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对宏观经济影响探析
2018-11-29胡峥苌飞超金环
胡峥 苌飞超 金环
【摘要】在网络技术与应用发展迅速的今天,金融行业发展模式有着巨大的变化,宏观经济也表现出明显的波动风险。因此想要促进宏观经济的均衡发展就必须重视互联网金融环境优化。文章将以互联网金融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及影响进行分析,并对互联网金融及宏观经环境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宏观经济 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和宏观环境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及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状态
互联网金融指金融机构及相关企业运用互联网技术,通过网上平台展开业务往来的商业模式。这种业务模式迎合了我国日益增長的物质文化需求,更是当今迅速发展社会的内在需求。相比传统金融行业互联网金融无疑要复杂得多,它是金融行业在现代信息社会发展过程中孕育出的新形态,其业务开展方式正逐步被互联网所更替,互联网与金融也将融合发展,相互依存。
目前我国宏观经济正处于新常态经济形势下。保持了以往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找出其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加以调整。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逐步减缓至中速、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转换为调整存量、发展动力也从依靠资源和低成本调整为创新驱动。
(二)互联网金融和宏观经济关联分析
互联网金融和宏观经济既是互相促进关系也是互相制衡关系。互联网金融是近年来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而诞生的新的金融类型,显著提高了经济主体资金配置效率,对宏观经济的稳步发展有着积极促进作用,互联网金融也正是在宏观经济改革创新的前提下才能够实现独立发展。而二者互相制衡则主要体现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只能改善传统金融市场存在的弊端,并不能直接提高宏观经济效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需要宏观经济的调控和监管。
二、互联网金融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推动了宏观经济增长效率
经济增长效率是宏观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准之一,互联网金融的普及使我国的经济效率持续呈现增长。作为新的产业模式,互联网金融促进了行业内的竞争,降低各环节交易成本并提高了金融业务的开展效率,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另外,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使得银行、证券及保险等传统的金融服务渠道得到拓展,社会投资、网上理财等多样化投资方式层出不穷,人们消费活跃度正不断提高。
(二)互联网金融改变了宏观经济发展趋势
如果说金融活动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种行业模式,对其他行业或人们生活影响力有限,那么互联网活动作为当今我国民众熟悉的一种生活模式,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力不容小视。中国有超过一半的民众都在应用互联网,互联网金融通过国民的网上活动直接影响了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发展,互联网的发展为金融服务提供了第三方支付服务,用户可以直接在网站上交易获得心仪商品。这也使得进出口贸易活动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个体经销商,由此可见宏观经济发展也因互联网金融做出了改变。
(三)互联网金融对宏观经济环境有着不利影响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不仅促进着宏观经济环境的改革,也存在着许多威胁其发展的问题。互联网金融起步的落后注定了其监管机构及政策的不完善,其中的风险影响着宏观经济的稳步发展。在互联网金融的开放环境下,借助互联网平台展开交易的用户双方信誉得不到保障,代表着互联网金融融资的不稳定性,难免引起互联网金融发展停滞不前。
三、互联网金融环境下我国宏观环境发展建议
在大数据时代,宏观环境中的任何经济活动都与互联网金融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找出二者相互融合的纽带,才是其成为新经济常态市场发展的积极动力。因此探索互联网金融与宏观经济中各种要素的内在联系,需要互联网金融更深层次的改革:
(一)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过程存在很大的漏洞。想要推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就必须针对这一新兴产业实施法律法规,各级政府更应严格带头执行,确保互联网金融监管工作的高效展开。
(二)保证社会信用和信息安全。
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开展基于虚拟网络平台,若交易双方社会信用不佳或缺乏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则容易丢失乃至被窃取交易信息,造成利益损失。因此有关部门必须大力开展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以及积极构建全面的社会信用体系。
(三)注重服务水平提高
互联网新事物的发展必须充分提高其行业的服务水平,因此严格针对互联网金融机构实施创新模式,加强金融体系的内部建设不可或缺,互联网金融服务质量的提高就是经济效益的提高。
四、结语
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是宏观经济环境发展的必然趋势,互联网金融与实体金融的融合是宏观经济的未来发展新形势。想要推动宏观经济的发展就必须结合互联网金融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使得互联网金融为社会经济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戴珊珊.宏观经济受互联网金融的影响分析.现代营销(下旬刊),2018,02.
[2]王丽萍.互联网金融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商场现代化,2017,05.
[3]纪国栋.互联网金融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中国集体经济,2017,06.
作者简介:胡峥(1997-),男,沈阳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苌飞超(1995-),男,沈阳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生;金环(1980-),女,沈阳工学院副教授,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方向:企业管理,为本文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