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品德的心理构成例谈初中生社会责任的养成策略

2018-11-30

生物学教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生物圈责任感分类

白 晶

(江苏省南京育英第二外国语学校 210044)

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是义务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初中生物学课程目标之一。从另一个维度看,社会责任是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社会责任感是人的道德情感之一,是人的品德之一。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品德心理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以此为依据,社会责任感的构成也应包括对社会责任的认识、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履行社会责任感的坚定意志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笔者以品德心理的形成过程为参考,以苏教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下册“保护生物圈 从自身做起”一课为例,谈一谈初中生物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策略。

1 正确认识社会责任的策略

从品德心理的构成来看,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属于道德认识。所谓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规则或规范及其履行意义的认识。它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1]。而就初中生学情来看,初中的学生已经对社会责任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对与社会责任有关的法规、社会现象、社会行为及其意义做出自己的界定和判断。然而,这些认识很多是感性的、粗浅的,有些甚至是不正确的。结合这些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社会现象进行关注、对社会问题进行剖析来开展社会责任相关教学。

1.1 形成关注社会现象的意识 充分了解我国的社会现状,看清社会问题,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意识。例如,在“保护生物圈 从自身做起”一课中,为了让学生形成保护生物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必须帮助学生了解目前生物圈的现状。为此,教师可以采取几种方法: 课前布置调查作业,让学生课下搜集与生物圈现状有关的资料,课上进行介绍,并引导学生交流,交换对生物圈现状的看法;课前搜集社区、家庭和学校内的垃圾分类标准,课上做交流,充分了解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的现状;通过完成教材上“自我环境保护意识”的测评,看清自己的环保意识之强弱;通过观看相关视频,如“环境污染这样改变你的生活”,了解环境污染对生活的影响。通过上述方法,从身边事说起,从实际情况出发,激发学生认清自己的环保意识和环保使命感,明确自己在环境保护方面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与上述课例相通,在其他新课的教授过程中,教师适时号召学生对相应的社会问题进行充分关注。

1.2 形成对社会问题的剖析意识 在充分认清社会现状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用生物学知识分析社会问题,明确科学知识对社会问题起到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同时增强传递科学知识、以身作则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例如,在“保护生物圈 从自身做起”一课中,参考教师提供的“常见垃圾降解时间表”的资料,学生分小组探究:“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必要性”。并通过“垃圾为什么要分类?我们能为此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进行表达和交流,引导学生以生物学知识为武器,解析社会现状背后的原因,以此增强学生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2 养成积极的社会责任感之策略

社会责任感是伴随着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学生根据社会对初中生承担社会责任的相关要求对自己和别人的行为进行评价时产生的内心体验。一般地,当行为举止符合自己的认识时,学生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不符合便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1]。因此,教学中,可以通过探究实验、辩论赛、“你来做法官”、情景剧表演等多种形式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与社会责任感相关的各种内心体验,辅以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养成积极、正确的社会责任感。

例如,在做“保护生物圈 从自身做起”一课的教学准备时,教师请学生课外兴趣小组在课前两周用相机跟拍本班同学的就餐行为、纸张使用情况、在校的用水用电行为、垃圾处理行为以及参与班级活动或学校活动时的种种行为表现,并进行整理。课堂上,在教师展示完学生“自我环境保护意识调查表”的数据和结果后,课外兴趣小组的学生按照“很好”“有待改善”“很恶劣”这三个标准将课前对班级同学的跟拍行为进行分类展示。优秀的行为能引发学生产生积极情绪体验,而有待改善甚至是很恶劣的行为能引发学生产生消极情绪体验。通过全班学生日常行为的直观显示,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心体验,进而激发学生产生积极、正确的低碳、环保的社会责任感。

3 形成履行社会责任的良好行为习惯之策略

在产生正确的认识、情感后,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决策,并通过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来履行社会责任,并形成良好习惯。

3.1 形成对社会决策的参与意识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最容易忽视诸如生物、地理这样的小学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扭转学生的不正确认识就显得异常重要。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习的生物学知识参与社会决策。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和制定决策,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明白生物学知识的重要性,逐渐引导学生走出“知识无用论”的误区。

例如,在“保护生物圈 从自身做起”一课中,教师展示课前准备的日本、韩国、瑞士“垃圾分类”的相关资料。在每天都切身体验着中国式垃圾分类的大背景下,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发达国家在垃圾分类方面倾注的努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的实际情况,说一说中国目前的垃圾分类标准执行得好不好?原因何在?让学生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随后,教师倡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确保中国垃圾分类现状得以改善的落实、监管、奖惩等系列法律法规,促进学生参与到社会决策中来。

3.2 树立从我做起的行为意识 在认清了相应的社会现状和养成了自己的责任感的基础上,学生会产生更科学、更完备地制定社会决策的欲望,此时教师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改变社会上的不良现象,让社会大家庭变得更美好。例如,在“保护生物圈 从自身做起”一课中,教师引导学生以中国现行的分类标准为依据,对废试卷、一次性餐盒、过期零食、过期药品、喝过的牛奶盒、剩菜剩饭、矿泉水瓶、不穿的衣物、易拉罐、旧书包、果皮、饮料瓶、废温度计、用过的厕纸等常见的生活垃圾进行分类;随后在我国现有分类标准的基础上,以发达国家的垃圾分类标准为参考,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为中国制定一份更精细的垃圾分类标准;同时,教师号召学生制作垃圾分类宣传小报,向学校、家庭和社区宣传垃圾分类知识;主动担任学校里的垃圾分类监督员,监督在校的学生严格按照垃圾分类标准对垃圾进行分类;绘制垃圾分类主题黑板报、作垃圾分类国旗下讲话;通过上述种种办法,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落到实处,随时随地担任环保员,以自己的行为为范,感染周边的人,将切实贯彻垃圾分类标准落到实处。

通过上述尝试,学生课后纷纷反馈,自己的环保意识明显增强。通过课后一段时间的活动和调查问卷显示,全校学生的环保意识都有所提升,垃圾分类情况有所好转。

4 树立履行社会责任的坚定意志之策略

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行为目的、在克服困难中自觉支配自己的行为,以实现既定目标的心理过程,体现为实现目标过程中的支持与控制行为的内部力量[1]。在树立履行社会责任意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形成对自我行为进行控制的坚定意志,进而形成通过自己的力量或同伴的力量感染周围人的坚定意志,通过自己或同伴的努力带动身边人,通过每个人的努力以及集体和社会的合力,将社会责任落实到位。

例如,在讲完“保护生物圈 从自身做起”一课后,教师可以给学生留下这样三个任务。

任务一: 设计自我行为记录监测表,在随后的21天内,坚持做3项从自身做起保护身边的环境的行为。学生根据自己的行为习惯和家庭生活特点,列出的行为衡量标准大体包括: 不乱扔纸屑、不乱扔食品垃圾、不乱丢果皮、节约水电、尽量绿色出行、给自己的生活垃圾按照教材上的标准进行分类等。

任务二: 按照所学的知识,结合家庭特点,倡导学生和家长一起设计家庭垃圾分类标准,并设计家庭垃圾分类实施情况行为记录表,记录课后21天内家庭内部的垃圾分类状况是否得到改善。

任务三: 设计调查问卷,抽样调查在校初中生的垃圾分类行为现状。随后按照课堂上经由全班同学共同讨论确定的垃圾分类标准,在全年级范围开展垃圾分类监督活动。21天后,再次抽样调查在校初中生的垃圾分类现状,通过活动前后两次调查情况的对比,来了解全年级同学垃圾分类落实情况的转变。以此方法,不仅有助于养成本班学生的环保习惯,更有助于在全年级范围内扩大影响力。以此法类推,增强全校师生履行正确“进行垃圾分类”之责任。

通过在“保护生物圈 从自身做起”一课的教学尝试,笔者认为: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前、课上、课后的诸多活动做到正确认识社会责任、养成积极的社会责任感、形成履行社会责任的良好行为习惯和树立履行社会责任的坚定意志,是引导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感、履行社会责任、养成社会责任素养的有效办法之一。但是教学中也会存在一些问题: 如为了让学生真正履行低碳环保的社会责任,就这一课而言,课前的准备和课后的跟踪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这是对师生双方的双重考验,要求教师做好学生活动的跟踪和指导,做好相应的规划和设计,充分调动学生代表的力量,以求把课堂效果落到学生日常的举手投足之中。

猜你喜欢

生物圈责任感分类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培养孩子立身之本
——责任感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模拟生物圈
说说分类那些事
模拟生物圈
给塑料分分类吧
试论责任感的评价与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