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整合、开发教育资源初探
2018-11-29郑湘娥
摘 要:教科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很好地落实了党和国家对学生的教育要求,教材内容贴近儿童生活,教师在教学中应依托教材,同时根据儿童的认知和地域特色等其他具体情况,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引导、指导儿童进行深度体验和探究,帮助儿童获得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素养的整体发展与提升。
关键词:道德與法治;教育资源;补充;开发;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8-10
作者简介:郑湘娥(1978—),女,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枫树山小学副校长,一级教师,本科。
湖南省长沙市2016年秋季开始使用教科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用好新教材,服务于儿童的智慧成长,需要我们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尝试。我们在教学中应从儿童的生活出发,依托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恰当补充、整合和开发各种教育资源,引领学生整合知识与生活,获得道德素养、法治素养等学科素养的整体发展。
一、补充拓展助理解
在教学《从家里出发》和《路上的安全标志》(一年级上册)两课时,笔者对学生上学的乘车方式进行了调查。有的学生回答高年级有同学骑自行车上学,根据教学和安全教育的需要,我在讲到道路交通安全时拓展了一下,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规定12周岁以下的儿童严禁驾驶自行车在道路上行驶的要求。这样的拓展补充十分有必要。
在教学“我能这样做吗”(二年级下册)一课时,我补充了这样一个事例:当时媒体报道,一个农民工在大学生宿舍里刷墙时因为太口渴,喝了学生寝室里的两罐饮料,他留下了一张字条和十元钱。他能这样做吗?爸爸觉得这样做不行,他和妈妈觉得这样做没什么不妥。你的意见呢?
我让学生们说观点和理由,是非对错在讨论交流中越来越明晰。就“引用网络上的内容是否妥当”的问题,我最后是连线专业的律师来给予回答。这些拓展补充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规则意识,小时候能遵守规则,长大了一定能遵纪守法。
补充教育资源,说得更清楚、明白、透彻,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整合融会得方法
在教学“我们去发现”(二年级下册)这一单元时,对“我也能做研究”和“我们的科学兴趣小组”这两课,学生觉得畏难,无从下手。
正好,学校三至五年级的六名学生组成了“小小城市管理者”研究团队进行共享单车实践活动研究。他们走上街头调查共享单车及使用过程中待完善的地方,问卷行人,访问交警叔叔,设计停放处的标志……学生们将调研报告寄给了当时的长沙市市委书记易炼红爷爷,易爷爷给学生们回信,为他们“关心家乡、心系长沙”和“勤于动脑、敢于动手”点赞!我将相关的课件和视频资料播放给学生们看,鼓励他们做实验、做研究贵在选好研究内容后坚持不懈。
接着,我建议他们尝试着做“我的牙齿白又白”(二年级上册)一课中的实验:在一个透明玻璃杯中倒入半杯白醋。取两个大小、颜色相近的鸡蛋,把其中一个鸡蛋浸泡在醋里。观察比较浸泡在醋里的鸡蛋与未泡的鸡蛋有什么不同,要求记录下过程和结果。这个实验人人都能做,要求人人都来做,做过了的以“小小科学家”的身份再做一次。
三、开发借力阔视野
在教学“我的家人”(一年级上册)一课时,我邀请某学生的爸爸进行“太阳能电池及其应用”的科普活动,家长带来设备让学生们分组动手实验,也给学生们种下了科学研究启蒙的种子。某学生的妈妈是国家电网工作人员,为全班学生进行用电安全主题分享,十分实用。亲子课堂让家校关系十分和谐,更有效地补充了教育资源。
“亲亲大自然”(一年级下册)和“我爱绿树,我爱蓝天”(二年级上册)这两个单元都包含环保教育。在教学“身边的环境”(二年级上册)一课时,我给学生们补充了以下知识:因为大海被人弄脏了,荷兰一位17岁的少年梦想把弄脏的大海清洗干净,你觉得他的想法能操作吗?是的,没有人相信他会成功。
环保教育,要打开眼界,不要让眼界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但更要脚踏实地。校外研学活动前,我让学生们制作环保袋,在进行研学活动时用来装垃圾;儿童节来临之际,我以“环保同行,欢庆六一”为主题进行庆祝,学生们将自制的环保作品带来展示。两次活动,我都给每位学生5枚贴纸,请他为他欣赏的作品点赞,评奖则以学生们的点赞票数为依据。学生参与活动全力以赴,为同学的作品点赞也是观察细致入微,环保的种子在学生心底无声萌芽。
课程资源的补充、整合、开发能有效提升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综合性、真实性、丰富性、开放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真实地参与生活,获得真实的道德认知,从而引发内心的道德情感。
参考文献:
[1]孙晓砺.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
学有效性的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
2017(6):49,51.
[2]张淑环.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
教材使用策略探微[J].中小学德育,
2017(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