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2018-11-30北外附属苏州湾外国语学校
北外附属苏州湾外国语学校 李 睿
情境教学法的本质是以数学知识点为基础,结合学生能力发展诉求,将理论内容通过场景的方式具体地呈现出来,降低了数学抽象化的同时让学生的理解探究过程变得更加轻松,全面提高数学学习效率。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高效使用丰富了课堂内涵,提升了数学知识讲述的趣味性,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融入情境,在教师提供的探究平台下完成数学核心素养的优化。教师要致力于良好情境创建方案的设计,保证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兴趣的有效激发。
一、正确定义情境主体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接触数学这门学科的时间较短,逻辑思维较为混乱,基础薄弱,很难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完成课堂任务,受这个问题的影响,教师在情境设计时构建了错误的师生关系,使得学生长时间处于被动位置,不利于他们在情境中提升数学综合素养。因此,教师对数学情境主体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用合理的手段既保证学生的情境学习效率,也能全面优化自主探究能力,将情境的积极作用最大化,让每个人都能意识到情境对自身数学能力发展的重要性,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情境活动中。
学生主体地位在情境中的体现教师首先要做的是转变传统数学教学观念,正确处理情境中的师生距离,要给学生一个相对宽松的数学学习平台,能有效发挥自身综合素养,并且发现能力上的缺陷,在情境的帮助下及时解决,保证下阶段的情境学习效率。教师要减少理论内容的讲述时间,要合理分配课堂时间,引导学生在情境中通过自己学习的方式理解掌握相关内容,将其转化为知识储备,有效形成系统的数学学习体系。
例如在进行《多边形的面积》这个单元的教学时,我会打破传统观念,通过情境着力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在课堂的一开始,我会带着学生温习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基础图形的面积计算,接着我会给出一个五边形,要求学生利用之前所学内容完成五边形面积计算,初步完成探究情境的创建。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探究变得具有目的性,同时由于课堂的自由化,数学思维的发散变得轻松,能主动地参与到面积计算探究中。我也会根据学生在情境中的具体表现给出建议,保证他们的情境探究始终处于正轨,将课堂时间利用最大化。教师要正确定义情境主体,为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培养提供不竭动力。
二、拓展情境创建方式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受时间空间等因素影响,情境创建方式十分局限,大多是问题情境、合作情境等,开始满足不了现代人才培养要求,因此,教师要跟上教育改革的节奏,投入时间和精力对情境创建方式进行有效拓展。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各样的新型设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涌现,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多样化的途径,不会在单一的情境下失去学习积极性,能更好地完成综合能力优化目标。
不同的情境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效果也不同,如生活化情境,其主要作用是提升学生的数学实际运用能力,将生活场景导入课堂,使得生活实际和数学知识点串联起来,能在熟悉的环境中完成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又如多媒体情境,其主要作用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能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吸引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探究热情。教师要根据每个阶段不同的数学教学需求,设计响应情境,让学生的数学能力提升更加高效。
例如在进行《加减乘除运算规则》相关内容的教学时,我选择生活化情境完善课堂模式。我会先使用投影设备展示一些学生爱吃的零食图片,并且给出对应的价格,接着我会给每个学生一份购物单,让他们利用加减乘除的技巧计算总额。这个问题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但是因为计算机等设备的存在,忽视了其中的数学知识,我通过情境的方式将其展示在学生面前,激发了学习热情,并且引导他们意识到数学综合能力培养对生活实际的意义。最终大部分学生都能得到正确的结果,对加减乘除的运算技巧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三、完善情境评价机制
在大部分教师的认知中,情境评价方式只有师生评价一种,其给出的评价内容具有专业性,对学生的情境学习具有指导性意义,实际上单一的评价方式是十分片面的,由于情境教学的自由化,教师在讲台上不能对每个学生的情境探究情况有全方面的了解,导致评价千篇一律,没有体现针对性。因此,教师要重视情境评价机制的完善,不断丰富评价方式,使得学生能有效弥补数学能力缺陷,有效提升数学学习水平,将情境教学法的积极作用体现出来。
教师要将师生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等评价手段结合起来,将其作为提升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养分,引导他们更好地参与到情境活动中,高效完成知识点的积累任务,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提高数学核心竞争力。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合理使用,帮助拓展了学生的数学视野,不会被课堂所局限,能通过多种途径理解掌握相关数学知识点,并且能灵活使用数学储备解决实际问题,在小学阶段打好数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