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陕军独行侠
2018-11-29尚儒
尚儒
他是一个充满英雄主义情结的作家。这一点不仅体现在他独特的叙事风格中,也体现在他笔下令人陶醉的壮美风景、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以及一个个令人怦然心动的浪漫传奇中。
他将自己的写作比作像考古工作者修复文物一样。他认为,作家有责任将隐藏在历史深处的文化残片挖掘出来,把这些碎片拼凑在一起,还原出一个久远年代曾经发生过的真实故事。
2018年初,一部三十余万字的长篇小说《浚稽山》悄然面世,引起评论界的极大兴趣和关注,读者的反响也如同投进一粒石子儿的湖面,掀起一波接一波的涟漪。人们最感兴趣的是,一个生活在关中的渭北汉子,怎么会那么熟悉北方民族的历史与风俗,还能把两千多年前匈奴人的生活场景描写得那样细致感人?
《浚稽山》是一部历史小说,讲述的是距今两千多年前大汉王朝与匈奴帝国之间的故事。这是一个少有人涉猎的题材。不了解历史的读者会觉得书名和地名一样生僻、拗口,不通俗。熟悉历史的读者欣喜之余,也替作者捏一把汗:浚稽山,是历史的富矿,大题材,但又是一个让人望而却步的大冷门。
不过,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普通读者,在谈到这部小说时,都会有相同的认识,那就是这是一部让人大开眼界的优秀作品。也有不少读者对小说作者很感兴趣:杭盖是蒙古族作家吗?他是不是长期生活在西部边疆?
前不久,笔者见到了作家杭盖。原来,作家杭盖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秦人”。在人才济济的文坛陕军,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位风格突出的独行侠。
游牧情结
“我是陕西富平人,原名也不叫杭盖。”眼前的作家杭盖,中等身材,腰杆笔直,嗓音洪亮,底气十足。
杭盖原名惠新源,老家在富平县美原镇。惠姓是当地几个主要姓氏之一,据杭盖介绍,这个姓氏渊源久远,构成复杂。现在的惠姓既有从南方迁徙来的汉人,也有后来移居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富平县建制始于秦代,秦时称频阳,频阳县治旧址就在今美原镇境内。杭盖说,他们这一族源自何方,目前已说不清楚。他记忆中,祖上也没有出过什么显赫的人物,即便有,和自己也没有太大的关系。
杭盖的出生地其实是在陕北的府谷县。上个世纪50年代,杭盖的父亲从部队转业到陕西最北端的府谷县工作,杭盖在那里出生,并随父母一起在府谷度过了童年时代,到了上学的年龄才回到富平老家居住。杭盖记得,父亲工作的地方往北就进入内蒙古地界,那里属于牧区,有大片大片的沙漠。在沙漠里行走,时常会看到一堆一堆的白骨,有牛羊等动物的尸骨,也有人的骸骨。杭盖说,这一幕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里,他后来喜欢阅读包括蒙古族在内的北方少数民族历史的书籍,即与此有关。
从小学到中学,杭盖的读书时光都是在故乡度过的。他很自负地说,那个年代,虽然物质匮乏,但一点不妨碍他对知识的攫取。杭盖爱读书是出了名的,他不仅读得多还读得杂,什么书都读,包括中医中药、阴阳八卦、畜牧兽医等,都拿来读。他说自己几乎读完了当时所能找到的所有书籍,像《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经典著作,都能大段大段地背下来。读中学时,得知邻村有个大学生,杭盖的同伴就煽惑着要他和这位大学生PK一番,看谁读的书多。同伴向对手夸耀说,我敢保证,你读过的书他(杭盖)都读过,但他读过的书你就不一定读过了。后来两人并未正面交锋,但少年杭盖读书打擂的传闻却成为一时美谈。
酷爱读书的杭盖后来却成了一名理工男,在高校他读的是物理专业,毕业后进入某大型国有企业,在企业子校当了一名物理教师。没过几年,他调离了教师岗位,在企业做起了业务,主要负责西北各省区的设备维修与售后服务等工作,因此有机会深入细致和近距离地了解西部边疆各少数民族的历史与风俗习惯。
在甘肃、青海、新疆和内蒙古等地,杭盖结识了不少当地的少数民族朋友,其中不乏研究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的专家和学者。由于对北方民族历史情有独钟,他开始系统地研究蒙古族、卫拉特蒙古族,以及藏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维吾尔族的历史与文化。难怪后来有评论家说,杭盖是当今比较了解中国西部诸民族和中亚五国历史及文化习俗的极少数作家之一。
行走西部
尽管有了在西北地区工作近十年的经历,也为写作做了较为丰富的知识储备与创作积累,但真正让杭盖产生创作长篇历史小说的念头,则源于生活中一个真实的故事。杭盖说,他在乌鲁木齐时,经常到一家蒙古族人开的小饭馆用餐,渐渐地与这家餐馆的老板也熟悉了。老板是一位年轻干练的女子,名叫巴依尔。杭盖知道,这个名字在内蒙古读巴雅尔,是“喜欢”、“喜庆”之意。这位女子能很熟练地使用蒙古语、哈萨克语、维吾尔语、汉语等多种语言和顾客讲话,这引起了杭盖的注意。一打听,她果然是西蒙古——卫拉特人的后裔,老家在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这里正是新土尔扈特人传统的驻牧地。
有一次,无意中聊起了内地和边疆地区宗教信仰的话题。杭盖当时说,一个地区宗教信仰是变化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蒙古人,有信仰藏传佛教的,有信仰东正教的,也有信仰伊斯兰教的。又比如,汉族人信奉的佛教还是西域人传授的,那个著名的传教者鸠摩罗什就是西域龟兹国人,即今新疆库车人。历史上,回鹘人最初信仰佛教,后来受中亚人的影响,改信伊斯兰教……
这时,后厨的一位穆斯林小伙子和杭盖理论起来。在新疆,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杭盖没有选择简单的说教,他告诉这个穆斯林小伙子:这是个非常严肃的话题,你若想弄清楚,最好去拜访你们当地最有学问的长者,他会如实告诉你的。
小伙子觉得杭盖说得有道理,不仅没有生气,还很友善地给杭盖倒了一碗奶茶。杭盖也很客气,夸他烧的哈萨克土豆非常棒。杭盖说,哈萨克土豆是用牛肉和土豆烧炖出来的小吃,还有一碗骨头汤和一个馍馍,很对他这个老陕的口味。因此,几乎每天都要去这家餐馆吃一顿。
不过,对杭盖来说,自觉地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和“文化认同”的高度写作长篇历史小说《浚稽山》,则是很多年以后的事情了。在他看来,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是他自觉坚持的创作理念。他认为,这三个认同是一件非常严肃的大问题,已经不属于学术问题,而是一个严肃的文化议题。让他欣慰的是,今天,文化认同终于被提升到国家文化建设的戰略高度而受到认识和重视。
杭盖指出,实际上,从史实以及北地诸民族的史诗中亦可得知,北地诸族与中原汉人确实为同宗同源。黄帝以土德之瑞称王,故轩辕氏被称作黄帝。因为土是黄色的,亦是世间万物之始。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故有拓跋为氏族之名存世,如鲜卑拓跋部。先秦古籍和汉代典籍均有记载,相传黄帝娶妻嫘祖,生子昌意。昌意幼子悃被封北土——幼子守土,正是游牧民族的习俗,如同汉地长子继承家业。这表明黄帝轩辕氏族出自北土,后至中原黄河流域,与神农氏炎帝部落融合。
因此,两千多年前的大汉与匈奴之争,看起来是两个民族争夺土地与牧场,实际上是两个拥有血缘关系却互相并不了解、自然缺乏民族认同的族群之间的冲突。
“这才是我创作《浚稽山》的真实意图,也应该是这部书的意义所在吧。”杭盖这样说。
孟克杭盖
杭盖坦言,他不是体制内的专业作家,也谈不上真正意义的职业作家。写作对他来说只是副业,或者说第二职业。在原单位工作期间,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搞自己的写作。倒是离开原工作岗位以后,才迎来了属于自己写作的春天。
和多数陕西作家不同,杭盖独辟蹊径,将自己创作的方向锁定为大西北概念下的历史题材,并很快就进入了写作状态。他给自己订下一个宏大的创作计划,要在数年之内完成《北海雪》《秦岭雪》《天山雪》系列长篇历史小说以及《滚动的呼麦》《伏羲盛宴》《血染云山》等中短篇小说的写作。
正如著名学者、书法家吴振锋所言,杭盖是一个充满英雄主义情结的作家,这一点不仅体现在他独特的叙事风格中,也体现在他笔下令人陶醉的壮美风景、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以及一个个令人怦然心动的浪漫传奇中。
談到作品《浚稽山》的问世,杭盖说那完全是计划外的副产品。此前,他正醉心于自己“雪系列”长篇历史小说的写作中。有一天,他在与多年的好朋友、西安出版社编辑李亚利的微信聊天中说到,他在创作《天山雪》时有了一个意外的收获,那就是写到第五章,涉及西伯利亚人抗俄的历史事件,一不小心将其写成了一部长篇小说《金色的乌拉尔》。而此时,李亚利正在物色作者人选,希望能找到合适的作家撰写一部反映大汉苏武的长篇历史小说。当时出版社正在组织“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相关选题,策划出版一套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方面的图书,李亚利很清楚杭盖对西部民族历史风情的广博学识,就向杭盖约稿,杭盖“头脑一热就应承下来”。
杭盖说,写这部小说,他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实际的闭门写作时间只有两个多月。在评价自己这部小说时,杭盖很自信地说,《浚稽山》可以当成真实的历史故事去阅读,小说中涉及的事件,几乎都是史书典籍中记载过的。在这个方面,写作力求尽可能做到严谨,叙事尽可能客观真实,符合历史事实。
比如,苏武胡妻挛鞮昭云的真实性是经得起推敲与考证的。汉宣帝派使者从匈奴带回了苏武胡汉混血儿子苏通国,是典籍文献中明确记载的,说明苏武被困十九年间确有胡妻这一事实。但苏武在匈奴的妻子叫什么名字?所有存世的典籍史册均无记载。而李陵在匈奴的妻子挛鞮拓跋在史料中是有记载的。史书中还披露了一个信息,苏武被囚禁在北海时,已为匈奴右校王的李陵曾委托胡妻拓跋居次(居次,意为公主)前去资助和慰问过苏武。杭盖认为,这个细节可能有助于我们揭开隐藏在历史背后的千古疑案,至少说明李陵之妻拓跋居次一定认识苏武之胡妻,而且关系还非同寻常。苏武之妻也不大可能是普通的牧人之女。对比李陵之妻的高贵身份,再分析李陵与苏武二人的书信往来,杭盖大胆推测,苏武胡妻为匈奴右贤王之女的民间传说属实。
杭盖将自己的写作比作像考古工作者修复文物一样。他认为,作家有责任将隐藏在历史深处的文化残片挖掘出来,把这些碎片拼凑在一起,还原出一个久远年代曾经发生过的真实故事。
谈到小说的写作特色,杭盖说,考虑到今天阅读的主要群体是70后、80后和90后读者,他在写作手法上也改变了传统的线性结构,采取了七巧板拼接的方式。各个看似独立的板块,一个个拼接后成为完整的故事。评论界有人指出,《浚稽山》的叙述方式有《水浒传》“串糖葫芦”式写作手法的影子,也有对《史记》首创的“互见法”、“聚焦法”的传承和接续,模块化网络结构则得益于美国作家福克纳的板块式结构。这些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杭盖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知识储备与扎实过硬的文学功底,当然还有他对题材和各种叙述方式高超的驾驭能力。
“现在我的笔名叫孟克杭盖。”杭盖解释说,杭盖源自蒙古语,意为山林,指有蓝天、白云、草原、河流、森林的地方,也可以通俗地解释为世界、天下。后来,当他知道有个著名的乐队也叫杭盖,便在杭盖前边加了两个字“孟克”。孟克也为蒙古语,意为永恒。不难看出,作家杭盖,现在的孟克杭盖,对北方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依然那么痴迷和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