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望界林场建设生态公益型秀美林场的思考
2018-11-30仝奇峰
黄 刚,仝奇峰
(1.湖南省古丈县高望界国有林场,湖南 古丈 416307;2.湖南省湘西经济开发区不动产登记中心,湖南 吉首 416000)
1 引言
国有林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为加快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和改善生态,在重点生态脆弱地区和大面积集中连片的国有荒山荒地上,采取国家投资的方式建立起来的专门从事营造林和森林管护的林业事业单位。林场的林地、林木等全部生产资料和产品都是国家财产。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发展,目前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木材储备基地,在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维持生态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功能。国有林场改革实现了生产经营型向保生态、保民生转型,单位性质由自收自支生产性事业单位向公益一类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转变。但是,当前国有林场处于改革转型初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林场转型后的具体经营思路、方案还需进一步因地制宜不断地探索和明晰。
2 高望界国有林场森林经营现状
2.1 资源概况
高望界国有林场始建于1958年,位于古丈县东北部,林区现有经营总面积6735.7 hm2,森林覆盖率88.9%,森林总蓄积量达718383 m3,林场总资产达2.7亿元,为湘西州最大国有林场。其中商品林面积1559.6 hm2,生态公益林面积4991.5 hm2;人工林面积2533.3 hm2[1]。有保存面积大且十分完整的亚热带低海拔原始次生常绿阔叶林,区内植被区系复杂,有维管束植物204科846属1883种,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植物95种,群落优势十分明显,如毛红椿、南方红豆杉、榉木、柏乐树等,个体数量之多,科研保护价值极大[2]。
2.2 经营历史
高望界林场建场后,古丈县政府提出举全县之力建设高望界,曾经在高望界英雄创办了林业学校,号召有志青年去那里读书学造林技术,读完书的有志青年留下来造林,便成了林业产业工人;1978年为响应党“先生产、再生活,先上坡、再治窝”的号召,下乡的知青和林场工人们带着满腔的热情,不畏艰辛,奋战在荒山野岭上,在营林生产中,贯彻林业部提出的“三自”方针(自己采种、自己育苗、自己造林)。经过20年的绿化建设,高望界昔日的荒山变成了绿海,人工林面积达到1066.7 hm2。1982年,高望界林场扩场,代管了10行政村,总经营面积达13333.3 hm2,按照“采育结合、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经营原则, 1985年开始轮伐第一批杉木人工林,采伐量达到3000 m3,到1990年,林场采伐量达到年产木材10000 m3,平均每亩出材量可达11.2 m3,平均年销售额达到800多万元,上缴税收90多万元,除去迹地更新、人员工资、劳保福利及其他运转所需资金,林场富余可支配资金多达300多万元。当时提出了“山上办基地、山下建工厂、城市设窗口”的经营思路,林场的资产、森林经营面积不断壮大,到1996年,人工林面积达到了1559.6 hm2。1999年长江中上游全面禁止天然林采伐,林场逐渐削减采伐量,到2005年每年控制在6000 m3。2011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了湖南高望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场被区划成两大块,有近4666.7 hm2林地划入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2000 hm2在自然保护区红线外。2014年,林场实行了零采伐,此时,第一代人工林面积已采伐了近2/3,即现在的人工林现有1/3 是成过熟林,2/3是中幼林。
3 存在的问题
3.1 体制问题
高望界国有林场是县直正科级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决定了其属地管理性质,人事权和经济权限在县级框架下,完全依附于事业与行政单位管理体制下,社会事务繁杂,其林业业务关系受县林业局指导,这造成了人、财、事的不统一不协调,管理体制不顺,国有林场不能集中精力办林业,不能一门心思谋发展。
3.2 林种结构问题
国有林场是我国林业建设的先锋队和主力军,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木材安全,林场的纯人工林主要是杉木人工林,林种单一,防火压力大,迹地更新造林地地力衰退,长势慢,抗逆性弱,林分质量差,林相不整齐,林种结构需要全面及时调整。
3.3 干部队伍问题
林场改革后定性为公益一类全额拨款正科级事业单位,在职人数76人(男性 37人,女性 39 人),但是干部的年龄全在40岁以上,干部严重老龄化,出现断层,并且女性干部人数多于男性人数,专业技术类24人,管理岗位 52人,技术人才欠缺。多数干部习惯于原来的生产经营模式,不能适应转型后既要保护好现有的森林生态资源不遭受破坏,又要培育出更多更好更优的森林资源的新形势要求。
3.4 发展瓶颈问题
林场在自然保护区内与保护区外都有林地,区外响应生态兴州战略号召实施了商品林零采伐。区内的森林资源比区外的森林资源在法律的束缚方面多了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实施了严格的生态环境监管。一场两区不同的管理模式成为林场生态建设及森林经营制约因素,区内大量的杉木成过熟林生长面临退化老化,如果不加以人工促进改造更新,将可能出现难以预想的生态问题及资源浪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已上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五位一体”层面,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森林资源管理与保护区外的森林资源管理方向是截然不同的,这是国有林场经营模式和发展思路必需考虑的问题。
4 林场建设的思考
高望界国有林场有着自身独特的资源、气候、土壤和人文条件,要抢抓改革创新的新机遇,谋求林场跨越式发展,应当考虑以下几方面的新因素。
4.1 巩固国有林场在林业建设中地位
国有林场改革后,按照公益性事业单位要求已经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管理。但是要使政府切实承担起生态建设保护的主体责任,还任重道远。只有使政府切实承担起生态建设保护的主体责任,彻底明确国有林场保护培育森林资源、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功能定位,政府才能真正高度重视国有林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从政策、资金和人事层面支持林场建设,林场才能从事政不分的捆绑中脱身,轻装上阵,全身心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
4.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林场干部队伍的现状需要加强干部队伍的建设,可从以下途径去实施:一是对现有干部队伍加强培训提升,更新和提高其知识结构;二是从现有干部队伍中筛选出优者重点培养,可送其到高校深造或送出去交流;三是从高等院校毕业生中招录优秀的青年学生充实到业务部门,补充林场人才队伍的新鲜血液,解决人才断层的问题;四是创新激励机制[3],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要全面贯彻习总书记关于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方针,使能者上、优者奖,去除以前“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多问题多”的干部队伍管理弊端。
4.3 强化政策的持续性与完整性
森林的经营周期是较长的,生态文明建设任务也是长期性的,森林资源的管护是不能间断的,这些决定了对林业的支持政策需要长期性和稳定性。国有林场实施了商品林禁伐,其工作经费仅限于人头经费和低于集体林补偿标准的生态公益林补助资金。这让国有林场在发展上资金紧缺。一定时期内,只有国家对林业的政策扶持、林业项目投入可持续、全方位,国有林场作为生态建设的基础单元,才有充分发挥其功能。
4.4 精准培育森林资源
针对林场较高海拔人工纯林多,天然林基本分布在低海拔的现状,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用乡土树种和特有珍稀树种对人工纯林持续优化林种树种结构,营造针阔混交异龄复层林,增加森林生物多样性,不断实现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对现有的森林资源要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监管,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森林防火工作,建立健全森林资源管理档案,加强森林资源消长监测,定期向社会公布森林资源状况,接受社会监督。
4.5 拓展森林的生态功能
森林除了维护生态环境的主导功能外,还有益人的身心健康。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需求已从单纯的物质追求向美好生活向往转换。森林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朝阳产业正是应此而生。国有林场天生就是一个美丽的森林公园,只要进行人工挖掘和整合打造,设计几条森林生态旅游线路,配套森林康养基地建设可在林区适当的地点划定区域实行林间生态养殖,调动林区有条件的百姓实施生态绿色种植,为游客定点定户提供天然绿色有机果疏肉品[4]。
4.6 找准一场两区管理模式的契合点
林业是开放的林业,林区也应是开放的林区。只要进入林区的人们和林区内的林农不破坏森林资源,不影响生态环境,完全可沿用我国改革开放划定特区的成功经验,在林区划定适合的区域,比如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的杉木人工纯林进行试点,有计划、高标准对人工纯林进行林种结构改培改造,还自然以本来面目;在自然林中适度开发森林旅游项目,让民众体验森林,感知森林,让保护与开发有一个连通的桥梁,让人们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自然保护的必要性。
4.7 完善国有林场信息化建设
林业信息化建设是林业科学管理和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林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国有林场信息化建设,对于提高国有林场管理水平、促进管理科学化将大有作为,在资源管理、营造林管理、林业灾害监控与处置、产业发展与经济运行、综合办公等方面,通过大数据处理分析,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林场工作者的思维和工作方式,省时省力、规范科学,使林场管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国有林场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5 结语
国有林场的建设周期性较长,见效慢,没有捷径可走,且每个林场有着自己的特点。建设生态秀美林场是符合国家的林业方针政策,结合林场实际的发展需要,不仅要有科学的综合规划,持续的资金保障,更要有高素质的干部职工队伍,因此,要实现秀美林场,还要靠科学发展来实现,需要靠一代代林业人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和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