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走出去经济主体生存与发展制约因素分析与对策
2018-11-29李熙春
【摘要】在本文中,从经济学的视角,从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具备优势、现实状况、制约因素三个方面对保山走出去经济主体生存与发展进行分析,然后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保山走出去经济主体要在异国的土地上生存并发展壮大,不仅要靠企业自身的综合实力还要靠职能完善的政府高层对企业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
【关键词】保山 走出去经济主体 生存与发展 制约因素 对策及建议
“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使保山借助地缘与区位优势,成为融入世界、建设开放型经济的热土。保山企业纷纷“走出去”到周边国家寻求合作与发展,并在农业、水电建设、双边旅游、文化、教育、医疗等方面开展了多方面的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因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保山企业“走出去”也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一、保山走出去经济主体的具备优势
(一)历史演进奠定了走出去的良好基础
历史上保山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中缅贸易的集散地,现今保山仍是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前沿门户,第三欧亚大陆桥两大出境通道经过保山,使保山成为对外经济走廊的节点,成为连接中国13亿人和南亚、东南亚10多亿人口这两个最大市场的重要节点,具有连接国内、辐射南亚的市场枢纽优势。
(二)现实的发展为走出去提供了可能
2000年国家正式提出“走出去”战略,2004年保山市委提出“云南走向南亞保山先行一步”战略构想,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为保山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各方面的可能。一是设施联通正在形成。保山境内,大理—保山—龙陵—腾冲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腾冲机场建成通航,正在申报国家级口岸机场。在出境通道上,腾密二级公路已于2007年建成通车。二是产业辐射效应正在突显。保山针对南亚东南亚市场特点,在五县(区、市)科学布局五大工业园区,在腾冲猴桥建立边境经济合作区。三是人文交流促进了民心相通。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保山与缅甸克钦邦地方政府及特区政府建立了稳定的地方政府间边境工作协调合作机制。
二、保山近年来走出去经济主体的状况
保山通往南亚的中印国际大通道目前还无法正常通行,当前保山市与南亚国家的对外贸易只能从德宏瑞丽口岸出行,这条线路比从腾冲口岸走的里程远300公里。保山与南亚的合作尚处于“三低一小”(即起点低、水平低、效益低、规模小)的松散型模式向半紧密型过渡的初级阶段,尚未形成规模效益和开拓市场的合力,双方的合作仅停留于低水平的边贸层次上。
三、保山走出去经济主体的制约因素
(一)地理政治环境方面
1.有形的通道障碍。保山虽与缅甸山水相连,但是真要达到畅通无阻却非常不易。怒江、高黎贡山是两大屏障。这种高山峡谷相间的地形,使得河流互不相通,急流险滩多、河道狭窄陡峻,造成公路基础设施的修建造价极高、难度大、时间长,难于吸引外资投资于公路建设。
2.缅甸政治、经济、民心的无形障碍。缅甸是保山通向南亚的必经之地,但独立后的缅甸,实行的军人政权。由于复杂的政治与社会原因,缅甸民众长期反对缅甸军政府吸引外资的做法,并通过抗议、集体抗议等活动阻止或者破坏外资项目的落实。缅甸经济困难,民众生活日益艰难,尤其是缅甸北部地区长期实行军政经济落后,客观上制约了双边经济贸易、旅游业的合作与发展,使保山对缅的投资面临如下的诸多风险:如货币不稳定,货币贬值严重,结汇风险大。
(二)地方政府高层方面
1.政策环境不够优化,适应境外投资的法规与政策还没有健全,使企业“走出去”缺乏法律保障。目前现有的法规与政策已不适应当前境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客观实际,法规与政策的滞后使得企业的境外投资缺乏总体规划和明确的投资导向,难以为各类企业开展对外投资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
2.金融体系不健全,对企业的境外投资支持乏力,使企业对外投资缺乏后劲和底气。保山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体系还很不健全,资本市场相当不发达,远远不能适应境外投资的需要。保山企业大多实力薄弱,基本不具备依靠自有资金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实力。
(三)企业自身方面
目前保山走出去经济主体普遍存在这样的意识,目前保山的对缅开放尚处于先行先试的初级阶段,满足于只要“走出去”有立足之地就行,在经营战略和政策上,尚停留在小规模投资的经营阶段,有的“摸着石头过河”,有的则浅尝则止。
目前保山企业大多都是一些中小型企业,实力比较薄弱。资金实力薄弱,税收债务负担严重,承受风险能力低,融资渠道不畅,融资方式单一等都严重阻碍了企业向外发展,使好多企业到境外探探水后就止步不前了。
四、保山走出去经济主体生存发展壮大的对策及建议
(一)以民心相通为切入点构建保山走出去经济主体生存与发展的“五通”之路
保山政府要本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为企业的境外投资做好民心相通合作的顶层设计、整体布局和项目规划,构建起双边、多边交流互通的平台,让境外投资项目能够真正深入到投资国民众的内心,构建起一条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发展之路。
(二)从高层推动方面完善健全境外投资的法律法规和金融政策支持体系,为企业走出去构筑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和资金后盾
保山政府要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关境外投资的法律体系,使企业走出去有法可依,使他们的权益得到保障。同时提高政策透明度,增强企业对外投资的兴趣。根据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对境外投资项目进行各种政策性鼓励。在引导企业用好现有鼓励措施的同时,在财政、税收、金融信贷、外汇管理等政策方面,为企业创造更为有利的境外投资和融资的环境和条件。
(三)企业自身应增强全球化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用担当务实的精神主动走出去开拓市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一廊”建设
在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国家“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背景下,保山企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制定并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境外竞争是保山企业势在必行的发展趋势。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加速技术进步,利用境外的资源和市场发展壮大自己,为直接参与国际分工,真正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瑞莲,张紧跟.地方政府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赵启正.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赵德光.保山第四次党代会讲话.www.baoshandaily.com.
基金项目:本文系省委党校课题《实现“友好城市”经济融合,提升对缅北开放水平——以保山与密支那市建立友好城市为例》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熙春(1974-),女,云南腾冲人,保山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