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哈姆雷特》与《麦克白》的叙事对比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

2018-11-30毛卫利

文学教育 2018年13期
关键词:麦克白叔父邓肯

毛卫利

一.《哈姆雷特》与《麦克白》叙事同质性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是在1601-1606这六年间完成的,这六年是莎士比亚创作的巅峰成熟期。[1]3与其他两部悲剧相比,《哈姆雷特》与《麦克白》两者在角色设置和故事主题上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性,两部作品的英文原名分别为the tragedy of Hamlet和the tragedy of Macbeth,而其他两部悲剧李尔王和奥赛罗是没有带有悲剧tragedy这样的明显字样的。也就是说,在莎士比亚心中,哈姆雷特和麦克白的人生都是悲剧,莎士比亚在作品名称中认定哈姆雷特是悲剧,麦克白是悲剧,而李尔王和奥赛罗却没有给予标明。不仅在作品题目中都出现“tragedy”两部作品在情节、主题、人物功能上都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

首先,两者都讲述了一个“替父报仇”和“弑君篡位”的双线故事。《哈姆雷特》中,叙事明线是哈姆雷特替父报仇,暗线是叔叔克劳迪阿斯“弑兄上位”,《麦克白》中明线是麦克白弑君上位,暗线是邓肯之子马尔孔“替父报仇”的故事。其次,两者在情节设置上,也存在着相似性。比如由“鬼魂”“女巫”等超自然现象推动的叙事先导。在《哈姆雷特》中是哈姆雷特父亲的鬼魂出现在大殿之上,直接告诉哈姆雷特杀害自己的元凶,由此推动了整个叙事。在《麦克白》中,“三个女巫”在麦克白得胜回来路上的预言,也激发了麦克白的狼子野心,麦克白也迈入了由女巫或者说由莎士比亚设定的命运圈套。最后,在人物设置上也表现出相似性,这两部作品在叙事和人物设置上存在着对应性。如丹麦王哈姆雷特之父对应苏格兰王邓肯,哈么雷特之叔叔对应麦克白,哈姆雷特对应邓肯之子,哈姆雷特之母对应麦克白夫人,三个女巫对应哈姆雷特之父的鬼魂。丹麦王哈姆雷特之父和苏格兰国王邓肯一样,都被部下谋杀;哈姆雷特叔父和麦克白都是弑君的狂魔。甚至两人的内心独白也存在着惊人的相似。哈姆雷特叔父对上帝忏悔时内心独白如下:

啊,我的罪恶的秽气上通与天了;这是天地间最初受诅咒的头一件事情,谋杀亲兄!我不能祷告……这该诅咒的手,纵然再沾厚一层我哥哥的血,天堂上就没有那么多的雨把它冲洗得雪一样的白吗?……在这腐败的世界里,镀金的罪恶的手可以排挤正义,因为往往由罪恶得来的利益,便可划出一分去贿买法律,但在天上可不是这样;天上没有闪躲的事,我们自己都要被迫和我们的罪恶当面对证……[1]177

同样的麦克白对待基督教徒的祷告与忏悔时这样说:

一个喊“上帝保佑我们”,一个喊“阿门!”……我想要说阿门,却怎么也说不出来。[2]89

其次,女性人物的功能设置上,也存在着相似性。这两部作品基本上都是男人戏,很少女性角色,但是即便如此,少数的几个女性角色也承担着共同的“负面功能”。比如《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母亲与《麦克白》中麦克白夫人,这两个贵族妇女在莎士比亚的笔下,一个是贱妇,一个是帮凶,功能设置几乎是一样的。如果《麦克白》开头的那三个性别特征不明显的女巫也化为女性角色的话,负面的女性人物增加了三位。哈姆雷特的女友奥菲利亚也如符号般脆弱不堪,糊里糊涂结束了自己的性命。她的存在,仿佛只为了让她的哥哥找到一个和哈姆雷特决斗的理由。

二.《哈姆雷特》与《麦克白》叙事异质性

两部作品的叙事也存在巨大差异性。当然除了故事情节上明显的差异外,最大的差异是莎士比亚的叙事伦理观发生变化。《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个正面形象,为父报仇师出有名,而《麦克白》中的绝对男一号麦克白却是个弑君的恶魔,是个负面形象,可是莎士比亚却在字里行间对他报以无限同情,前面分析麦克白在人物设置上就等同于哈姆雷特的叔父,可是较早创作的《哈姆雷特》中,莎士比亚对于哈默雷特的叔父从形象设计和人物对话中都是丑陋的形象,同样一个戏剧人物,都是弑君篡位,所杀者都是贤德之人,作者对他们的创作态度却不相同。在《哈姆雷特》中,叔父是作为纯粹的负面形象存在的,他相貌猥琐,品行下作,而麦克白在外部的形象塑造上,却没有这么描写,第一幕他就是作为战场得胜归来的将军,外貌想必是威风凛凛。哈姆雷特是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形象出现,在题眼中,作者把他视为悲剧人物;麦克白作为异教徒的形象出现,作者仍把他视为悲剧人物。从哈姆雷特到麦克白,莎士比亚的伦理道德观明显变得更宽容和深厚了。

三.“莎士比亚式”人文主义

造成这种转变的原因,笔者认为在这一时期,莎士比亚面临着巨大的文化转型和文化焦虑,是张开怀抱投入到人文主义的新思潮怀抱,还是回归到基督教的传统视野中,莎士比亚自己也带有不确定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得他在创作完了《哈姆雷特》之后,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又写了一个看似极其相似的故事,可是这个故事内核里却包含着不一样的伦理内核。

两部作品中,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和基督教都充满了怀疑。人文主义在哈姆雷特身上给他带来了很多的烦恼,推动他成为了一个渊博的无用人。在《哈姆雷特》塑造出的哈姆雷特有明显的人文主义特色,如那段广为流传的独白:

人是何等巧妙的的一件天工!理性何等的高贵!智能何等的广大!仪容举止何等的匀称可爱!行动是多么像天使!悟性是多么像神明!真是世界之美,万物之灵![1]111

可是,这段独白下面还有一句话:

但是,由我看来,这尘垢的精华又算得什么?人不能使我欢喜。

不仅如此,哈姆雷特还对死后有灵的事情发出了自己的疑问:

死后是存在,还是不存在,——这是问题;究竟要忍受这强暴的命运的矢石,还是要拔剑和这滔天的恨事拼命相斗,才是英雄气概呢?[1]134

哈姆雷特叔叔看起来也是个道貌岸然的基督徒,教规教条头头是道,还在神像面前忏悔,却做下了弑君的勾当;邓肯这样的基督徒在麦克白这样的异教徒面前逃不脱被宰割的命运。相反,麦克白这位异教徒倒是表现出了古希腊文化中英雄的骁勇和勇敢,还带着原始的野蛮和直接性。麦克白显然是个非基督徒,种种迹象表明他是一个异教徒。在第三幕中,麦克白声称班柯过去压制了一些人的升迁:

难道你们竟如此笃信福音书,还要叫你们为这个好人和他的子孙祈祷吗?[2]89

而被麦克白暗害的苏格兰国王邓肯显然是个基督徒,可邓肯却死于麦克白这个异教徒之手。基督教到了莎士比亚时代,不再是权威的代言,它要么被人阳奉阴违的信奉着,如哈姆雷特之父;要么被人虔诚的信奉着,但也逃不脱他人的血手,如哈姆雷特之父和邓肯。

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叔父克劳迪斯和麦克白性格上都有着共同点:犹豫和痛苦。痛苦来自于思想上的矛盾纠结。思想上的矛盾纠结根源于他们身上都包含着双重文化身份:哈姆雷特身上流淌的是是人文主义加上基督教双重因子,麦克白是异教徒思想加上基督教,哈姆雷特的叔父身上也是有“上帝”和“凯撒”两种力量角力。

总之,比起人文主义和异教思想,在莎士比亚看来去除了虚伪的基督教还是最佳的选择。对于依旧处于统治地位的基督教,莎士比亚依然是无限的留恋,但是并不盲从依附;对于从14世纪就开始风起云涌的人文主义思想,莎士比亚抱着极大的怀疑态度;而对于脱离了上帝怀抱的异教徒,莎翁则不仅仅是批判,更抱着无限的同情,他把麦克白这样一个弑君者刻画得让人无限唏嘘。在《哈姆雷特》和《麦克白》中一切关系看起来都乱了:母不像母,臣不像臣,亲情让位于权谋,爱情脆弱得不堪一击。在这两部作品里,莎士比亚在呼吁一种莎士比亚式宗教体系,这种体系没有现行基督教的虚伪,但也不盲目宠信人的力量。

[1]莎士比亚著,梁实秋译,四大悲剧[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2](英)莎士比亚.麦克白[M]朱生豪(译).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

[3]Adam Zacbary Newton,Narrative Ethics,p8.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7.

[4]Schoenbaum,Samuel.William Shak-espeare:A Compact Doc-umentary Life,p20-24,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5]傅光明,哈姆雷特:“延宕”,还是“等待”,问题所在[J].名作欣赏,2015(1).

[6]赵林.西方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7]王佐良,何其莘.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麦克白叔父邓肯
谁认识的人多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二)“邓肯号”远航
论《麦克白》的悲剧艺术
血浓于水的亲情(中篇小说连载十)
“现代舞之母”邓肯的爱情传奇
蒂姆·邓肯里程碑
云泥之外冷清秋
人文主义视角下对《麦克白》的解读
一场无规律可循的噩梦:浅析《麦克白》中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