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年年、月月、日日的怀念

2018-11-29张龙

中国教师 2018年11期
关键词:季羡林篇文章思念

张龙

我们很多人在不停地奔跑,跑到最后却忘记了方向,忘记了灵魂,忘记了自己是谁。《怀念母亲》是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散文。作者用平淡如水的文字,写出了对自己的母亲、祖国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在这篇文章中,季羡林先生还加入了日记和《寻梦》的片段,让我们感受到季老先生在异国的生活和对故乡的思念。

一、在字词的品味中初步感知淡淡的哀愁

食不下咽 寝不安席 泪流不止 终天之恨

频来入梦 思潮起伏 心潮腾涌 怅望灰天

在汉语中,词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单位。词语教学可以帮助小学生学习和积累大量词汇,还可以提高学生对词语敏感度的辨识,从而培养语感。

这些词语散落在文章中,通过读这些词语我们可以体会到这篇文章的情感。“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让我们感知悲痛,“泪流不止、终天之恨”我们感知到的是悔恨,“频来入梦、思潮起伏”我们感受到的是思念,“心潮腾涌”我们感受到的是激动……词语可以传递情感,词语在每一个人心里产生了变化。从简简单单的几个词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份心情,一种变化。

二、在形式发现中初探作者的写作密码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的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生动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作者开篇就写道:“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文章在写作形式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作者除了直接抒情外,还借助日记的形式和散文的语言,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这是文章区别于其他同类文章的特点,是解读这篇文章的密码。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纵观全文,作者是如何用文字来表达这崇高的爱意和真挚的爱慕的呢?这篇文章和往常我们学的有什么不一样吗?经过点拨,学生就会发现这篇文章写法上的特点——直接抒发情感与引用日记、散文共同表达情感。

三、重组教材内容,聚焦直接抒情部分,感悟矢志不渝的怀念

文章字字饱含真情,一句一句触痛着我们的心,所以在教学时,我们应该从一段段文字中,拣选出最有深意的词语,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在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聚焦到“终天之恨”,感受作者的遗憾和悔恨。无论名誉、地位还是金钱,都是身外之物,只有亲情是抹不去的,我们只有体会到了作者的心,才能感悟真正的人生。学生可能不如大人有感触,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一定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讲解第一段后,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去品读其他三个段落: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一想到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我就心潮腾涌,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

我在国内的时候,只怀念,也只有可能怀念一个母亲。到国外以后,在我的怀念中增添了祖国母亲。这种怀念,在初到哥廷根的时候异常强烈。以后也没有断过。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

从“频来入梦”感受到了思念之情,从“心潮腾涌”感受到了激动之情,从“异常强烈”感受到了盼望之情。一篇文章聚焦到四段话,从四段话聚焦到四个词语,从四个词语提炼出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其实这就是长文短教。

四、聚焦日记部分,破译作者的写作密码

季羡林先生在这篇文章中,穿插了四则日记。细细品味,我们不难发现,有三则日记都是触景生情的写法。第一则日记是用暗夜、黄昏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第二则日记是用房东太太等儿子来表达对自己母亲的思念之情。第三则日记是用风、雨来表达对国家的思念。作者看到了这样的景:黄昏、暗夜、别的母亲、风、雨,就想到了母亲,想到了祖国,这就是触景生情,情溶于景,情景交融,把作者的思乡情、念母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还有一则日记是这样写的:

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

这段话就没有写景,作者直抒胸臆,到底是什么触发了作者的情呢?国旗、牡丹、月饼、明月、残霞、落叶……学生们进行了激烈讨论。

一位普通的母亲,一场平常的风雨,这些再平常不过的景象在作者的心中都成为他思念家乡的寄托。当我们细细品读,又会有所发现。从时间上看,四则日记所写的时间分别是1935 年11 月16 日、11 月18 日、11 月20 日、11 月28 日。這些日期太紧密了,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日日思念。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遇到的任何事情都会触动他敏感的神经,勾起他对母亲、祖国的思念。现在再来看这句话“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情感的深度是相同的,内容也是相同的,对母亲的思念就是对祖国的思念,对母亲思念的程度越深,对祖国的思念程度就越深。

这篇文章季羡林写于1998年,回忆出国时的一些往事。1935年,他出国留学,计划留学两年,结果两年后抗战爆发,他一直滞留海外。正像他在散文《海棠花》中说的那样:“我是一个有故乡和祖国的人。……我离开他们的时间愈远,他们却离我愈近。”这些情感都可以归结为对母亲、对祖国的爱。

五、季羡林是个怎样的人

一篇文章讲完了,但思考不能结束,对一个人的了解还需继续。这时,我问学生:“想看看季羡林的样子吗?”学生热情高涨,我出示了一张季羡林先生年轻时的照片,让学生用一个词语形容他,学生们纷纷称赞季先生年轻有才、帅气、意气风发、朝气蓬勃、才华横溢、风度翩翩、神采飞扬。我又问学生:“如果我再出示一张照片,你认为我会出示哪张照片?”于是我又展示了一张季先生晚年时的照片,学生再次用一个词语形容他:白发苍苍、气定神闲、神采奕奕、容光焕发、满面红光。年轻时意气风发,年老后神采奕奕,这就是季羡林。你了解这个人吗?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如果想了解这位国宝级的人物,请阅读《季羡林传》。

一篇文章虽然讲完了,但是思考没有结束,对人性的思考更要继续。我希望学生能够从书本中感悟到情感,并以此滋润自己的生命,我更希望学生能够从作家的身上找到精神支柱,让自己的生命更加庄严,让自己活出光彩与价值!

(作者单位: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

猜你喜欢

季羡林篇文章思念
秋天的思念
对你不再思念
无尽的思念
来而不往
来而不往
来而不往
咪咪(节选)
空间的维度(从一维多十维)
我父母的第一次相见
团圆篇