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2018-11-29林国俤
摘 要:语言教学离不开学生的思维和文化,高中语文教师要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借用问题导向等手段,基于文本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
关键词:高中语文;思维能力;思维训练;引导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6-13
作者简介:林国俤(1969—),男,福建省长乐第七中学副校长,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课堂改革已步入深水区,“为理解而教”“为思维而教”已成为课堂改革的共识,思维力和理解力也已成为现代社会对素质教育的新需要,对人才培养的新诉求。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应革新教学方式,通过课前、课中和课后三阶段开展针对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训练活动,让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既会鉴赏和运用语言,也能同步发展思维能力,提升自己的思维层次。
一、课前:认真预习,为创造性思维打基础
无论是前置性学习,还是导学案或预学案,其本质都是让学生提前独立自主地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既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学习策略,同时也是对学生自主学习潜能的一种肯定。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说过:“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达到完成80%~90%的评价项目)。”可见,预习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而有效的预习也是实现学生思维发展的黄金法则,那么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预习需要注意两个问题。
1. 预习需尊重学生的原生态体验
传统课堂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标准答案至上”的惯性思维,那就是学生在基于问题进行阅读或思考时,往往聚焦于问题的标准答案是什么,而不是从自我阅读的真实体验和真实感受出发,这就造成阅读过程中的双重人格,一是真实体验潜滋暗长,但另一方面,学生却又因为不知标准答案而产生焦虑。其实,要提升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尊重思维的土壤——學生的阅读体验,只有在真实体验中产生的思维才有生命力和说服力,才能为思维品质服务。所以,教师应以粗线条和开放式问题展开,如概述类问题:文章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是以什么方式行文的?作者最想表明的观点和思想感情是什么?自己在读完后的最大感受又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发散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有利于打开学生思维的缺口。发现类问题:文章有哪些地方你觉得有商榷之处?你的观点呢?这些问题有利于激活学生的真实阅读体验。比较类问题:让学生从课内学过的或课外阅读过的文章中找到一篇和此篇文章有神似或形似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并从内容、结构、语言或写作特色等方面展开。这些问题都有利于发展学生发展思维力和阅读力,从而真正让学生的主体思维不缺席。
2. 预习需指导学生积极思考
思维本身有其学习的属性,但同时,要发展思维的能力,或要使思维能力能更上一层楼,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例如,在预习时,对于古人养成的良好自读方法,要学会拿来主义,进行显性的标注,进行圈、点、勾、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自己的阅读习惯。又如,要培养学生开动脑筋、抓重点的习惯,这对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大有裨益。再如,要培养学生自检自证自悟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查资料,或上网对文本进行深度解析或追求,从而和作者构成一种时空对话,这既是学的过程,也是思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绿色通道。
二、课中:适切引导,帮助学生优化思维结构
教育心理学认为:“思维是智力结构的核心。”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是思维的两种最主要形式,后来人们认为这两种思维的集合体即为创造性思维。而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目标,优化学生思维结构,让学生在读中思、读中问、读中想等,助推学生思维发展。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激活学生发散思维
1. 转变教师的课堂角色定位
问题是高中语文课堂的思维利器。良好的语文课堂是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和谐统一。有了问题,语文课堂就有了风向标。为此,教师要改变长期居高临下的角色,转为学生问题的设计者、问题探讨的组织者和解决问题的促进者,从而让学生聚焦问题和文本进行深度对话,与作者进行思维碰撞,从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当然,教师也要适时提出问题,给学生一定的启示,让学生问在关键处,问出有价值的问题。有了问题,教师和学生便可以结成探究共同体,相互启发、相互点拨,激活发散思维,从而在教学相长中构建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2. 构建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
美国年度教师雷夫说过,在他的课堂上,学生最重要的不是拥有了什么,而是没有了一样东西,那就是——恐惧。只有没了恐惧,学生才有“心理安全感”,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顺畅、敏捷,学生才能真正把思考的过程当作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也只有遵循内心的真实,学生才能在语文课堂中自我激活发散思维,构建“不唯书”“不唯上”“不唯答案”的民主课堂气氛。
(二)培养学生“整体观念”,发展学生集中思维
当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比比皆是,精美的课文在应试的大环境下被教师解析得支离破碎,这不利于培养学生集中思维,也不符合高中语文学科育人的教育宗旨。为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整体观,让学生始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经欣赏、分析和综合,再获“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意境。
第一,教师要找准课文突破口,找到影响学生理解文本的红线,并以红线为切入口,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旨思想。叶圣陶说过:“看一篇文章,要看它怎样开头的,怎样写下去的,跟着它走,并且要理解它为什么这样走。”只有这样,才能把文章作为一个整体来教,看清文章的“庐山真面目”。第二,要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词句意蕴。教师一定要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写作风格和具象描写,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境意识,找到自己思维和作者思维的最大公约数,这样,才能取得与文本共鸣、共情性理解,像《荷塘月色》《祝福》等优秀作品本身都带有时代的印记,需要学生结合时代的大语境才能深刻领会课本内容。
三、课后:适当训练,培养学生多向思维
1. 在口语中展开思维训练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普通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一级,教师要开展多样形式的口语演讲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让学生成为一个“能说会道”的人。口语的方式有多种,即兴演讲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教师给学生一个“微话题”,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就某一内容进行个性化理解或表达,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再如,辩论也是一种很好的思维训练方式,语言和思维本身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学生在辩论中积极思辨,才能成为一个“能言善辨”的人。
2. 在写作中展开思维训练
当下,高中学生的作文充满了假话和套话,有的教师为了保险起见,甚至对作文的开头、过渡和结尾都作了统一的要求。其实,这些仅是学生作文“无话可说”的救急攻略。只要教师在平时作文时不断训练学生的思维,学生考试时一定能找到思维的“突破点”。第一,教师要开掘作文源头,让学生写生活作文,向生活学习,生活中有故事、有哲思、有情感,只要善于发现,不怕没有东西可写。第二,教师要启发学生多维度思考能力。“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学生转换视角,迁移情境,一定能写出思维独特的文章。第三,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因为,思维和想象是创造能力的一双翅膀,富有想象力的思维才是语文课堂向深度发展的最佳驱动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
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
育出版社,2018.
[2]霍晓丽.论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
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J].语文学刊,
2015(10):144-145.
[3]唐凯南.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
维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中学
教学案例与研究),2016(6):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