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营林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探讨

2018-11-30吴有尧

绿色科技 2018年15期
关键词:营林规划设计造林

吴有尧

(广东省清远市英德林场,广东 清远 511500)

1 引言

营林生产是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于一身,长期效益与短期收益并行的综合性经营管理行为。科学有效的营林生产不仅能够保证所维护和经营的森林系统及其物种的质量和数量,从而保证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还会为国家和社会提供的各种优质的产品与服务的同时,森林经营的生态效益也会被社会所享用,甚至创造出其他产业所无法替代的巨大的自然及人文价值,而营林生产便以此来获得生产经营所带来的经济及影响力回报。可是,由于目前营林生产中暴露出的对于统筹规划方案特别是造林方案的规划与设计的操作性、实用性、通俗性、推广性、指导性不强等问题,不能形成对于营林生产及管理人员的积极性的充分调动,更无法达到对整个营林生产各个系统,各个环节,各项工作的协调统筹安排,致使森林质量及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再加上造林技术与林业发展及生态环境构建的相对滞后性,整个营林生产效率与效果无法达到预期,从而制约了我国森林事业的健康与稳定发展。

2 营林生产的概念及价值简述

营林生产是林业部门为了最大化地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与生态平衡,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经营单位公益林保护与管理实施方案,综合考虑森林保护、面积增加、结构改善、质量提高、功能增强等方面的因素[1],采取一系列合理营林培育的技术措施,合理分布土地开展种植生产,以不断满足社会对于森林资源的需求,并达到涵养水源、美化环境、保持水土等多种生态效益的综合性森林经营管理行为。总的来说,营林生产的价值与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善生态环境,保证森林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平衡的需要。

(2)合理开发森林资源,保障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利用的必要措施。

(3)优化当地产业结构,大举发展人文产业和森林文化产业的重点事项。

(4)转变经济发展思路,促进经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举措。

3 营林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的若干思路

(1)从维持森林自然力的角度出发,将保障自然林的生长作为营林造林工程的重点关注对象,而在人工造林上则应以乡土植物应用为主,构建“复层、异龄、混交、多功能”的近自然地带性植物群落[2],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2)依据森林生态系统的有机平衡和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的目标相结合的动态考虑,根据森林地块属性的不同,规划设计不同地块的功能领域,统筹安排造林规划设计:在以实现营造稳定的地带性植被群落目标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有效恢复的生态涵养主导性地块为主体,以充分考虑城市森林功能的发挥,为市民休闲游憩、健身疗养、体验教育等创造条件的景观游憩主导型地块为辅助的功能地块设计原则,加大不同地块物种植被选择,技术功能划分,以实现因地制宜,经济与生态效益并行的规划设计目标。

(3)充分考虑新造林地块与原有林地的有效衔接,人工林应采取保护天然幼树、幼苗等措施,增强自然属性,并切实加强对于低效林的改造和更新采伐,适当引进乡土珍贵树种,并为珍惜乔、灌木树种保留足够的生长空间。以形成以自然林为主体,落地造林为补充的完整森林生态系统。

(4)植物配置与造林设计除考虑景观和生态效益外,还应该将经济林与生态林的发展进行有机的结合和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地选择果树林、食用原料林、药用林等其他经济林。根据市场需求、土地资源、产品质量、经营加工能力、储存能力及运输条件等因素[3],对经济林的树种选择和整体规划进行综合的设计,并适时打造对病虫害、自然灾害具有抵抗力和自我恢复能力的森林生态系统,用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的问题。

4 优化造林规划设计的措施

(1)建立健全营林生产中造林项目的相关规划方案和管理制度,建立造林规划设计审核机制,切实形成设计经营技术指标和管理目标体系。

(2)加强营林生产管理人员、设计人员和造林工人的生态保护意识、技术武装和造林理念更新,建立营林生产中的岗位责任制,形成“分项质管、重点突破”的造林设计及实施原则,不断提高造林项目相关人员的工作能力和责任观念。

(3)加强营林生产参与主体及队伍建设,不断形成以当地政府、林业管理人员、科技人员、设计人员、造林护林人员、社会企业、科研机构以及林区群众广泛参与的营林生产管理系统,并加强对于优秀人才的引进与培训,从而为整个森林系统的统筹规划与资源开发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和社会基础。

5 造林技术优化改进在营林生产中的具体运用

5.1 强化传统造林技术的贯彻与实施,确保造林绿化的成活率

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针对土壤的特性和地势进行实地踏查,完成初步规划,以确定栽植的树种,栽植的密度,科学合理地规划造林工作。根据规划进行整地,以土地平整为前提,有条件的要进行翻耙,有盐碱地的要进行换土,老树地要进行土壤杀菌处理[4];强化技术管理、严格把好苗木选择、整地栽植、浇水管护等各个技术环节,大力推广覆膜抗旱造林等实用技术;建立多层和多龄阶林分,实现单株培育,以单木经营替代林分经营,促进形成有序空间;全面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贡献率,确保造林绿化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切实提高了造林质量。

5.2 优化低效林改造技术

对低效林采取的结构调整、树种更替、补植补播、封山育林、林分抚育、嫁接复壮等营林技术措施,以改善林分结构,开发林地生产潜力,提高林分质量和效益水平。

5.3 强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

根据树种、有害生物种类及发生发展情况,对林业有害生物可分别或综合采用营林措施、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技术进行控制。一方面,运用各项林业措施,给林木创造最适宜的生长发育条件,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虫能力;另一方面,利用微生物、昆虫、鸟类、昆虫激素等有益生物及其产物控制病虫害的数量与范围,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平衡,维持生物的多样性。并辅以人工和机械捕杀、蒸气消毒、用绑模阻止害虫入侵等物理措施,必要时才利用化学药剂防治有害生物;但也要加强对于药种选择、剂型、适期使用,利用时差、空差、等因素的综合考量与控制。

5.4 建立智能平台,提高造林、育林的科技性和智能化

通过建立物种、造林技术与过程的数据库以及智能云平台,对每棵树的种植、管护、成长进行可追溯全生命周期监控管理,以精准管控苗木质量、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有效防止弄虚作假,规范造林建设管理,保证造林工程的安全、质量和进度。为确保造林成活率,还需要通过实时监控与人工巡查、无人机飞防与人工养护相结合等手段,对每棵树进行监控、跟踪,严防病虫害、森林火灾。

6 结语

营林生产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因其生产经营的经济性、社会性、生态性相结合的特点,致使营林生产的重要性、紧迫性与复杂性较其他产业更加突出。营林生产人员与管理人员要实施求是,因地制宜,刻苦钻研,不惧艰苦,强化对于整体造林的统筹规划与设计,并切实优化造林技术,引进国外先进造林理念与营林管理经验,增强造林技术及育林人才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营林生产中造林工作的整体性、连续性、科学性、技术性、生态性和经济性。

猜你喜欢

营林规划设计造林
住宅小区总平面规划设计要点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规划设计中的体现
浅析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全国第一! 2022年山西安排人工造林339.2万亩
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措施研究
沿海地带造林实践与探讨
数字
关于营林前期准备及栽培技术研究
提高营林生产效益的有效措施
雄安千年秀林
——近自然造林开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