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文本细读的“三个度”
2018-11-30江苏省南通市五山小学朱云成
江苏省南通市五山小学 朱云成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是十分重要的,通过文本细读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都开始培养学生的细读能力,所以细读训练在语文课堂上经常出现。但这样做就一定能起到较好的理解效果吗?答案是否定的,开展细读训练,除了要注重细读内容的深度、广度和独特性之外,还应注意保持文本细读的平衡关系,以落实教学的高效性。
一、适度——精心选择文本细读内容
引导学生开展文本细读,很多都可以作为细读的材料,不管是一个词,还是一句话,又或者是一个标点,其中都可能包含丰富的故事和话题。而要想把所有的细读任务都一个不落地完成,受阅读空间的限制,是不可能达到的。因而教师就必须对细读内容的多少进行平衡控制,文本细读的内容要“适度”,以确保细读目标地有效实现。
例如,在《天鹅的故事》一课中对天鹅破冰的过程进行了描写,并体现出老人尊重自然生命的态度。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常会组织学生进行文本细读,以期在细读词语、句子和段落中领会其精神。针对文中描写天鹅破冰之处,教师对学生的细读进行了点拨,让他们重点关注文中的动作、声音描写和所使用的标点。可见教师虽然为学生指引了明确的方向,但却受限于课堂时间,学生无法深入地细读,为了完成任务只能对每个细读内容浅尝辄止。其实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应抓住课文的第五到第八自然段,从天鹅破冰的动作入手进行细读,并延伸到对破折号、省略号的体会上。从而在良好地取舍中保证了细读的实效性。
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虽注意了细读把握的点,但选用的内容较多,导致学生无法对每个细读点展开深入研究,真正应该采取的是通过取舍来明确细读方向,引导学生朝着既定目标前进。只有控制好了在内容层面的多少平衡关系,才能实现良好的细读效果。
二、活度——灵活运用文本细读形式
1.引导对比性细读
在学习一些经典的文学著作时,由于作者在文章的词句上花费了较大的功夫进行字斟句酌,所以常能表达出独具特色的情感和意蕴。而为了对这些精心挑选的词句的表达效果进行体会,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替换关键词来进行对比学习。
以教学叶圣陶先生所写的《荷花》为例,教师就为学生提供了“探”和“顶”等字,去替换文中的“冒”以对比效果;学生通过细致品味和比较,就能对“冒”所蕴含的美妙意境产生更深刻的感悟。
2.引导思辨性细读
语言的好坏不是看其是否有华丽的词藻,也不是看其是否有独特的句式特点,重点是要能通过语言的描写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意蕴。而在实际课堂上,很多教师和学生常会忽略对一些表面上平淡无奇的句子的品味。故而教师首先应从自身去关注课文中暗含意味的平淡句子,从而带领学生领会作者独具匠心之处。
在《安塞腰鼓》这一篇课文中,作者在结尾处写道:“听到一声渺远的鸡啼。”虽然表面上看,和安塞腰鼓以及打鼓的后生的激情似乎是毫不沾边的,但作者以此结尾,就说明肯定蕴含有深意。因此教师可把让学生在细读时,把这句话放一边不管。学生通过对比阅读就会体会到,缺乏这一句子时,无法营造出腰鼓停下来后的静谧气氛,导致文章缺乏节奏变化,失去起承转合的效果。
三、广度——有效进行文本细读拓展
在课文教学的后半段,还应让学生把前面的各细读环节的内容进行综合,以从全文的角度进行理解,让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在整合中得到升华。而对于课文学习的整理,需要学生用一些能体现文章主旨的词句。这一过程的完成者应该由学生担任,教师只需在一旁稍加点拨。只要能把握好这个学生自主整理的机会,学生的课文学习效果就能实现质的飞跃。而要是教师没有把整理机会放手给学生,就无法训练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做的只是以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整理的方向,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以教学《少年王勃》为例,一位教师在整理环节采取如下引导方式:“学完这篇课文,你对王勃产生了哪些认识,能用所学的词来评价他吗;请在感悟‘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基础上,找到课文与之相关处,并发挥想象构建起作者所描绘的场景。”又如,在教学《嫦娥奔月》一课时,可提问:“再朗读一遍课文,找出表现后羿勇敢以及嫦娥心系百姓的词句,挑出来细读,想一想你从中学到了什么人生道理?获得了怎样的启发?”这种训练方式学生在开始接触时,无法独立地去完成。在老师的之下,学生渐渐领会到解决的办法,从而放开双手让学生自主地去领会课文的主旨,把自主阅读教学落到实处。对于所学内容的回顾,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反思,从而不断为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教师在采取文本细读的教学方式时,要注意把握好实施的度,控制其各方面的平衡关系,让其真正为学生深入课文发挥促进作用,有效保证学生阅读向着高品质方向发展,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和阅读思维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