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习作教学中传统文化介入方法探究
2018-11-30江苏省太仓市沙溪镇直塘小学尤晓秋
江苏省太仓市沙溪镇直塘小学 尤晓秋
小学三年级是写作的起步阶段,如果这个时期将传统文化作为习作课堂的重要资源,使学生在交流和感悟中受到民族文化熏陶,才能自觉承担起文化传承的使命。就目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现状而言,存在对传统文化重视程度不高,忽视情感,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等情况,因此探寻传统文化在习作教学的介入方法,使之渗透到青少年的思想意识和实际行动中,是当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所面对的首要问题。
下面,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就如何在小学三年级语文习作教学中对传统文化进行渗透提出建议。
一、学习诗歌中传统文化的融入,激发写作兴趣
在目前小学三年级语文习作教学中,首先,教师没有意识到习作对于继承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语文课堂更加重视阅读而忽视了习作,这主要是由于对传统文化与习作作用的认识有偏差所导致的。其实,除文字以外,我们的传统文化存在方式多种多样,如节日庆典、风土人情等,不仅需要我们记录它,还需要在生活中付诸行动,加以继承和发扬。例如,唐代大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吟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其中,“登高望远”“遍插茱萸”就是古代人民的传统习俗,王维的诗记录了这一风俗,使我们后代能够更好地了解当时的文化。我们的习作教学并不是要求小学生能够写出王维这样的佳作,而是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语言文字去记录生活,表达情思,进而弘扬传统文化,这也是每个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思考的问题。其次,习作教学要重视情感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重视教法,还要重视学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小学三年级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语言积累和对生活的观察能力,这样学生写出来的作文素材不会单一,语言会更加鲜活,有层次感。
二、探索儿童世界与传统文化的交汇,习得写作方法
儿童的世界与传统文化并不是平行没有交点的,也许在很多教师心目中,传统属于过去,儿童属于未来,传统过于厚重,而儿童则过于轻灵,但传统文化来之于民,传承于民,也深藏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液中,传统文化与儿童生活并不是完全被分割的两个世界。我国教育家刘晓东在其著作《儿童的精神哲学》中指出,“儿童的精神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过去文明历史的复演。”也就是说,本民族人在进化过程中流传下来的精神,是最具价值、最科学合理的适应其生存发展的文化,每个人在出生时就已经具备了这种文化基因,虽然在其后期的成长环境中,可能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但传统文化留下的基因是很容易被激活的,因此对于小学生而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事实上,传统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如饮食文化、民间艺术、戏曲文化、节日文化等,都独具民族特色,儿童的情感是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产生的。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而言,其性格活泼,好奇心强,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特点对其进行传统文化渗透,以传统文化为载体构建习作课程。例如,江苏省太仓市沙溪镇直塘地区,可以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来感染学生,因地制宜地进行习作教学。沙溪镇是一座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江南水镇,其风景独特,历史悠久,有“东南十八乡,沙溪第一镇”之称。作为历史文化名镇,沙溪自古出人杰,明代的张洪、陈蒙、桑悦,清朝的韩吉廷、胡瑞行、吴晓邦、唐文治等都是沙溪人,2005年还被选为世界文化遗产后备名录中。在习作课堂中,直塘小学的三年级学生可以利用访问交流、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当地的风俗,也可以网上搜索,熟悉本地区的传说、风土人情、奇闻轶事等,感受当地文化的特殊性,使学生加快与民族文化的相融性,然后让学生根据搜索到的信息进行记录、整理、评价,积累好素材,以便今后恰当地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上去。
三、在传统节日中感受民族文化的生命力,提高写作能力
写作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而言其实是认识自我和认识自然的过程,是对原生素材的转换和破译。传统节日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通过阅读、观察和体验,形成自身独有的情感和思想,只有学生亲自读过、写过、感受过,才能让节日真正的文化意义在学生的思想里流淌。因此,带领学生积极投入民族节日是十分有必要的,例如,除夕包饺子、吃团圆饭,端午节吃粽子,体现饮食文化。春节贴窗花、放灯笼,体现艺术文化。唱大戏、赶庙会,体现娱乐文化。这些文化的精髓,必须学生亲身参与才能真正体会,而且小学三年级学生天真浪漫,活泼好动,参加节日符合孩子的天性,将课堂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好的习作教学效果,不断提高三年级学生的写作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习作水平的提高需要长期的积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学生实际生活的结合点,可以利用传统节日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在感受节日欢乐气氛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科学有效地帮助三年级学生走好起步作文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