,又或许是同学们知道了面对问题要勇敢的道理,一位位同学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他们纷纷走到了听课老师的座位边,与老师握手,向老师介绍自己。特别是几位平时腼腆的同学,他们也敢于走到老师身边,已经是跨出勇敢的第一步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关注那些显得迟疑、胆怯的同学,要注意学生体验前及体验后的激励和评价,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尽量展现学生情意发展的过程。这样既加深学生的情感认知,也促进道德技能的训练和行为的内化。
总之,发挥好品德教学中的情境效应,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知识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也能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实现学生的主体体验走向生命体验,大大提高品德课堂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