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研究及意义研究综述

2018-11-29张娇阳陆伟岸

时代金融 2018年24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现实意义

张娇阳 陆伟岸

【摘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遵循共商共建、求同存异的原则,摒弃霸权思维和强权意识,超越过去的冷战思维、简单化思维、两极对立思维,重塑中国话语权。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研究与现实意义正是这一宗旨的集中体现,目前这也是国内学者的研究热点。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 内涵研究 现实意义

近年来,随着作为中国党和国家的领导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百余次论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如在2014年的亚信峰会、APEC會议、G20峰会等一系列多边外交场合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由此,海内外学界掀起了一股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内涵研究与现实意义进行研究的浪潮,涌现出一大批成果。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研究

黄婷、王永贵(2017)认为,共同体是人在相同条件下因共存而结成的集体组合,其指代的范围小到两个人之间的联合,大到世界一体化状态下各民族国家的集合。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世界秩序理念的总体性规定,秉承了老子“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认知,也与马克思的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类解放所要依存的共同体的思想不谋而合。人类命运共同体承认世界各地区以及国家之间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关系,还在价值指向上关注个人的“小我”利益需求,进而上升到人类整体利益这种“大我”之上。张静、马超(2018)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视为对中华“和”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内化了“和”文化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崇尚‘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论,中国人的血脉中没有称王称霸、穷兵赎武的基因。”{1}这如实的证明了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之中并未掺杂着控制他国、攫取利益的杂念。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将“和”文化视为维护国际关系的准则。卢梭认为,人类当中存在着两种不平等,其中一种是自然或生理上的不平等,另外一种是精神上的或政治上的不平等。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需要考虑各方利益的交汇点,营造共赢的格局。

张继龙(2016)关注到国内学界从传统文化、国际主义、生态有机体、法治文明、共生论以及人类共同价值的角度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做了多层次多角度的阐释。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具有某些层面的共通性,金应忠就认为二者在关于世界及人类如何存在、如何发展的观点上具有相似性。另一种观点认为国际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结合产生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李爱敏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兼具低层次的工具理性国际主义和高层次的价值理性国际主义。还有一种观点从生态有机体视域上来理解,刘勇认为“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必须树立人与自然的平等观和整体观,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属于生态有机体的整体利益出发,把人类发展与生态系统紧密结合起来,在保护生态系统的前提下推进人类发展,在人类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生态系统,实现人类与生态的协调发展。”{2}从法治文明的观点来看,黄德明等人从国际法语境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共同体”概念的重构,体现了国际法的合作意识、人本意识、共进意识等价值观。

周方银(2014)分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中国周边外交的手段,同时也是重要的外交目标,它与本地区长期的稳定、繁荣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邱耕田(2015)将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分为三个方面:民主协商原则、尊重原则和“中国主张”。英国著名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2012)在《共同体: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中寻找安全》中认为,在当今世界挑战多样化的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置身事外,需要在不确定的挑战下遵循互惠互利的原则来实现共赢。李德顺(2017)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主体的一种具体形态,在人类共同命运的问题上存在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多层次的主体之间的关系当中,不一定非是对抗的关系,可以是相互兼容而并不替代的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尽管是最高层次的主体,但它和国家、民族、阶层、阶级、个人等主体一样,必须担负起自己的权利和责任。郑永扣、方兰欣(2018)提出可以从时代背景、哲学基础、价值指向、实践路径四个方面来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休戚与共”的国际体系是该思想提出的客观前提,“和合共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哲学基础,“普惠共享”是价值指向,“共商共建”是实践路径。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意义概述

王帆(2016)认为命运共同体是安全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的总和,是中国特色国际秩序观的体现,对于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具有重要意义。饶世权、林伯海(2016)的《习近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其时代价值》论述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成果,是中国传统“和”文化在当代的继承和发扬,也是重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基本价值准则,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徐坡岭(2017)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以中国价值为内核的世界持久和平稳定方案和蓝图,是对1648年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所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方案。

三、结语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根植于优良中国传统文化,同时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的有关共同体思想的范畴,其意义体现为在当代大国理念独具中国特色和中国智慧。总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丰富,前途光明,意义深远,应当坚信,“人类命运共同体”终将实现。

注释

{1}习近平.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论”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E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4/0628/c164113-25213199.html.

{2}刘勇:《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认识维度》

参考文献

[1]常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治理新格局.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12).

[2]周银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国际话语权重塑研究.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

[3]张继龙.国内学界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述评.社会主义研究,2016(6).

[4]宋婧琳,张华波.国外学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综述.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7(5).

[5]黄婷,王永贵.人类命运共同体:一种世界秩序的话语表述.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5).

[6]郑永扣,方兰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中华文化.河南社会科学,2018(1).

[7]杨梓妤.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研究综述.改革与开放,2017(1).

[8]张静,马超.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中华“和”文化的继承与创新.长向学刊,2018(1).

[9]彭大成.中国古代“大同”思想与当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湖湘论坛,2018(2).

[10]袁祖社.共享发展的理念——实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建构.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师范大学2018年研究生科研实践项目成果。项目名称:师范类高校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认同现状调查——以四所师范类院校实证调研为例,项目号yz1260021814。

作者简介:张娇阳(1996-),女,汉族,安徽阜阳人,天津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共党史;陆伟岸(1992-),男,壮族,广西南宁人,天津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学。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现实意义
村志在乡村文化承传中的现实意义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三重逻辑与现实意义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中国言说的路径与民族国家电影实践及其走向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
毛泽东的党内批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思索《鲵鱼之乱》生态危机的现实意义
浅谈对台文化统战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