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8-11-29张丽芳
摘 要:得法于课堂,成长于课外,培养学生从小养成阅读习惯是现代小学阅读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阅读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给教师提供了相应的教学策略。文章主要从如何多方创设情境、怎样激疑引思、如何和谐协作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对提高教师阅读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理解;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8-25
作者简介:张丽芳(1972—),女,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锦源小学教师,一级教师,本科。
阅读是理解书面语言活动,它不但有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智力活动参与,而且伴随着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巩固字词教学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更是训练思维的关键。如何有效地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认真探讨的问题,笔者多年实践略有感悟。
一、创设情境
小学语文教材有形象鲜明的特点,创设情境进行阅读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1. 启发学生在情境中展开想象
根据课文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感知文章栩栩如生的人物、感人至深的场景、秀丽无比的景色等,对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十分有益。如《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名句,其中的“绿”字则是诗眼,它写出了春天已到江南,写出了春天来到江南后景物的变化,写出了春天的生机。教学这一句可着眼于“绿”字的训练。首先依据诗句想象诗人作诗的情景,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勾勒出诗人立于船头眺望的简笔画,提示学生想象诗人当时的所见、所思、所感。让学生扮演诗人来讲述想象到的情景,并向学生介绍诗人王安石在选定“绿”字之前曾用过“过”“入”“满”“吹”等字,从而体会“绿”字的妙用。在教学中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情景并引导学生在情景中想象,可提高学生感知语言的能力。
2. 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会感情
阅读教学中,只有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心路历程,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使他们在情境中动情,真正让情感进入课堂。如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上课伊始,教师采用“假想旅游”的方法,先播放汽笛长鸣的声音,告诉学生现在是坐在轮船上,要到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去旅游,学生顿时个个精神振奋,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接着播放海面、海底、海滩景象的配乐解说录像,学生随着镜头欣赏瑰丽无比的海水、海底丰富的物产、海滩上美丽的贝壳和笨重的海龟,还有树林中的海岛,为伟大的祖国有如此可爱的地方而欢欣鼓舞,产生了浓浓的爱国之情。这样學生就会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主动探求,为下一步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3. 运用多种媒体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感知材料
由于时空限制,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的内容是学生所不熟悉的,给学生的思维造成障碍。在教学中,教师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造情境、逼真地再现当时的情景,让学生感到“情境即在眼前”“我即在情景中”,帮助学生对客观事物充分感知,头脑中留下清晰而鲜明的表象,丰富其感性认识,从而顺利地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如教学《海上日出》,教师打开多媒体课件,屏幕上就呈现出一轮红日喷薄而出的动人画面。课文主要描写日出前后的景色,屏幕上依次呈现“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三个主要链接。点击任何一个链接,屏幕上都会再现课文中的相关段落,同时呈现课文所描写的景色,创造出全真模拟现实,使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体验。屏幕上每个主要链接之下还有若干个链接,从这些链接进去,计算机就像教师一样,启发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或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思考、回答,或让学生进行语言训练,而且能及时对学生的练习答案作出反馈。多媒体创设的情境生动逼真,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机对话”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激疑引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学生不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便不会有创造性思维的产生。
1. 质疑发散
教学中教师应设法激起学生的疑问,引发学生的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溪流声为什么会时时变换调子”这个有难度的问题产生求知欲,通过讨论释疑来搞清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搞清了溪流和双龙洞,使学生明确“山势”的变化引起了溪流调子变化,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再如《春晓》中“花落知多少”中的“知多少”是“知”呢,还是“不知”呢?有的学生说:知就是不知,一觉醒来不知掉了多少花朵。有的学生说:知是知道,因为“夜来风雨声”,诗人一夜没睡好,所以诗人知道花落了很多。还有的学生说:知是知道又是不知道,因为诗人听到了“风雨声”,所以知道花落了很多,但具体落多少却不知道,也无人知道。这些疑问经过讨论交流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丰富了学生的想象,更增添了诗的意境,具有创造性。
2. 换向思考
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调控学生思考的方向。如《落花生》一课赞扬落花生默默无闻、埋入地里无私奉献的精神,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挂枝头。教师可以让学生换个角度思考,赞扬一下桃子、石榴、苹果,石榴外表粗糙,果肉却晶莹透明,它不讲外表只求内里充实;桃子、苹果外表又好看,果肉又鲜美,是表里如一的典型,而桃子、石榴、苹果高挂枝头,招人喜爱,也愿意为人民服务。这些说法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作者写文章的目的在于宣传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读文章最重要的就是要理解这种精神,而不是要批判落花生、石榴、桃子、苹果等孰好孰坏。这样换向思考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他们思维的灵活性。
3. 情节延伸
有些文章在高潮处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点,顺势引导学生延伸情节,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可以深化主题。如教学《穷人》一文时,为了使学生对课文有深刻的理解,结合六年级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渔夫一家生活贫穷,夫妻俩还收养邻居家的两个孩子,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续写《穷人》。为了达到较好的效果,学生必须通过阅读追根溯源,了解时代背景。教师可借此推荐一些反映当时沙皇统治时期的文学作品,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了解当时劳动人民生活的状况及思想境界,一百多年前沙俄统治下的所有穷人们生活悲惨,渔夫一家代表的当时沙俄统治的黑暗下,千千万万穷人的生活状况,穷人人穷但心不“穷”,虽然生活极端贫穷,但桑娜与渔夫还是做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举动:在自己有五个孩子的情况下,仍主动收养邻居的两个孤儿,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这样也有力地抨击了当时上流社会的堕落和腐化,讴歌了主人翁的优秀品质,感悟到人性的伟大,学生对这些有了深刻的了解,我们的教学任务自然就水到渠成了。有的学生在文中写道:“桑娜一家一下子变成了七个孩子,生活更加困难了,好在自家的两个稍大一点的孩子还能给她们帮些忙,生活虽苦,但他们仍然很满足。”有的学生写道:“桑娜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每天她去别人家干活,一次在路上遇到了一个从外地来的老人,忘记了去儿子家的路,桑娜主动帮他找到了儿子家,老人的儿子很富有,他非常感动,知道桑娜一家的情况后,便让桑娜一家在他们家干活,从此他们的生活无忧无虑。”有的学生写道:“七个孩子虽小但都极其懂事,平日总是想法帮父母干活,读书非常认真,长大后个个都学有所成,而且非常孝顺,桑娜夫妇在七个孩子的照顾下,晚年生活非常幸福。”……学生们在续尾过程中的创造想象和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同时体验到了创造的欢乐。
4. 求异求优
求异是发散思维的基本功能。在阅读的创造性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为了解决某一问题去寻找与课文不同的解决方法。如有的学生在阅读《枫桥夜泊》这首诗时,对诗歌的首句“月落乌啼霜满天”中的“霜满天”提出异议,他们的理由是:寒霜是秋夜水气遇冷凝结于地面的白色晶体,不像白雪那样飘洒空中,“霜满天”的说法显然欠妥当。细细想来,善于细心观察的学生在这方面有疑问是有道理的。于是我们共同联系其时其地诗人的感情世界作深入的探讨研究,发现“霜满天”的景象虽不符合常理,却完全切合诗人孤孑寂寥的感受。那时正值江南秋夜,孤舟一叶,羁旅的孤单,在寒冷的秋夜达到了极致:月落乌啼,寒霜漫天,江边枫叶,渔家灯火,穿过时空而来的悠悠钟声,在这美丽而寂寞的江南秋夜怎能不令游子断肠?寒意仿佛从四面八方倾向诗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觉到身外的茫茫夜气中弥漫着满天霜花。这样的引导,使学生重课本而不盲从课本,重结论而不唯结论,敢于“鸡蛋里挑骨头”,敢于向权威、向教材、向教师质疑,勇于分享自己“挑战性”的见解,拓展了思维的广阔性,也使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求异求优的过程为学生营造了创造性训练的空间。
三、和谐协作
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活动的过程。如果没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和谐协作,教学过程就只能流于形式,教学任务就无法完成。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的和谐协作有利于激发集体创造的活力。
1. 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
语文课堂要建立一种师生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合情理的问题和作出的“怪异”回答,应采取宽容的态度,不要生硬地否定,而是提示他们“再听听别人的意见”,引导学生在研讨中自我完善,精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我创造的意识。教学过程中,遇到学生的许多奇思妙想要用积极的态度加以保护和扶持,并鼓励他们去想象、去创造。这样,不但可以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也可以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品质。
2. 发挥小组协作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以小组协作学习的形式给学生以较多讨论、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群体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分组可根据教学内容和阶段学习情况的需要,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性格特点、操作能力等,或混合编组、或自愿结合编组。例如语文单元或期末总复习时,教师可以按字词、句子、段、篇、作文五个方面分组,各组通过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形成小组意见,总结出复习的重点内容。最后通过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在教師的协调下,综合大家的意见,整理出完整的、理想的语文复习资料。这样,学生不仅在教师那里获得了知识和学习方法,而且在协作交流中相互启发,拓展了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增强了学生广收信息、主动创造的能力。
四、结语
总之,培养创造性思维,是教学的一个常态的工作,需要教师贯穿教学的始终,带着一颗平和的心去努力发现,用智慧激发学生求索的心灵,用热情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让学生通过阅读,提高创新能力,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于 漪.给语文教学加点钙[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王燕骅.现代小学阅读教学[M].北京:
语文出版社,2003.
[3]李泽国,姜虹娟.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的方法[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