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用训练,应贴着文本飞翔

2018-11-29苏正红

教师·上 2018年11期
关键词:语用训练小学语文

摘 要:“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活动中的有机组成,而且享有不容忽视的“半壁江山”之誉。正因为如此,阅读教学就应该充分发挥教材文本的“范例”作用,任何语用训练都需要建立在文本特质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就会有脱离实际之虞,教学效果往往就会事与愿违甚或适得其反。“教妇初来,教儿婴孩。”文章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立足“语言学习与运用”能力训练这一角度,慎重地提出——把握结构,依循文本主线历练提炼复述能力;紧扣核心,依循文本语词历练辨析揣摩能力;拓展想象,依循文本要点历练细致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把握结构;紧扣核心;拓展想象;语用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7-26

作者简介:苏正红(1979—),江苏如东人,江苏省如东县大豫镇桂芝小学教师,研究方向: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地提出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这一核心任务理念,根本宗旨和主要目的就是在于——强调语文阅读教学应当本着“学用结合”指导思想,以不断强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训练与运用能力;同时这种训练需要谨防“随意化”和“功利化”等片面或者错误的倾向。“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凡是编入基础教材中的,都是历经淘洗、流传深广的精髓或经典之作。笔者以《卢沟桥烽火》教学为例,浅探如何紧扣文本拓展训练的一些实践做法。

一、善于把握结构,依循文本主线历练学生提炼复述能力

众所周知,在语文叙事性文本作品中,不仅有极其鲜明的“表達主线”,而且有切实可感的“故事情节”。而文本中的这些“表达主线”和“故事情节”,也正是历练学生“提炼与复述”语言运用学习能力的有效载体和良好平台。不仅如此,不同的文本之间有着并不相同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正因为如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从文本的具体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方法入手,组织并引领学生在深入了解作者写作方法过程中,积极有效地开展对文本内容的概括提炼和多元复述活动。如此而为,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阅读与学习,而且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不断训练他们的语用能力。

我们不难发现,有些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引导小学生非常直接地从基础教材文本中提炼出能够体现“故事情节如何发展”的一些相关节点,就《卢沟桥烽火》这篇课文来说,如其中的“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等词句。然后再以这些表明时间顺序的词句为主要抓手,让小学生对“卢沟桥事变”这一历史性故事经过进行提炼式的复述。然而,这种教学活动和如此形式的复述训练,从表面上来看好像也是贴着文本在“飞翔”,显得既非常地简单直接又十分清晰明了,却从根本上严重地违背了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很明显的疑点就是在这种故事情节复述中,有的只是它的基本“骨架”,而没有的却是更为需要的“脂肪血肉”与“精神灵魂”,这就难以从思想内涵和情感层面上形象生动地体现日本侵略军的狼子野心,更看不出我军如何奋勇抗敌的情况和精神!再说这种复述又有什么意义呢?

笔者始终认为,对于文本故事情节的复述应当做到“有血有肉、有声有色”,而且这种语用形式的体现能力与信息语言的提炼能力必然是相辅相成的。否则的话,我们宁可秉持“宁少勿多、宁缺毋滥”的基本原则。

就《卢沟桥烽火》这一课文而言,教师可就其中的某一具体节点,组织并引导小学生紧扣文本表达的核心内容,在阅读学习基础上提炼出其中的核心词语,为深入进行故事情节的复述从思维认知上打好良好基础。以“1937年7月7日深夜……”这一部分描述为例。教师就可紧扣日本侵略士兵和我国军人之间的对话内容,提炼出文中一些核心词语,如“一支全副武装的”“偷偷地”“摸来”“气势汹汹”“蓄谋已久”“严词拒绝”“恼羞成怒”“密集”“倾泻”“开枪还击”“众寡悬殊”“暂时退守”等,这才能在学生脑海中留下“认知与情感”相互融合的点点画画,从而为他们构建起一条认知复述的思维轨迹和活动道路。与上述情况相比较,这种复述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这也就是说,紧扣文本复述的两大核心点——“复述主线和复述内容”,不仅有利于明晰学生在复述过程中的思维逻辑,而且有利于为学生提供提炼复述的内容支撑,让复述表达血肉丰满。

二、善于紧扣核心,依循文本语词历练学生辨析揣摩能力

因为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元素和支撑因素都是“语言文字”的形式,所以说,密切关注语言文字及其重点词语应该成为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的常态现象。作为具有范例意义的基础教材文本,它的核心价值充分地体现在语文教师通过自己的有效主导和积极引领,帮助小学生在认真感知的基础上,更加深入有效地体验语言词句所形成的内在表达效益,并且切实感受文本语言中所显现出来的独特表达风貌,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他们在核心语言能力方面的有效生长。在新课程教育理念下,“辨析与揣摩”则是核心语言能力中的关键词。

《卢沟桥烽火》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集中地体现在作者通过色彩强烈的鲜明对比手法,不仅非常形象地突出了日本侵略者的罪恶嘴脸和无耻行径,还充分显现了我国守军为了祖国根本利益进行顽强抵抗的坚贞不屈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与一般性课文相比较,其语言层面上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对不同感情色彩的字词语句运用”。正因为如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紧紧地扣住这一文本非常明显的独特价值,以此积极引领学生在深入感知基础上切实感受文本的语言表达效果。

比如,同样是“偷袭”对方,敌人是“偷偷地”“摸来”,形象地写出了鬼子“心怀叵测、悄悄进村”的阴谋心态和无耻勾当;而我军则是“悄悄地”“进发”,生动地写出了抗敌英雄“不畏强敌、有勇有谋”的战术策略。再如同样都是“失败”,在描述敌我双方的语用上又有什么不同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分别提炼出相关内容,如“众寡悬殊”“只得暂时”等词语,令人感受到作者对我国军队遇到困难时情有可原的体谅以及对战士们英勇奋战的认可;而通过“鲜血四溅”“哭爹喊娘”“狼狈而逃”“鬼哭狼嚎”“抱头鼠窜”等词语,让人切实感受到了贬义词语中所裹挟的是作者“亲眼目睹”日本侵略军被击败的一种痛快与畅意。淋漓尽致的对比描写,显现了作者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情感倾向。真的是“不用品尝味自香”!

有鉴于上述所说,在深入感知基础上,教师可将课文中具有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全部提取出来,并要求小学生根据具体描述的对象和与之相应的语境,将相应词语填入相应的情境中去,以进一步训练与强化他们对词语感情色彩的深入理解和实践运用。如此这般,教师在这一实际案例中,从文本那独具魅力的语用价值中遴选出最为适切的丰富教学资源,并能将小学生的思维身心意识较好地镌刻在语言的内在意境之中,非常有利于提升學生对实际语言的感知和运用能力。

三、善于拓展想象,依循文本要点历练学生细致思维能力

自古以来,大多叙事性文本在表达过程中,为了详略得当等表达方式的实际需要,为了充分体现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情感,往往或多或少地“省略”了其中一些表达内容,进而形成文本表达的“空白(或留白)现象”。这种“计白当黑”“无中生有”的表现手法,原是我国国画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后被广泛地运用于书画、音乐等多种领域之中,并且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和影响,显现了活力无限的智慧性和艺术价值。就读本形式来说,人们在阅读感悟这些作品时,就会在“有意无意”中产生“填补空白”的内在意识。也就是说,在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并认真开展“补白”教学活动,能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广阔的潜在资源空间。教师结合文本表达的具体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想象,能够丰富解读文本的渠道和提升学生的思维维度。

《卢沟桥烽火》这篇课文,同样存在善于“补白”的丰富教学空间。比如,在描写“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这一环节,文中就“全国人民迅速行动起来”的热火朝天现象,分别罗列了“北京市民成群结队地前往部队慰劳”“长辛店的铁路工人夜以继日地帮助部队修筑工事”“各地民众、海外华侨纷纷来电声援,并送来大批慰问品”这三种不同层面的具体事例。由于这些现象是发生在“卢沟桥烽火”历史事件之后,与课文中所集中描写的事情并非一个“整体”,所以,作者对这部分内容描述得高度概括而又相对简单。然而,“卢沟桥烽火”是拉开中华民族“全面抗击日本侵略”序幕的直接原因,而上述所列举的“市民、工人、民众、海外华侨”正是“全民抗战”的集中体现,所以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不应当简单了之,不应当造成教学资源的严重浪费。与之相应的是,积极开展如下形式的“补白教学”——播放关于“慰劳部队”“修筑工事”的视频资源;引导学生在观看基础上进行拓展性想象,用具体语言再现人们慰劳、修筑的场面;在深入研读基础上,师生共同为“海外侨胞”撰写“来电”语言……这不仅有利于帮助小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全国人民一体抗日的高涨热情和坚定决心,而且是对他们进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重要契机。

“语用实践”这一理念昭示着我们——积极而又充分地调动小学生的内在言语体系,并且引导学生对文本粗线条呈现内容进行认真感知,非常有利于促进他们在语言表达和思维想象等方面能力的不断发展。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有效训练,我们必须坚持在文本具体内容的范畴下进行,只有真正把握文本中所承载的各类教学价值点,并且从小学生内在的认知规律入手,帮助他们在深入实践活动中展开具有针对性的训练,才能切实提升他们的实际语用能力。在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就深入把握教材蕴藏的“留白”资源,把小学生的关注力聚焦在文本核心之中,为他们开掘适切的语用实践平台,有效促进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四、结语

在现代化教育理念下,语文教学必须坚持素质教育、核心素养为战略指向和战术指导,坚持以基础教材为支撑,把语用训练不折不扣地落实在常态化课程实践活动之中。教师只有切实扣准教材特质与学生认知的交融点,才能提升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为他们的生命成长奠基铺路。

参考文献:

[1]郑志明.浅谈语用学视角下的小学语

文教学[J].考试周刊,2016(38):31.

[2]彭小虎.语用学视野下的小学语文课

堂教学初探[J].成功(教育),2013

(18):71.

[3]王一飞.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评价话语

语用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

学,2013.

[4]王慧婕.小学课堂教学评价语言使用

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2016.

猜你喜欢

语用训练小学语文
警惕语用教学技术化与功利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