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与童年,应同样美好
2018-11-29张玮
张玮
童年是学习、认识的启蒙阶段,无疑相当于人之春天。“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在学生的童年里应该播下最美好的语文种子。
一、语文课程:教材在哪儿
童年应该是开阔的,同样,语文课程的视野也应是开阔的。儿童的智力特点是什么?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童年时期是人的记忆力的黄金时期。可以说,童年是特别适合记忆与积累的时期。人的智力发展特点促使我们反思:在最应“吸收营养”的童年时期,难道教语文就等同于教语文教材吗?6年的光阴,语文学习的内容就局限于那12本薄薄的教材吗?非也!在最应吸收积累的年龄里,12本教材能给予学生的成长营养远远不够。其实,语文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部分。教师的视野里如果只有教材上的那些文字和图片,那么,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语文世界也将被教师框在了视野有限的“井底”。
教材的编纂,一般来说针对的是共性的学生,而且教材几年甚至十几年一换,选择的内容难免滞后于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的知识与科技以及与生活紧密结合的各种常识,难道就因为不在教材里,就这样生生被隔绝在语文课程之外吗?当然不行!由此可见,单单使用教材资源远远不够,而且太慢。但是,怎样才能让它们紧跟时代进入课堂呢?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学的最终目的不在教材本身,而在于通过教材的学习使学生举一反三,即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声名远扬的韩兴娥老师几周教完一本教材,然后挤出时间带领学生“课内海量阅读”,这样的教材视野让人叹服。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树立“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理念,从教材出发,走向生活,让生活这本更丰富的教材成为可以开发学生童年无限宝藏的“钥匙”。有的教师在教学说明文单元时,让学生把家里日用品的说明书拿来,如此直观又形象的说明书不就是好的教材吗?有的教师建立了班级图书馆,设计了“阅读存折”,激励学生海量阅读。此时,那些经典的课外书不就都成为了学生的语文教材吗?
教材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教师们不能只是站在教材的“篱笆”内,忽视教材外的满园春色。从空间方面来说,教材是无边无际的;从时间方面来说,教材是无始无终的。生活即是教材,这是一种大语文观。只有树立这种观念,把现实生活中的各类元素整合起来,巧妙地“添”入教材中,才算抓住了语文课程的核心,才能让学生跳出“井底”,领略到更广阔的世界。
二、语文课堂:情趣在哪儿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节课,一位教师执教《燕子》第1自然段:“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这段语言是多么灵性富有诗意,但是,教师却花了近20分钟,从这短短的文字中提炼出了六个知识点带领学生逐一分析,不厌其烦。结果,好好一只活泼机灵的燕子被老师“解剖”得七零八落,最后燕子去哪儿了?我想,这可怜的燕子恐怕在学生脑中早已了无生机,失去了原本完整的模样。
于漪老师指出,“语文教学要情趣横生”。但像上述这样气氛沉闷的语文课在我们的常态教学中恐怕并不少见。这样的课堂对于学生来说如食鸡肋。学生的童年语文,怎么能没有快乐,怎么能丢失美感,怎么能缺少情感?
在语文课堂中,如果无视文本的情趣因素和美学特征,把语文课上得枯燥乏味,毫无情趣,只会令学生生厭,扼杀他们对语文的爱好和兴趣。对于童年阶段的学生来说,“爱学”比“会学”更重要。其一,无论是情感的体验,还是内容的理解,抑或是语言的训练与运用,都应该是充满情趣的。童年语文,就应是在“玩”,在“游戏”,甚至在“挑战”。其二,课堂的节奏、课堂的活动、课堂的语言、课堂的环节,都应是闪耀着思维的。
钱梦龙说:“一位乏味的语文教师肯定不是好语文教师,一堂乏味的语文课肯定不是好的语文课。”语文学习将伴随人的一生,童年生活对人的影响可谓深远绵长。对于启蒙阶段的学生,请别用枯燥乏味的课堂磨掉他们对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吧!好的语文课堂不是句号,是问号,是惊叹号,是省略号,是不断地把学生引到一碧千里的草原,引到波澜壮阔的海边,引到瓜果飘香的田野,让他们好奇地、主动地睁开双眼、敞开心灵,去感受趣味盎然,去感受乐在其中。只有寻得语文课堂的情趣,学生的童年才不会丢了快乐。
三、语文教师:定位在哪儿
1.教师应是“理解者”
纸上画一个圆,拿给孩子,他们能用童年的眼睛看出令成年人惊讶的不同答案。所以和孩子在一起,我们也应是“孩子”。虽然生理年龄不可逆,但我们不能丢了那颗童心。童心是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错误失败的无惧……童心,是虽然历经世事但依旧不忘初心的那份纯真与坦荡。在《两小儿辩日》中,面对两个孩子的争辩,连智者孔子也有“不能决也”的尴尬时刻,更何况芸芸众生的我们。我们应保持 “孰为汝多知乎”的清醒,保留那颗纯真的童心,别把自己当成无所不能的知识施予者,而是一个“长大的孩子”,用不忘初心的态度去理解孩子、相信孩子、回应孩子。
2.教师应是“引路人”
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做个善解人意的引路人,要牢记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儿童本位。我们应清醒地意识到,学生才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他们才是自己思维的主宰。“急性子”的教师要让自己慢下来,别着急告诉学生答案,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亲历,去感受,去享受探索路途中绮丽的风光,去体验语文的美妙。作为引路人,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属于自己独特的认知,产生个性化的感悟。这将是每个学生区别于他人,作为不同的个体存在于童年之中,并最终以此作为今后生命旅程之底蕴的必经之路。
3.教师应是“学习者”
孩子们像破土而出的种子,像拔节的笋芽儿,像绽开的花骨朵儿……我们会惊讶地发现他们所认知的和他们所需求的将日益增多,他们需要我们给予水分和阳光才能不断成长。我们能给予孩子们什么?我们所给予他们的,能让其感受到成长的快乐吗?教师既然是一门职业,自然拥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技能体系。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教师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学生因成长而乐,教师因学生的成长而乐,教师也应为自己的成长而乐!这种专业成长才是教师告别职业倦怠的良药。向书本学习,向同行学习,向专家学习,向学生学习,向实践学习,通过各种渠道,集百家之长,拓展知识领域,让自己成为一个博学多识的人。另一方面,教师不能停止思考和研究。只有思考和研究,我们才能从繁杂的教学琐事中寻找规律,从千头万绪的教学现象中探寻原因;只有思考和研究,我们才能让每天活出新意,活出区别于他人的“专业自我”;只有思考和研究,我们才能产生“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气概,萌生自己的主张,发出自己的声音,形成自己的风格。
童年绕不开语文。我们应努力让语文与童年同样美好。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莞城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