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校园小农场建设启示
2018-11-30蒋萌,刘佩
蒋 萌,刘 佩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园艺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2.大阪体育大学研究生部,日本 大阪 590-0496)
1 引言
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的进程,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大众健康的重要因素。当前,中国社会发展模式从粗放式经营转化为生态化发展的。但是这一转折需要足够的思想准备,尤其是在青少年培养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是一个极为漫长的环节,同时克服传统行为意识中对于生态环境的漠视,都需要在教育过程中进行培养和强化。
日本是亚洲最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其教育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尤其是在生态教育方面,日本积累了很多经验,从工业化初期日本也经历了污染、治理和重视环保的过程,这种过程给日本的教育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日本学校对于环境教育的重视还体现在校园建设之中,到现在为止日本是世界上环境质量最好的国家之一,其校园教育和校园建设功不可没。尤其是日本校园都有大小不等的小农场,这些设施对于环境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教材。本文试分析日本校园小农场建设的思路及其主要的社会价值,以期为提升中国教育的质量和学生的环保意识提供借鉴。
2 日本校园小农场建设的具体情况
日本鼓励学校建立小农场,几乎每个学校都有面积不等的小型农场。尤其是在这些农场,不仅种植了日常的各类蔬菜和粮食,日常的操作也多全部由学校内部的学生和老师来打理,学生和老师自主决定种植什么种类,种植过程中很少有外部力量的参与。更多类似于学校的一个实验室,供学校师生从事最基本的农耕知识和植物学教育使用[1]。
这些农场的运作基本上按照绿色农业的种植模式运行,很少用到化肥和农药。大多数日本人信奉“人类与自然完全和谐的生态农业理念”,认为蜻蜓、水鸟、害虫、细菌等都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要素形成完整的食物链。一旦用了农药,这些动物就无法正常生存,自然生态便被人为破坏,从而影响了作物的质量。
这些校园小农场本身就是构建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农场种植的很多蔬菜和粮食,更多交给学校的餐厅用于学生在学校的膳食供应。
3 小农场建设的社会价值
3.1 传承农耕文化
日本曾经是传统的农业国家,种植业在日本社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进入工业化社会以后,工业产值和就业机会远远大于传统农业,但是由于日本是岛国,其粮食如果依赖大量进口,一方面会受到国际粮食市场的制约,同时国家命脉容易受制于人。因此,在日本社会发展中,农业仍然是社会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日本给本国农产品生产给予大量的补贴和严格的保护,曾经多次引起国际性贸易争端,但是仍坚持自己的原则[2]。事实上,任何大国,农业都是社会发展最主要的基石,培养大众的农耕意识是教育的根基。
3.2 传承日本饮食文化
日本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工业化的发展固然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日本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人均国民收入占据世界前列。但是耕地面积的不足,使得日本积极开展远洋捕捞和推动农产品进口等,同时大力推动精细农业的发展。提升本国农产品的份额和质量,日本大米尽管价格远高于世界大米价格,但是其质量也得到广泛的认可。
食物的紧缺和长期农耕文化的传统,对于食物的重视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进餐习惯到珍惜食物都形成了一定的传统。开展校园小农场建设,促使青少年真正体会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促进其对食物的珍惜,从小养成珍惜食物和合理进食的习惯。
3.3 优化校园环境和培育环保意识
学校是青少年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的生态环境对于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青少年在参与种植各种农作物的过程中,不仅观察到基本的生物学知识,更重要是体会到种植带来的乐趣和重视环境的意识。学校小农场的建设,给学校增加了绿地面积,优化了校园环境,农场的自然环境和各类农耕活动,不仅具有趣味性还有锻炼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3]。
学校的小农场不仅仅在于其产出多少,其经营模式对于学生对于食物生产的过程更为熟悉,而生态农业的模式不仅仅提供了学生对于农业生产的乐趣,更在于培养了学生对于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的认识。
3.4 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合理的生活方式。小农场的建设,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耕作过程中得到锻炼,更在于体会到食物生产的过程,强化对绿色食品和生态质量的关注,在日常生活中对于食物和日常活动有清醒的认识,从而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日本学校中小学生对于身体活动非常热衷,跟这种特色化的校园建设有很大的关系[4]。
4 中国校园建设与生态教育的问题
4.1 校园生态化建设层次不高
随着中国快速进入工业化,财富的快速积累使得中国对于学校的改建成为常态。很多新建的学校或者改造过的学校,尽管教学设施和基建档次提升,但是学校固有的树木、草地等很难得到有效的保护。同时近年来,随着足球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很多人工草坪的足球场和塑胶跑道成为很多学校的标准配置,但是这些设施由于操作工艺和材质的问题,不仅形成了新的环境问题而且夏天形成了新的热污染源,形成校园环境新的问题[5]。实际上,在很多发达国家,学校的体育活动设施都是以草地为主,包括了足球、橄榄球、板球等,周边还包括了一定数量的树木、草坪和花丛等,对于营造小环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设施不仅保证了校园体育活动的开展,而且提升了校园环境的质量。
很多城市中,大量的高楼大厦和柏油马路覆盖在几乎所有市区的表面,不仅带来了所谓的视觉污染还因此诱发了热污染等现代都市病。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频频出现了40 ℃以上的高温,给市区居民的正常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就是配套绿地面积不够的原因。绿植不仅比热较高,而且由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因素,可以有效降低阳光对于市区的加热效应。同时,绿地还可以吸收空气的悬浮物,营造健康的小气候。
学校作为青少年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其环境质量对于青少年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由于建设思路或者考虑问题不周全的问题,加之近年来很多地方大规模改造和基建,学校里面大部分面积是混凝土建筑或者路面所覆盖,移植的树木或者绿地不足以改变小气候,夏季学校几乎成为热污染的重灾区。不得不大量增加空调,一方面加大了城市的电力消耗,同时也不利于空气质量的改善。
4.2 缺乏实质性的行为培养
环境问题的解决不仅仅需要意识的转变,更需要行为的改变。我国学校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应试教育占据了主导的地位。而为了配合考试和升学的需求,很多实践性教学的内容被有意无意地忽略。包括环境教育的内容几乎被完全边缘化,少量的教育内容也更多停留在口头说教或者形式教育方面,缺乏有意识或者长期的行为教育,因此,学生在生活中,频繁使用塑料包装袋和随意丢弃废弃物的习惯仍然比较频繁。学校生态建设的滞后,自然影响了学生对于生态和环保的认识,简单地说教不可能真正培养青少年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更不可能塑造其有意识地行为。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工业化开始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传统教育中几乎没有生态教育的内容。工业化开始以后,对于财富和脱贫的追求,使得很多地区丧失对于环境的责任。教育过程中,涉及到的生态教育内容也更多是纸面上的内容,一年一度的植树活动大多流于形式,缺乏对学生的影响效应。
5 对中国学校教育和校园建设的启示
5.1 注重对校园环境的打造
中国同样是一个耕地较为紧张的国家,但是学校校园建设是否缺乏建设小农场的土地就值得商榷。学校不仅仅是传授传统的文化课知识,还需要培养社会发展对个人的其他要求,当下最主要的就是生态意识。绿地面积的多少和种类,不仅仅为青少年的健康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且有利于促进其对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的认识。而且很多的树种、草种、农作物都不仅仅看图片或者字面就可以形成直观的印象。城市儿童韭菜和蒜苗不分的笑话不应该成为笑话,何尝不是现实版的“五谷不分”,是现代教育的耻辱。
在学校打造小型的农场或者植物园,动物园,尽管有可能增加学校的负担,但是对于塑造全方位的课堂,增加学生学习的机会和学习兴趣是简单的书面教育或者口头教育难以达到的。
5.2 重视环保意识
中国环境的污染不仅仅在于工业化的问题,白色污染等也有着个人环境意识不浓的因素,随意丢弃生活垃圾等行为屡见不鲜。学校环境的塑造对于青少年至关重要。让一个在不环保的环境中长大的青少年去自觉维护环保和树立环保意识必然非常困难。俗话说,“不脏不净,吃了没病”,中国社会传统的环境意识在农业社会的环境中没有什么市场,但是这种淡化环境的思想在工业化社会中只能是自讨苦吃。在小农场的种植过程中,学生必然认识到不同环境对于作物生长的认识,提高对环境的重视程度,成为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的重要课堂。
5.3 重视体验式教育
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中国教育重理论教育轻视实践教育的现状已经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如何改善现有的教育模式,除了对教育目标进行合理化改造以外,有意识在校园之内增加实践性较强的体验式教育内容,修建足够的实验室、运动场以及小农场这样的体验式课堂,都会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行为,获得教材或者课堂上难以获得的知识,帮助学生更为深入地了解社会的需求和树立更为全面的世界观。
6 结语
日本“小农场”这样的体验式教育,对于少年儿童早期的实践性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还起到促进学生环保意识和健康意识的作用。对正处于工业化社会期间和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学校教育来说,这一形式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于环境的重视,还能促进对于食物安全和健康行为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