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生活化:听障儿童有效德育的探索与研究
2018-11-29郭燕
郭燕
摘 要:德育改革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回归生活是改变传统德育方法的必由之路。特殊教育学校德育要走出困境,就应回归生活,系统设计德育内容,让学生在生活中接受教育,让德育有坚实的生活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
关键词:听障学生;德育;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76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9-04
作者简介:郭 燕(1981—),女,湖南省岳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一级教师,本科。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特殊教育学校也不例外。
一、听障学生德育工作的现状
近些年来,国家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持续升温,但也给德育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笔者通过对湖南省岳阳地区近十年走入社会的听障毕业学生生活及工作状况调查,发现高达75%左右的听障毕业生存在这些现象:换工作频繁,不接受一线车间的工种,经常找父母亲人要接济,家庭责任感差,听障人结伴到处流浪,等等。以近三年湖南省岳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毕业生为例,2014—2016年共毕业学生24人,升入高一级学校共18人,6人走上社会。2018年春季,通过与这些毕业生本人或家长连线了解其学习与生活情况,发现许多学生的生活轨迹发生了变化,其中提前离开校园的学生占该校毕业生总数的60.8%,目前没有学习专业技能、无正当职业、处于游离状态的占该校毕业生总数的47.8%,继续在校学习或仍然在坚持职业技能学习的占该校毕业生总数的34.7%。笔者与该校在校听障学生沟通思想及观察课余行为时,发现中高年级学生对老师分配的任务消极应付,不主动参与集体活动,还有许多学生课余时间沉迷在手机、网络游戏中,部分学生家境一般,但花钱时大手大脚……
德育所需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培养怎样的人”和“遵循怎样的价值观培育人”。按理说,听障学生在接受了系统的学校教育后,应该也能走上社会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为何听障教育对象会出现此类状况?这样的状况又如何融入社会的竞争洪流?令人十分担忧。
二、听障学生德育工作的问题
为何学生的行为表现与我们的育人目标越来越远?笔者认为问题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特殊教育德育工作无本可循
特殊教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其教育对象是特殊儿童,教育的目的是“缺陷补偿、回归主流”。特校德育工作一直沿用普通学校德育蓝本,教育目标高、大、空。学校选择教育内容时没有创造性,零散不成体系,把道德和日常生活分离,忽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个人差异,实效性低靡。造成的后果表现为:学生知行脱节,道德认识不能转化为行为;学生言行不一,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等。
2. 特殊教育的封闭性导致教育与生活脱轨
特殊教育学校的“隔离式”教育形式,带来了许多弊端。比如残疾儿童长期生活在一个专门安排的、保护性的环境之中,与社会缺乏接触。而封闭的教育环境、单调的课余生活、有限的交流形式,必定制约了听障学生对世界的正确认知,导致个体社会适应能力低下。
3. 社会关注引导不当导致价值观偏向
到目前为止,听障学生都享受了“免学费、免杂费、免生活费住宿费”的全免式教育,不花一分钱就可以享受到优质教育。社会各界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了,爱心人士、志愿者团体捐赠的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也经常无偿发放给学生。无偿享受到的社会关爱多了,学生反而体会不到付出的意义,不懂得珍惜和感恩,助长了各种不良习性的滋生。
三、听障学生德育生活化的实现路径
近三年来,湖南省岳阳市特殊教育学校在保证学生掌握文化知识、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础上,将德育生活化理念融入教学实践中,除了常规的德育内容,还通过研学实践课程把学生与社会连接起来,逐渐摸索出一套有助于听障学生终身发展的德育生活化教育模式。
1. 开设综合实践课程,把握课堂阵地功能
2016年,湖南省岳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结合学生特点、发展需求及未来职业走向等因素,对劳动课和综合实践课进行整合,以“低年级重素养、中高年级重技能”为目标,设计了适合聋生学习的“烹饪与烘焙、洗车、手工制作、书法与绘画”四个兴趣与技能小组,每周专门安排一个下午进行集中授课。由专任教师带队授课,同时引进志愿者参与课堂教学,进行专门的技术指导,以此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并逐步掌握提高实践技能。
2.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课外认知
每年春秋两季,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邀请全体家长共同参与。通过参观湖南省岳阳县革命历史博物馆、走汨罗屈子祠、爬麻布袋大山、环南湖大三圈徒步等活动,家长和教师一起带领学生走出校园、亲近自然,了解当地历史和风土人情,既丰富了学生认知,又增进了情感交流。同时,学校还设计了“寻找身边人的优点”“我为社区做点事”“环保小卫士”“我眼中的普通学校”等一系列主题活动,丰富听障学生的社会体验,助力融合发展。
3. 创设德能评价机制,量化学生德育成效
除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考评,学校还增设了劳动计酬体系,即日常评价优秀类的学生有权选择学校责任承包任务,并获得相应的积分,积分报酬等同于现金可用于食堂和商店进行消费抵扣。学校将公共区域、校园绿化分块列出,推行“责任承包”。学生自由组合,自主认领责任包干区域。由指定教师负责指导、检查和评价,用积分制对等计算相应的报酬。自从实行劳动计酬制度后,不到一个月学生的许多方面就发生了正向变化:偌大的校园整洁干净,学校不再需要聘请专职的保洁人员;学生日常行为日趋规范,表现优秀的学生越来越多;吃饭挑食的少了,餐盘里基本上没什么剩饭剩菜;对自己的学习生活用品也爱惜了,不再随意乱丢,损坏的频率也大大降低。从这些情况来看,基本实现了学校构建社会化生活环境的初衷。
4. 构建“大特教”社会圈,优化学生融合环境
湖南省岳阳市特殊教育学校与岳阳市文明办、市志愿者组织联合会对接,于2016年助残日举办了“志愿者进特校”活动启动仪式,各志愿者团体踊跃认领学校相关活动,学校志愿者活动逐步规范,活动内容围绕着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助力学生生存技能这个主题向纵深发展。具体有以下内容:
(1)“一人一特长”计划。即根据学生的意向和志愿者资源的对接,确定将木版画、沙画艺术、魔术、跆拳道、航模操作等项目作为聋生的特长项目,由对接的志愿者负责定期定点培养。
(2)勤工俭学项目。志愿者组织在学校设立相关工作室或是开展专项活动,学生全面参与学技能,同时还可以将所制作的成品通过义卖或交流等形式获取价值,作为勤工俭学收入。
有序的志愿者活动成为德育生活化教育的重要平台和资源支持,听障学生也在这些活动中掌握了新技能,增强了自信心,更是在志愿者身上感受了正能量。
四、听障学生德育生活化探索的意义
特殊教育学校德育通过回归生活,系统设计德育内容,让学生在生活中接受教育,让德育有了深厚的生活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
1. 弥补了特校德育内容的不足
特校德育依赖于思想品德课远远不够,且该教材滞后于社会变革,不利于听障学生现实需求。学校拥有德育内容的自主權,通过走具有校本特色的德育之路解决了低效德育问题,有效弥补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不足,使特殊教育呈现出时代感和鲜活力。
2. 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生活化德育校园文化的创设,生活化课堂教学及德育生活化主题活动的设计、实施与评价主要由学校教师来承担,这就要求教师成为德育生活化教育教学的领导者、组织者、实施者、评价者。教师在参与德育教育资源开发中,专业素质和理论水平都得到了提高,促进了专业成长。
3. 张扬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以生为本、促进学生发展”。学校从2015年开始推行课程改革,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日常行为习惯养成及课外研学实践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德育生活化教育,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意识,训练了学生的劳动技能。德能评价机制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自主意识。
“生活德育”是充满教育情境的实践着的德育。湖南省岳阳市特殊教育学校在德育生活化的实践中,改变了以往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迈出了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第一步,使残疾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学有一技之长,获得谋生的本领,这既顺应时代的要求,也是特殊儿童德育本身规律的呼唤,更是拓宽特殊儿童认知社会、促使其有效融入社会的可行途径。
参考文献:
[1]林 宁.从知性德育到生活德育的转
化[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
版),2011(4):27-28,86.
[2]钟晓琳,朱小蔓.德育的知识化与德
育的生活化:困境及其“精神性”问题
[J].课程·教材·教法,2012(5):9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